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關於夏天跑步的一些竅門

夏天只能待健身房?如果你懂得如何降溫和補水,知道如何正確使用裝備,那麼你照樣可以跑在陽光下。

高高的日頭,吵鬧的知了,炎夏就這麼毫不客氣地來臨。

長三角地區的跑友們,前段時間還能偷得幾日陰雨天的涼爽,但如今也和南方的跑者們一起,開始「享受」桑拿浴的蒸騰。

不久前,碰見一位廣州的跑步教練,他直感慨:「每年夏訓,都只能跑M心率,沒法跑M配速,一提速就心率爆表!」

可以說,咱們廣東跑者真的是一群被氣象耽誤的精英選手了!

從訓練周期上看,整個夏訓期至少會持續4個月。每一次訓練都意味著一場「苦戰」。那麼,有沒有一些方法,能讓訓練變得不那麼需要咬牙呢?

以下Tips,或許可以幫助你survive in the dog days of summer!

我們研究高溫跑步的策略,無非三個目的:

減少傷病風險

緩解身體疲勞

保證運動表現

這三個需求是依此遞進的關係,安全是首要的,在安全範圍內,我們盡量延緩疲勞的發生,進而保證甚至提升運動表現。

跑步是必須要跑的,為了跑下去、跑得爽、跑得好,我們能做些什麼?

前兩篇文章已經講授了一些建議:

關注氣溫與濕度變化,避開氣溫最高的時段和日光直曬的路段;警惕中暑徵兆,有不適感即時停跑;跑得慢一些,看心率而非拚配速;給身體14天的熱適應期,變化訓練策略……

除去這些建議之外,還有一些實用方法:降溫,補水,選對運動裝備

當然,這三點都是各自有技巧的。相同的是,它們都圍繞著幫助身體與大腦更好地調節體溫,實現「節能變頻」的目標。

PART 1 學會聰明地降溫

心率是體現運動負荷的直觀指標之一,當氣溫升高、運動強度增加,心率都會自動升高。

心率牽製著配速,我們都希望配速更快、心率更低。

但事實上,我們常會在「控制心率」這件事上遭遇挫折,因為心率根本不會聽我們這個主人的指揮,它只是自顧自地回應身體需要。

高溫訓練,身體散熱的需求大幅提升,皮膚血流量增多,需要更多供血量,心率也就隨之上升。這是神經反射活動,無法人為操控。

由此帶來的後果,就是越跑越吃力。所以,如果不想掉速,及時降溫是非常必要的一種有效手段。

01

運動前預冷身體

類似在低溫環境中跑步,能跑得更快更遠的道理,夏天在訓練之前,降低核心和主要活動肌群的溫度,也會有提高運動表現的效果。

事實上,這個原理早已在競技體育圈內得到普遍應用。早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時,澳大利亞選手就開始使用降溫夾克。這個「秘密武器」是由氯丁橡膠製成,上面設計有可以放冰塊的袋子,以便選手在賽前能夠持續降低皮膚溫度。

這樣的降溫夾克在曲棍球、籃球等運動項目中都有應用,有些足球隊還會讓球員中場休息時穿上類似的夾克,幫助他們緩解疲勞,並保持頭腦冷靜。

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馬拉松賽中,因為當天的氣溫偏高,好多位專業跑者在賽前穿上了冰背心,用以降低核心溫度。

作為大眾跑者,當然不用花費千金去購置這樣的「土豪裝備」,但類似的降溫原理還是很值得參考的。

比如,可以準備好冰水、冰塊,在訓練之前進行冷敷,或用冷水浸濕毛巾擦拭身體,以及喝冰水,都可以幫助降低核心溫度。

02

用冷水擦拭身體

通常,馬拉松比賽中除了提供液體補給之外,還會提供浸水海綿來幫助選手降溫。

IRONMAN KONA世錦賽正是在終年高溫的夏威夷舉行。在去年的比賽中,最後一項馬拉松賽角逐激烈,Patrick Lange一邊跑,一邊把鐵三服拉鏈拉開,將多塊浸水海綿塞進衣服裡,成了一隻飛奔的藍色「海綿寶寶」。

