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日本新年號出自《萬葉集》,這究竟是一部什麽樣的古書?

大家都知道,日本年號有選自中國古籍的傳統,比如日本的著名年號明治,就出自《易經》:“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臭名昭著的昭和年號,則出自《尚書·堯典》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不過最近日本的新年號出爐,卻意外的沒有採用中國古籍,而是選用了日本本國的古典《萬葉集》,這頗有一股去中國化的味道,那麽這部《萬葉集》到底是部什麽書呢?

《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在日本的地位相當於《詩經》之於我國。這部書收錄了從4世紀到8世紀中葉,日本這片土地上的各種和歌將盡四千五百餘首。全書主要分為雜歌,挽歌,相聞歌三大類,其中包含長歌265首,短歌4207首,旋頭歌62首,另有漢詩2首,漢文22篇。這些詩歌的作者並非一個人,而是包含了各個階層的大人物和小人物,他們之中有天皇和皇妃,也有乞丐和浪人,真正是一部由日本人自己創作而成的典籍。

雖然《萬葉集》的作者都是日本人,但這部書始終也沒有甩掉中國的影子。八世紀時,日本人尚沒有自己的文字,沒有文字,也就不能寫書。那麽最早的《萬葉集》是如何完成的呢?幸好日本離中國很近,七世紀時期,日本和唐朝爆發了白江口之戰,唐朝大將劉仁軌四次擊敗日本軍,焚燒日本船四百餘艘,一時間煙炎灼天,海水皆赤。此後日本上層貴族逐漸認識到唐朝的強大,開始和唐朝展開了正常的交流往來,並派出了數十次大規模的遣唐使團到唐朝參觀學習。

日本距離唐朝雖然不遠,但畢竟隔著大海,當時的航海條件非常有限,日本遣唐使出發前,都是抱著有去無回的信念,一旦出海,只能自求多福。如果遇到大風浪,葬身大海也不是什麽新鮮事。不過大海並沒有擋住日本人的腳步,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團一次比一次規模更宏大,開始的時候只有一百餘人,到了後來甚至達到了上千人之多。從貞觀年間到唐朝滅亡,這種情況共持續二百餘年,這足以證明日本人對唐朝文化的著迷程度。

日本遣唐使將各種中國文化傳入日本,包括了中國的文字,建築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正是中國文字的傳入,幫了日本一個大忙。《萬葉集》成書時,正處於奈良時代末期,當時的日本無論是政治制度,文物典章,還是民俗習慣,生活方式,大多都染上了濃重的唐代文化的色彩,貴族們為了顯示自己的身份,紛紛效仿唐朝生活方式,寫漢字,念唐詩,簡直成了時尚。再加上日本沒有文字,所以借用漢字記錄《萬葉集》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日本人借用漢字發明了萬葉假名,專門用於《萬葉集》的記錄謄寫。萬葉假名又被稱為第一代日本文字,它於現代日文的區別主要是,前者中的漢字既用於表義,又用於表音,而後者中的漢字主要用做表音符號。通過萬葉假名,日本人才完成了這部最早的日本詩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