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大暑:夏天的最後一個節氣

大暑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

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時為大暑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即大暑表示炎熱至極。

精華提要

1. 當發生中暑時,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及時給患者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

2.在大暑節氣養生,首要是補水,此時最宜喝粥。

3.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此時正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氣候

一般來說,在日最高氣溫高於35℃的炎熱日子裡(天氣上稱為「炎熱日」),中暑的人明顯增多。而當日最高氣溫達37℃以上時(天氣上稱為「酷熱日」),中暑的人數會急劇增加,特別是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長江中下遊地區,驕陽似火,風小濕度又大,更令人感到悶熱難當。長江沿岸的「三大火爐」——南京、武漢和重慶,每年的「炎熱日」平均達17~34天之多,「酷熱日」也有3~14天,因此,做好防暑降溫工作顯得尤其重要。

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時節,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思是:在夏天午後,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裡;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人們常說「夏雨隔田埂」等,形象地說明了雷陣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晴天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民諺

根據大暑的熱與不熱,有不少預測後期氣象的農諺,如「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大暑熱,秋後涼」;「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冷」;「大暑不熱要爛冬」等。

在炎熱少雨季節,滴雨似黃金。蘇、浙一帶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裡多雨,囤裡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的說法。如大暑前後出現陰雨,則預示以後雨水多,如農諺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的說法。

習俗

魯南地區「喝暑羊」

山東南部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羊肉湯)的習俗。在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會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

棗莊吃伏羊的習俗,與當地的農事、氣候有關。棗莊是有名的麥產區。入伏之時,正是麥收結束,新面上市,是一個短暫的農閑期。夏收初過,人已疲憊,該休息休息,享受享受了。農村有什麼好吃的?也就是吃個新麥饃饃。狠狠心,殺隻羊,把家人都叫回來,吃新麥饃饃,喝羊肉湯,久之便成了一方民俗。

廣東地區「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是重要的葯食兩用植物。其莖葉曬乾後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燒仙草本身也可入葯。

民諺有「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燒仙草是台灣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熱兩種吃法。燒仙草的外觀和口味與粵港澳地區流行的另一種小吃龜苓膏類似,也同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孕婦忌食。

台灣大暑吃鳳梨


大暑期間,我國台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有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寓意。


養生

高溫防中暑


大暑節氣「炎熱日」增多,人們易動「肝火」,不但會產生心煩意亂、無精打采等情緒中暑的表現,同時還可以出現全身乏力、頭昏、噁心等中暑癥狀。當發生中暑時,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及時給患者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高溫作業者或易中暑人群,高溫那幾天也可以適當喝點藿香正氣水,以防中暑。


補水宜喝粥


在大暑節氣養生,首要是補水,此時最宜喝粥。

李時珍曾言,「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度暑粥」常選用粳米、綠豆、薏苡仁、赤小豆、南瓜等健脾養胃的穀物為主料,輔以百合、蓮藕、黃瓜、冬瓜、西瓜、豆芽、冬菇、紫菜、番茄等寒涼清熱蔬果,加以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涼益氣、滋陰補血的肉製品煮熬而成。

冬病多夏治


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此時正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喜歡這篇文章?

在文末多多點贊吧!也可以轉發給你最關心的朋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