這樣的降溫策略很成功,在影片中可以看到,他輕鬆地超越了前兩位,以239的成績同時拿下該項第一,並奪得總賽段冠軍。

當我們在高溫中跑步時,表面皮膚的溫度會升高,血液會大量流向四肢,心臟的供血量壓力增大。

所以,建議用海綿擦拭手臂、大腿,或者直接用水沖淋四肢,能夠降低這些部位的血流量,讓血液更多地供給核心部位,進而降低心率。

03

大腦更需要降溫

大腦更需要降溫的意思,不是讓你直接用冷水澆頭啦~而是說,降低大腦溫度、降低流向大腦的血液溫度,都是非常有效的降溫方法。

大腦就好像司令部,它會有預見性地在身體達到臨界體溫之前,就預防性地讓我們減速。這是自然進化的結果,也是我們的自我保護機制之一。

並且,作為體溫調節的中樞下丘腦,也承擔著接受和整合來自溫度感受器的資訊,做出產熱和散熱的調節反應。

當在高溫下訓練時,我們不僅身體的溫度會升高,大腦也會「發熱」。跑過馬拉松的小夥伴,可能會有這樣的感受:跑到後半程,日上三竿,大太陽底下,整個人暈暈乎乎,跑著都能睡著,反應都變得遲鈍。

給大腦降溫,讓大腦保持相對涼爽的溫度,不僅有利於讓大腦能保持清醒,讓體溫調節機制正常運轉,而且從心理狀態上來講,能夠安撫我們因高溫產生的煩躁情緒,緩解心理壓力,能以更專註的狀態投入訓練。

有研究表明,運動中有效降低面部的溫度,可以讓跑者在75%VO2max的訓練強度下耐力增加50%。當然,也不可刻意追求「低溫醒腦」,走向極端反而危險。

因此,當我們在夏天跑步時,可以用海綿、毛巾等在臉頰、勁動脈等部位重點降溫,包括多洗洗臉,保持頭腦清醒,幫助身體降溫。

PART 2 適當地補充體液

關於補水這件事情,跑圈內流傳著各種版本的建議,共同點是:夏天跑步一定要補水,區別就是到底應該補多少、什麼時候補以及補什麼。

01

脫水究竟有多可怕?

當我們流汗時,體液流失,可能引起脫水。當然,除了排汗之外,嘔吐、腹瀉、過多排尿也是可能的影響因素。

「脫水」一詞雖然毫無感情色彩,但在大多數人看來卻是一個「貶義詞」——代表不好的後果。

如果細看一些網路文章的細節,你會發現類似的觀點:「當跑者感到疲勞時,或許是因為他們脫水了」;「運動中脫水可能會導致中暑」;「運動中不僅要補水,還要補糖、補鹽,或者喝運動飲料,才能夠預防脫水」……

那麼,脫水到底有多可怕呢?當然,脫水的危險性肯定存在,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我們是否有必要談「脫水」色變?

Pugh等研究者1967年一項研究中發現,一場英國馬拉松比賽中的頂尖完賽者,他們全程隻補液大約400ml,一場比賽大概會掉2.9kg體重。並且,冠軍跑者的出汗率和賽後體溫都是最高的,這也意味著他的身體脫水狀態是最嚴重的。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跑得越快的人,脫水率越高,似乎與我們對於脫水的認知不太一樣。

Pugh對此作以總結:或許對脫水的忍耐能力,對於長距離耐力項目的頂尖選手而言非常重要。事實上,這也與運動強度及腸胃吸收能力有一定關係。

一般來講,馬拉松頂尖跑者的比賽強度通常都在85%VO2max以上。雖然他們的新陳代謝率很高,出汗量很大,按理講需要更多補水,但在這樣高強度的運動狀態下,腹部的壓力也會更大,腸胃吸收功能變弱。

換句話說,即使他們喝更多的水,很有可能無法吸收,誘發腸胃不適。

相比較而言,鐵三運動員就不太有類似的困擾,Ironman鐵三賽的運動強度大約在65%VO2max左右,他們通常會在賽中補充更多的水分。當然,這也與比賽中取水的便利性有關。

那脫水到什麼程度就是危險的呢?

