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七位「中醫流派」國醫大師的健康秘笈!讓你更加認識《老中醫》

吳中名醫甲天下,孟河名醫冠吳中」,以孟河醫派傳奇故事為藍本電視連續劇《老中醫》在央視一套熱播。《老中醫》以1927—1946年間的上海為背景,講述了江蘇常州孟河醫派傳人翁泉海闖蕩上海灘,傾盡一生之力保護與傳承中醫瑰寶的故事。

要知道,孟河醫派可是誕生於距今1600餘年的東晉南朝,千年間所出名醫無數,影響力一直延續至今日。

如今全國僅有的90位國醫大師中,有七位出自"孟河醫派",可謂名家輩出,人才濟濟。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一下,這個千年醫派的健康秘笈!每個人都要看看!

七位國醫大師出自「孟河醫派」

1

陸廣莘(1927~2014):花椒水泡腳

首屆國醫大師陸廣莘,18歲學中醫,早年師從孟河醫派陸淵雷、章次公、徐衡之等名家,進入過「陸淵雷醫室遙從部」,曾隨章次公臨診,在當時的中央人民醫院中醫科工作時接受了徐衡之主任的言傳身教。

陸老曾經在談到自己的養生秘訣時,提到「每天晚上都會用花椒水泡腳」這種簡單且省錢的進補方法。

俗話說:「熱水泡腳,勝吃補藥。」陸老的泡腳水裡卻比一般人多一味「作料」,這就是花椒。陸老認為,用花椒水泡腳比用熱水泡腳促進睡眠效果更好。

其實方法很簡單,用一個棉布包50克花椒,用繩繫緊,加水煮開後用這個水泡腳即可。花椒包可以反覆利用,用一個星期左右再換新的就可以了。

2

朱良春(1917~2015):每天一碗「養生粥」

首屆國醫大師朱良春,1936年,拜孟河醫派清代禦醫後人馬惠卿為師學醫,深得太醫家傳;後考入蘇州國醫專校繼續深造,又轉入上海中國醫學院,師從孟河醫派名醫章次公先生。

朱老自己回憶,在上世紀30年代末,他隨老師章次公在上海行醫,彼時霍亂橫行,日夜操勞,體力不支,人也消瘦。之後吃了幾個月的黃芪水熬粥,精神開始好轉,不再感覺疲勞,於是這碗「養生粥」一喝就是70年。「養生粥」能夠滋補調和五臟、使人正氣充足,精力旺盛,所以能抗疲勞、強體力

養生粥:

綠豆、薏仁、扁豆、蓮子、大棗清洗乾淨,用黃芪浸泡過的水大火煮開,換小火煮40分鐘,再放入枸杞煮10分鐘。

3

顏德馨(1920~2017):長壽就要養好氣血

顏德馨為首屆國醫大師,海派中醫顏氏內科第二代傳人,其父顏亦魯師從孟河醫派大家馬培之弟子賀季衡。

顏德馨教授談起自己的養生經驗,他覺得重要的就是要「養好氣血」。在顏老看來,「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胎」。長壽與衰老均與氣血息息相關。氣血流暢,循環周身,則臟腑和調,健康長壽。

顏老自製了一副抗衰老膏方,能夠活血化瘀、通調氣血,每天一小碗,長期堅持,能夠氣血兩旺,百病不生。

材料:紅花9克、桃仁9克、丹參12克、赤芍9克、柴胡9克、兩三杓蜂蜜。

方法:把所有材料倒入盛有清水的砂鍋中,用大火煎30分鐘,然後把葯汁倒在碗裡;再往砂鍋裡續上半杯開水,第二次煎煮鍋裡的葯,再煎上20分鐘,之後倒出葯汁;再重複一次,把剛才煎出的三碗葯汁全部倒回砂鍋,用大火濃縮,加兩三杓蜂蜜繼續熬,把葯汁收成膏狀,最後盛在容器裡放進冰箱備用。

待吃時,用溫開水化開或煮開後服用,早晚各1次,每次1~2湯匙。

4

顏正華(1920~):一碗粥,三顆棗

首屆國醫大師,中藥學學科創建者顏正華,14歲拜同邑著名儒醫戴雨三學習中醫,17歲師從江蘇省名醫、孟河醫派大家馬培之再傳弟子楊博良,得到老師真傳,成為孟河醫派第四代傳人。

國醫大師顏正華今年已經99歲高齡,作為中國中醫藥學科開山泰鬥,他依然耳聰目明、身體健碩,成為健康長壽方面的「標杆」。

顏老談到自己的長壽秘訣時透露:很簡單,就是一碗粥,三顆棗!

