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排便時,出現3種表現,提醒:腸道可能病變了,及時檢查不要拖

腸道被稱為「第二大腦」,主要是腸道內的神經系統與大腦的工作原理一樣,且腸道的神經元也會產生多巴胺。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內環境,其健康程度決定了人的壽命長短。近幾年,腸癌的發病率逐漸上升,主要與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有關。


排便時,出現3種表現,提醒:腸道可能病變了,及時檢查不要拖!

1,排便習慣發生改變

若排便時,出現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的情況,要警惕,這一表現可能是腸道病變的信號。

腸道內腫瘤會持續增長,致使腸腔狹窄,從而出現進行性便秘。

直腸癌還會出現便頻、排便不盡的感覺,最初發生在清晨起床後,逐漸增多,每日數次或10多次,甚至夜間也大便數次。

2,出現便血

便血,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信號,也是腸癌的早期表現之一。

便血是大便與腫瘤表面摩擦所致,隨著腫瘤不斷生長,腫瘤會壞死,潰瘍,且分泌物增多,便血量增大,血呈鮮紅色。

若血液在腸道記憶體留時間較長,會呈暗紅色,與糞便相混,有時會出現血塊。

提醒:痔瘡也有出現便血,不管哪一種,及時就醫,才能進行區別。

3,腹痛、腹脹

出現腹痛、腹脹,會有多種原因引起。當腸道腫瘤持續增長時,部分患者會出現腹部脹痛不適,往往是隱痛不適,還可能出現腸梗阻、腹水、黃疸等症,這時,要小心腸癌是否發生轉移。

提醒,也不能忽視這2種表現:

1,腹部腫塊

當腸道腫瘤長在右側結腸處,隨腫瘤逐漸增長,到中後期,大約60-70%患者在右側中腹部觸及會有質硬腫塊,這時要警惕。

主要是右側結腸具有腔大、壁薄的特點,腸腔內容物多為液體狀,腫瘤增長後,會有癥狀。

2,貧 血

貧血是很多種疾病可能會引起的,結合其他癥狀來判斷。一部分右側結腸癌患者往往會先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乏力、疲勞等症。


保護好腸道,預防癌變,做好4件事:

一:養成主動喝水的習慣

水,是人體重要的排毒劑,也是血液稀釋劑,多喝水,既能補充身體水分,也能稀釋血液,改善和預防血液粘稠狀態。

切記,晨起後,刷完牙、洗完臉,喝一杯溫水,約200-500毫升,根據自身情況,控制喝水量,不要喝難受了就行。

白天喝水時,還可放些花草茶,對改善腸道健康,也有一定幫助。

苦菊苣根茶:調節腸道菌群,改善腸道健康

苦菊苣根,是一種葯食兩用的植物,對改善腸道健康,促進糞便排出均有不錯的作用。

相關研究表明,苦菊苣根富含菊粉,一種可溶性膳食纖維,進入人體後一般不被消化吸收,通過刺激腸壁、增加腸蠕動,促進糞便排出,還可增加排便量,預防和改善腸道內環境。

還有研究顯示,其提取物可促進有益菌的數量,抑製有害菌生長,從而改善腸道內微環境。同時,還能清腸排毒,改善脂質代謝,對降低三高也有一定作用。

二:定時排便,不忍便

一般來說,一天中有兩個時刻最容易產生便意,一是早上起床後不久,二是吃飯後,這兩個排便時間一定要抓住,避免忍便。

糞便,含有大量的細菌和毒素,若不及時排出,滯留在體內,不利於身體健康。

排便時,最好選擇蹲姿,這種姿勢會使肛門周圍肌肉放鬆,腹壓增大,利於排便。

同時,這種姿勢在肌肉放鬆情況下,直腸與肛管的角度會「變直」,更利於糞便排出。

三:加強運動,避免久坐

平時生活中,最好加強一些運動,避免久坐不動,利於提高身體抗病能力,可減少腸癌發生的危險。

運動,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可促進消化,還能刺激結腸蠕動,減少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

運動,還可促進排便,減少脂肪分解物中一些致癌物質與結腸黏膜的接觸機會,從而減少結腸癌的發生。

久坐,會降低胃腸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不能更好的消化吸收,反而更多會以脂肪的形式囤積在腹部。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久坐的人比常運動的人患結腸癌的可能性高40-50%,男性還易罹患攝護腺癌。

四:作息規律,少熬夜

作息不規律,也會影響腸道休整,易出現上火、便秘等表現。

經常熬夜晚睡,會使毒素無法正常排出,久而久之,毒素就會堆積,促使身體代謝功能減弱,體質變差,誘發癌變。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一項研究表明,睡眠不足能夠改變身體內腸道菌群的平衡,而這種情況會導致一些代謝功能的障礙,如引發肥胖、糖尿病等。

調整好作息,適當休息,減少壓力,少熬夜,有助於保護腸道。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