如果跑者在運動中完全不補水,當脫水率達到體重的7%-10%時,他們會因很難維持站立姿態下的血壓穩定而感到難受,從而停止運動,此時他們需要的是平躺並及時補水,之後很快就會恢復。

10%以內的脫水率是不會直接危害生命的,只有當脫水比例高達15%-20%時,才會有器官功能故障的風險,尤其是腎臟。而這樣嚴重的脫水,通常出現在飲水量大大小於出汗量的時候。

不能脫離比例,單獨談脫水這件事,事實上,高溫氣象跑步一定會脫水。

許多研究表明,即使在自由取水狀態下,跑者依然會攝取比流汗量更少的水分。換句話講,跑步中人們常常自發性地脫水,並且不會因此影響運動表現。

人與其他哺乳動物一樣,有一定的耐脫水能力,甚至這樣的忍耐度與競技水準還有一定的關聯——越能忍受安全範圍內脫水的跑者,越能在10km-42km的比賽中獲勝。

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應該有「度」的理性考量。不能說「脫水」完全是件好事或壞事,我們需要通過科學研究不同脫水程度對人體的不同影響,以預防過度脫水的嚴重後果,而無需談「脫水」色變。

02

補水越多越好嗎?

大多數人因為害怕脫水,為了預防脫水發生,會在訓練前和訓練中儘可能多地補充水分,這樣做對嗎?

(1)訓練前怎麼補水?

首先必須得明白,我們喝進去的水,通過腸胃吸收到供給身體各部位需要一個過程,大約為2小時。並且,腸胃能夠吸納水分的量也是有限度的。如果我們跑步時,每小時喝超過700ml的水,就會覺得腹脹,影響運動,這也說明了水分不會被立刻吸收。

此外,人不是駱駝,所以無法在體內大量儲存水分。即便喝的是很難喝但很好吸收的生理鹽水,我們也最多只能讓身體多儲存約500ml水分。從人體的構成角度來看,人體水分大約佔比65%,一個70kg的男性運動員,體內有45公升的水分,你費半天喝的水,也隻佔到1%,影響甚微。

我們在運動前補水的目的,是為了讓身體處於非脫水的好的備戰狀態。而這樣一個「不高的目標」,通過正常飲食即可達到,無須在賽前12-24小時內不停地喝水。飲水過多,只會讓你跑廁所更勤快,並帶來鈉與鉀的更多流失。

所以,如果是訓練或比賽前補水,在開跑前兩小時完成飲食和飲水,讓身體很好的吸收,並通過排尿顏色——淺黃色,來確認自己處於非脫水的狀態即可。

(2)訓練中怎麼補水?

在跑步過程中需要補水嗎?需要。

許多科學家對此做過研究,訓練中適量補水可以有利於在耐力項目中更長時間地維持運動強度,或者在超過一小時的綜合項目中,能夠提升功率輸出,縮短完成時間。

怎樣的補水頻率、補水多少是最好呢?

憑體感隨機多次補水。這個答案是不是有點出乎意料?一般文章都會建議大家,每5km或10km補水一次,但事實上研究發現,強製性大量補水並不會比隨機性補水更好。

簡單來講,多次、持續、隨機、適量地補水。跑步時要補水,什麼時候補、補多少,聽從自己的身體感受就好,自己來掌控,想喝的時候就喝,身體很聰明,自觀體感去聽從身體需求,往往勝過刻板教條的建議。

有人或許會想,我流失了那麼多汗,應該要喝很多水才能補回等量的水分。實際上,訓練中的補水量無需與出汗量相當。

研究表明,100%出汗量的補水並不比50%的更能提升運動表現。即使是從預防脫水的角度來看,也是沒有必要的,只要保持持續隨機補水即可。

想要更多地補水,以預防脫水和疲勞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

相較於脫水,另一種風險更需要警惕,就是過度補水。因飲水過多,導致腹脹而影響運動表現的案例也有很多。也有研究表明,在低強度的超馬比賽中,刻意讓一些跑者將每小時的飲水量從500ml提升到1000ml,很多人會出現水中毒、低鈉血症的徵兆。

所以,如果你因為很擔心會脫水,在跑步中會大量補水,那麼每小時補水也不要超過1公升-1.5公升,體重越輕、速度越慢的跑者,這個極限值的標準會越小。

如果你習慣了跑步時隨機補水,那也不需要糾結什麼時候喝、喝多少,怎麼開心怎麼喝就好。當然,喝到腹脹肯定是不開心的,所以即便拿著一整瓶水,也不要一口氣喝完,小口分多次喝,會更助於腸胃吸收。

跑步補水需要同時補鹽嗎?