因為顏老有習慣性便秘,所以就在早餐的時候吃1~2兩(50~100克)麥片粥,有時以芋頭、白薯為主食,或以30克決明子代茶飲,均有通便的效果。

顏老平時還喜食大棗,每日早餐時食煮熟大棗5~10枚,以益氣養血,健脾安神。

顏老表示,吃棗時會去皮,因為皮不好消化而且對身體補充營養沒有好處,去皮去核能夠使棗肉更好的發揮功效。

5

乾祖望(1912~2015):認真地向動物學習

乾祖望為第二屆國醫大師,中醫耳鼻喉科學創始人。1929年,乾老拜孟河醫派大家馬培之關門弟子、浙江省嘉善縣西塘鎮名醫鍾道生為師,盡得師傳。

乾祖望教授去世時104歲,老先生在100歲的時候尚未退休,如年輕人一樣,出診半天、授課、走樓梯上十幾樓的病房……

如此高壽健康的秘密,與他的養生八字訣:童心,蟻食,龜欲,猴行 是分不開的。

1. 童心。要無憂無慮,有孩童般的心靈,思維活躍,摒棄雜念。

2. 蟻食。不挑食,不貪吃,不過飽。因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3. 龜欲。少慾望,多讓人,不為小事斤斤計較,提倡「吃虧在前,享受在後」。

4. 猴行。要活潑多動,多鍛練。平時,能站不坐,能步不車。

以上的八字訣中,童心與龜欲,為養心;蟻食與猴行,為養身。

6

鄒燕勤(1932~):隨身帶著養生茶

第三屆國醫大師,其父鄒雲翔是孟河醫派大家費伯雄的第三代傳人,被譽為孟河醫派的腎病宗師。鄒老秉承孟河醫派理念,是我國著名的腎病老中醫。

鄒老今年87歲仍思維敏捷,精力十足。她的養生秘訣裡,有一條是喝養生茶。她說,不管在哪裡,她的養生茶都會隨身帶。

茶裡有薄荷葉、枸杞、菊花、玫瑰花、三七花,還有一些茶葉。

薄荷是她自己種的,可清咽解毒;枸杞和菊花可以養肝明目;玫瑰花可理氣疏氣;三七花養血活血。茶葉分季節,冬天會放紅茶,夏天放綠茶。

7

裘沛然(1913~2010):養生最重要的是養心

首屆國醫大師裘沛然,13歲跟隨叔父學醫,1931年求學於孟河醫派大家丁甘仁創辦的上海中醫學院,並在孟河醫派名醫丁濟萬診所臨床實習,也常向章次公等名醫請教。

裘沛然認為,養生最重要的是養心。為此他創造出一張養生的精妙方劑——「一花四葉湯」,對健康長壽獨具效果:

一花,即指身體健康長壽之花;四葉,即一為豁達,二為瀟灑,三為寬容,四為厚道。

豁達——就是胸襟開闊。裘沛然說:「人生短暫,能為社會做些有益的事,使之心安理得,亦已足矣。」

瀟灑——不愛風月愛風雲。讀書是裘沛然一大樂事,及至晚年,他戲稱自己為「浪跡書海一老翁」。

寬容——寬容待人是一種美德。他認為,氣量狹小,對人疑忌,會使神氣錯亂,受傷害的是自己的心與身。

厚道——厚道以養元氣。裘沛然認為,薄德之人往往流於刻薄和涼薄,易而使人精氣散漫和抵抗力減弱。

⊙版權聲明:內容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