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綠色癌症」研究新進展!「不治之症」有望實現對症下藥

炎症性腸病(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其他未定型的結腸炎。IBD發病機理至今尚未明確,病程長且無法治癒,因此被稱為「綠色癌症」。

24日,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獲悉,該院蘭平教授和朱立新副研究員參與了關於炎症性腸病病理機制的一項國際突破性研究,其結果表明,不安全性行為很有可能是炎症性腸病的一大誘因。這一發現成果已被《美國炎症性腸病》雜誌(美國克羅恩病和結腸炎基金會官方雜誌)接受,有望在將來助力業界發展出更富有針對性的治療策略。

新研究有望實現對症下藥

炎症性腸病包括兩種疾病: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的共同點包括:同屬胃腸道疾病;都和腸道菌有關;都有抗自身免疫的特徵,即病人的免疫系統錯把自身的蛋白看成入侵的外敵;均尚無療效明確的治療手段。

就病理、組織分布、對一些治療手段的反應等方面而言,兩者又存在一些明顯的差異。但是,在分子病理機制層面上,業界研究此前還不明確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的具體差異,因此,目前一般只能對這兩種病一視同仁,採取同樣的治療手段。

最近,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脾胃病研究所、同濟大學生物資訊學系、美國布法羅兒童醫院胃腸病和營養中心、比利時魯汶大學胃腸病轉化醫學中心合作,發起了一項關於炎症性腸病病理機制的國際研究,在全世界率先觀察到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在分子病理機制上的差異,有望在將來發展出對這兩種病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治療策略。

據蘭平介紹,克羅恩病人的腸道組織有更為顯著的抗病毒免疫以及抗自身免疫的特徵,並且,抗病毒免疫相關基因活性和抗自身免疫相關基因活性顯示高度特異的統計相關性;另一方面,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則顯示更加顯著的抗細菌免疫的特徵。

當前,在國際上頗多爭議的糞便移植治療以及益生菌治療,均經常被報導證實對潰瘍性結腸炎病人有效,但對克羅恩病人卻鮮有成功的報導記錄。這個現象也和中山六院的研究結果非常一致。

種種結果均提示,克羅恩病的治療可以更多考慮抗病毒免疫以及抗自身免疫通路上的靶點;而潰瘍性結腸炎病的治療,則可以更多考慮細菌感染通路上的靶點。由此,炎症性腸病終於可以向真正的對症下藥邁進,未來可通過「精準打擊」為患者帶來更多福音。

不安全性行為可能導致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是近年來消化道疾病領域的熱點話題。在美國紐約布法羅兒童醫院,平均每周就有1位兒童因炎症性腸病致死,而在中國,僅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每年都有超過100台炎症性腸病手術。

此次研究結果還顯示,克羅恩病人腸道的免疫反應是特異針對性病病毒的。此次研究的樣本群體主要來自歐美,研究者認為,這種性病病毒感染腸道的現象或許和歐美地區較為開放的性行為方式有關。

不安全性行為指沒有使用避孕或是抗性病措施、或心理狀況不健康的情況下進行的性行為,由於愛滋病的肆虐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也正因此,或許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不安全性行為背後其實還潛藏著很多除了愛滋病以外的巨大健康隱患。

儘管性病病毒感染腸道現象是否在亞洲國家普遍存在還有待進一步證實,但這項研究仍有其重大意義。蘭平指出,在多元化社會高速發展的今日,人們不應認為不安全性行為只會傳染性病從而放鬆警惕,需注意其還可能導致炎症性腸病——這種可以致死並且多發的消化道疾病。保護自己,同時也愛護他人。

【論文鏈接】

在線發表鏈接: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zy359, https://doi.org/10.1093/ibd/izy359

【記者】朱曉楓

【通訊員】簡文楊 李饒堯

【校對】楊遠雲

【作者】 朱曉楓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健康~健康~廣東健康頭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