不是必要的。在訓練中無需特意補充鹽分,這一點與我們以往的認知也是很不一樣的。

「馬拉松必須吃鹽丸」,這一點幾乎已經成了眾多比賽攻略中的固定法則。許多人會將「抽筋」、「掉速」等與沒吃鹽丸聯繫在一起,並且不吃鹽丸、能量膠就會覺得不安。

這裡可以看一個小數據。據研究,已經充分熱適應並且身體健康的跑者,跑步時每小時會流失2g左右鈉離子(假設每小時流汗1公升),在42公里的比賽中會流失6-8g,在超馬比賽中則會流失10-16g。

再看一下鹽丸的成分,市面上常見的鹽丸品牌,每粒Na含量約為100-250mg。按照常見的比賽補給建議,每10km或者每小時補充2顆鹽丸來計算,也隻最多補進500mg鈉離子,隻佔到流汗丟失的1/4。所以,這樣「杯水車薪」的補給真的是必要的?

事實上,比賽中丟失的電解質完全可以通過日常飲食來補充——跑者只需在三餐中多8g鈉的攝入,就可以足夠應對訓練時的流失。即便是超馬比賽,賽後24小時的正常飲食都足以恢復體內鈉平衡。

那為何還要提倡喝運動飲料、吃鹽丸等?

一方面,它對於長時間耐力運動的選手而言,因為口感更好,更有助於緩解腹部不適感;另一方面,這背後其實是一個關於商業運作的「複雜故事」,在此不做細述。

那麼,究竟需不需要補鹽丸?就看個人心態啦~

假如你覺得非吃鹽丸不可,也不差錢,那也沒關係。從心理安慰和腸胃舒緩的角度來看,或許是奏效的,但也要小心因為伴隨鹽丸會增加飲水,有可能會導致腹脹難受。

假如你本來就沒有吃鹽丸的習慣,那也不必被別人影響,堅持做自己就好。假如你以前比賽都補鹽丸,但對吃多吃少沒有把握,那麼下次比賽你可以試著少吃點,說不定既省了錢又省了時間,一箭雙鵰。

另外,對於沒有完成熱適應或體重過大的跑者,進行超大跑量的訓練時(注意!這是不科學的訓練方式),身體流失過多水分,補鹽可以幫助其減少體液流失,避免過度脫水。

跑步補水時需要添加糖嗎?可以補充糖,但也不是必要的。

從1966年開始,許多科學家開始研究將碳水化合物添加至補水中的效果。這個提議是基於預防低血糖癥狀,並增加水分吸收的假設。

事實上,經過研究發現,補充濃縮型葡萄糖液對於耐力提升的效果,與單純補水的效果相當。但是,當運動員補充稀釋的糖水或電解質液,耐力表現有所提高。當然,也不排除有安慰劑的功效。

我們都知道,長跑運動是一項有氧運動,主要能量來源是脂肪。對於健康的跑者而言,無需為血糖擔憂,身體有靈敏的調節機制,運動時血糖並不會大幅波動。因此,補水即可。

在高強度訓練中,比如間歇跑、爆發力訓練等,或是在競技型耐力比賽的衝刺階段,身體確實會消耗更多糖類,如果你想提高運動表現,可以補充含有糖分的液體。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補液的濃度並非越高越好。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有正式指出,謹慎使用糖分濃度大於2.5%的補液。

對於預防脫水而言,其實水本應是最好的補給品,而我們常聽到的有關「補糖補電解質」的建議,更多來自運動飲料供應商的「善意」。

水的溫度是否有講究呢?

從腸胃的吸收速度來看,溫熱的水和冷水是幾乎差不多的。但是一般來講,會更鼓勵在夏天補充冷水或冰水,從口感上來講會更好,也會促進補水的意願。

03

訓練後怎麼補水

正如上文所講,訓練中不需要額外補鹽,留在跑完之後補充。

跑後可以補充一些含鈉離子的淡鹽水或運動飲料,或通過飲食補充也ok。這樣可以幫助減少尿液等水分繼續流失,並且有助於攝入的水分更好吸收。

從理論上講,100mmol/L濃度的鹽水對於恢復體液平衡是最有效的,但實際上,沒什麼人會這麼補水,因為口感太差了。跑者可以選擇更淡濃度的鹽水或飲料,多喝一些即可。

總結而言,補水這件事很重要,跑步前中後都需要補水,但也需要放平心態,不需要大補特補,讓身體保持正常的代謝狀態和舒適的腸胃體感即可。比起口渴,腹脹是更難解決的麻煩。

另外,補水這件事,能夠分散跑者一些注意力,減弱對費力這件事的感知,振奮精神狀態,這樣的心理作用也值得被重視。

PART 3 做有技術含量的裝備黨

對於裝備黨們而言,新裝備無異於一針雞血,可以讓人在炙熱的酷暑中精神為之一振。

無裝備,不跑步,這一點在高溫訓練中倒是很講得通。雖然說,一條背心、一條短褲就可以開乾,但那只是爽而已,如果想要達到最佳運動表現,裝備確實有些講究。

01

保持皮膚乾爽

(1)皮膚如何散熱?

我們人體最大的器官是皮膚,它承擔著大部分的散熱功能,主要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等方式,向外環境散發體熱。除了皮膚之外,肺部、腎臟等途徑,也能夠參與一小部分的散熱。

當我們奔跑時,皮膚也在「張嘴呼吸」。一方面它與空氣親密接觸,努力地將身體產生的熱量傳導到空氣中。此時,如果風速越大,對流散熱的量就越大——當你在暴雨來臨前的大風天跑步,儘管氣溫還是高,但依然會感覺涼快很多。當然,速度快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出汗率也會更高)。

另外,被衣服覆蓋著的皮膚表層,會比較不容易實現對流。這句話放在冬天來講,就是說你要多穿點,可以保溫;放到夏天來講,就是說要穿透氣面料的衣服,盡量促進對流散熱。

另一方面,皮膚會通過水分蒸發來散熱,尤其在氣溫高於33度時,人體必須通過流汗來有效降溫。

所以,酷暑跑步一定會大汗淋漓,此時如果還繼續保持運動強度,勢必會對散熱機制造成更大壓力。因此,要麼降速減量,要麼人為地幫助降溫散熱——補水、冰敷等。

跑步是必須要跑的,那我們能做些什麼?

我們無法控制出汗量,那是神經反射活動,我們能做的就是更好地輔助散熱,保持皮膚乾燥,讓體溫調節在可控範圍內。

(2)跑步衣服怎麼選?

跑步時候穿啥?這個問題女生最有發言權了,哪個品牌除了什麼新款的系列,女孩子們總是站在潮流第一線。對於男生而言,就特別簡單:一條短褲就好,T恤嘛無所謂,反正跑到最後都是要赤膊上陣的。

運動服裝的挑選,與風速、溫度以及跑步速度等因素相關。除去炫酷耍帥的考慮,運動時穿衣的原理是為了在衣服與皮膚之間形成一個很薄的空氣層,以減少熱量流失。

所以,在高溫氣象運動,我們所穿著的衣服則應該以提升散熱為標準。

現如今,大多數馬拉松跑者都很懂這一點,會選擇輕薄、多孔、透氣的衣服,比如網狀面料的背心、透氣面料的短褲等。

不同運動品牌都有速乾係列。比如,Nike會以Dri-FIT來標註面料具有速乾功能,Adidas的ClimaLite系列也是能夠幫助更好透氣排汗的設計。

從搭配上講,除去標配的T恤、背心、短褲,夏天還可以挑選透氣性好的襪子、網面透薄的跑鞋,幫助腳部保持乾爽,以防水泡。

同時,在參加比賽或者長距離跑時,壓縮緊身短褲與臂套也是很好的選擇。它們緊貼皮膚,沒有了空氣保溫層,更易於排汗,降低四肢溫度,讓運動表現更少受到影響。

另外,有一個小的竅門,夏天跑步不妨帶一個速乾汗巾套在手腕上。因為在濕度大的時候,汗水不易被蒸發,汗巾可以用來擦汗,盡量保持皮膚乾燥。同時,也可以在浸濕之後當海綿來使用,擦拭臉部和脖子,幫助降溫,保持清醒。

(3)不要為了流汗而流汗

一般來講,我們運動是怎麼舒服怎麼穿。但往往能看到一些跑者,會特意穿著長袖長褲或所謂「暴汗服」,因為他們相信流汗越多,訓練效果越好,體重掉得也越多。

這是一個深深的誤解,隻從「流汗」這個表面現象來思考,沒有意識到,流汗與能量無關,只是身體水分的代謝。

對於個體來講,真實的能量消耗(燃脂效果)隻與你跑了多少有關。故意穿著厚的衣服跑步,除了會讓你大量脫水以外,不會有任何「效用」,所以不要為了追求「流汗更多」,而做傻事。

02

防曬很重要

假如你習慣在夏天晨跑,防曬就是一件很要緊的事。這裡不僅是在說女孩子們常年用的防曬霜,還有防曬物品,比如太陽鏡和空頂帽等。

(1)空頂帽

日常,我們最常用到的防曬工具就是傘,在遮陽降溫的同時,可以讓視線保持清晰——空頂帽也有類似的功效,Halo等品牌還將導汗帶一併設計到了帽內,避免頭部汗水流到眼睛裡。

這其中也有一個小竅門,戴眼鏡的小夥伴們對於跑步時眼鏡下滑的問題,估計都能感同身受,而眼鏡下滑如果懶得用手扶,還會不自覺低頭,從而帶來跑姿上的走形。空頂帽可以輔助固定眼鏡腿,一舉兩得。

(2)運動太陽鏡

另外,運動太陽鏡,比如Oakley、Rudy Project等專業品牌,是很好的防曬物品,尤其對於心理疲勞的緩解——太陽鏡會改變我們對光線的色溫感知,戴上太陽鏡,再看看烈日下的操場,沒那麼刺眼灼熱,也沒那麼「可怕」了。

放下內心的恐懼,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比打破身體的設限更重要,或者說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只有舒適地去跑,才能充分挖掘潛能,跑出更好的運動表現。

(3)防曬噴霧

至於防曬霜,男生們估計是不屑於用的。一般來講,低緯度地區的紫外線沒有很強,1小時左右的戶外運動,不塗防曬問題不大,也就是曬黑些。但如果是長時間烈日下暴曬,或者在高緯度地區運動,預防曬傷就很重要了。

運動用防曬霜,會推薦噴霧型,比塗抹型更方便使用。另外,防水性很重要,因為運動時必然會流汗,不防水的防曬霜就比較尷尬了,流的汗都會變成白色,所以,建議選擇運動型或者海灘型系列,這樣就可以痛快在太陽下撒野了。

【寫在最後】

文章通篇都在講訓練之外的事情。但我想說,降溫策略、補水方法、裝備挑選,這些都很重要,但與科學訓練相比,它們又都不重要

抽筋也好,掉速也好,根本原因是綜合跑力不足——跑姿技術差、心志不夠強、有氧基礎欠佳、肌肉力量偏弱等等。

萬事萬物,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而我們往往太強調或者說太依賴於外在條件,期待好的跑鞋、手錶、補給為我們增強運動表現,卻恰恰忽略了對自身內在能力的挖掘和追尋。

實力在,裝備補給再差都不怕;沒有實力,裝備補給再好,也只是安慰劑,有沒有效得看運氣。

很多人選裝備和補給會採取「萬全之策」,想著「不管有沒有用,有總比沒有強」——鹽丸多帶點,能量膠多帶點,跑鞋選頂級緩震的,壓縮褲選頂級品牌的。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或許正體現了對自身跑步能力的不了解與不自信。而這種不自信,又很可能導致無法跑出好的成績,形成負向循環。

雖說有備無患,但也得物盡其用。我們大多數人都遠沒到拚裝備、拚天賦的時候,將寄托在裝備和補給上的期許,轉移到日常訓練上,打好技術、體能和力量的基本功,又省了錢、省了費心,又有更好的運動表現,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認真地科學訓練,輔以恰當的降溫、補水、裝備策略,相信這個夏天的你,會愈戰愈勇,在秋季收穫一個更強的自己!

參考文獻:

Tim Noakes, MD: Lore of Runn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6-188,189-231,1986

史蒂芬麥格尼斯: 跑步的科學與實務,晨星出版社, 2016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