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透析海底撈:人員成本佔30%營收 新店經營效率面臨大考

騰訊證券特約 作者:謝克迪

海底撈去年9月在香港上市,當時大膽估計“上市後再跌24%才能撈底”,該股上市後約一個月跌至低位15.5港元,較上市價17.8港元跌12.9%,在今年2月突然發力,一度升至24.15元,現時較招股價有逾三成的升幅,同期以食為主題、具備科網概念的美團(03690),較招股價有近兩成跌幅。不過提出更具投資價值的頤海國際(01579),同期有71.6%的升幅,大幅跑贏海底撈,筆者的分析還是真香。

再看海底撈剛公布的去年業績。與多隻“新經濟股”上市後業績變臉不同,海底撈交出不俗的成績,收入同比增長59.5%至169.7億元,歸母淨利潤為 16.56億元,同比增長 60.2%,大致上符合多間券商的預期。

海底撈高增長自然離不開快速開店,2018年集團在國內新增176家餐廳,在海外則增加17家,前者大致符預期,後者則遜預期。實際上,集團在海外門市的同店銷售同比下跌8.5%,暫緩開拓海外市場屬較明智的選擇。國內市場潛力仍大,沒有必要舍近求遠。

集團另一亮點是較高的翻台率,去年達到每天5次。即使去年下半年國內新開門店增加,但整體翻台率仍然較上半年上升,反映集團的商業模式仍然行之有效。當然,內地以外市場的翻台率,再次左證集團開拓海外的障礙。

不過,較令人憂慮是在三、四線城市發展的進度。與同是火鍋店的呷哺呷哺(00520)相反,海底撈是從一、二線城市進軍三、四線城市。集團去年整體客單價同比上升3.5%,高於同期全國通脹水準。其中主要由一線城市帶動,增速達到7.9%,原來是主要單價增長動力的二線城市僅增2.4%,三線及以下更錄得2.5%的倒退。大家不妨比較呷哺呷哺在3月28日公布的業績,了解個中原因是當地消費降級,還是海底撈在三、四線城市的策略需要調整?

無巧不成書,上次提出海底撈單靠企業內部增長並不足夠,應該尋找合適的並購對象。海底撈在公布業績當日,同時宣布收購以“U鼎”品牌經營快餐廳的優鼎優餐飲100%股權。參考美心集團借著收購作發展多個品牌,旗下70多個品牌覆蓋快餐、中餐、西餐、西餅,建立其餐飲王國,海底撈對外收購,並非不務正業,而是善用其產業鏈及金漆招牌的最佳策略。

集團最大的優勢是品牌及服務,反過來說,最大的風險亦在品牌及服務。畢竟所有餐飲企業都面對食品安全的風險,特別是火鍋的食用方式以短時間煮涮為主,對食材的要求更高。

根據國金證券的綜合,海底撈不時有負面新聞,每年隨著分店數目增加而上升。

2015年至2017年,負面輿情比率僅為0.15%。去年的數字在店鋪數目急增後,該數據更錄得減少。考慮到上市有助企業管治,其經營模式亦沿用已久,風險不高,大家要留意公司管理團隊是否有較大變動,以及負面新聞會否增加。前者直接影響管理水準,後者輕易在社交媒體傳播開去。

餐飲股的“黑天鵝”時有發生,只有“好到不能倒”,沒有“大到不能倒”,投資組合要足夠分散才可以控制風險。

至於行業放緩的問題暫時不大,畢竟科技如何發展,經濟如何走向,“民以食為天”不變,而火鍋在中式餐飲的佔比仍然逐步提高,只要海底撈的金漆招牌不變,增長空間仍然不俗。

另外,大家要留意社保新規對海底撈人工成本的影響。今年開始,當員工工資不低於本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不高於本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00%時,部門需根據當地社保費率規定繳納五險,總社保費率在30%左右。

根據廣發證券的分析,由於存在基數迅速放大的可能,“即使是社保覆蓋率接近100%的上市公司也可能面臨人工成本率迅速上升的風險。”

若運用人工智能(AI)或其他科技替代員工,對標榜極致服務的海底撈又格格不入。去年員工成本佔營業收入29.6%,集團營業利潤率為13.1%,員工成本上落將明顯左右集團的盈利能力。不過,由於集團走高端路線,有利把成本轉嫁消費者。

最後,大家最關心的,當然是海底撈現價是否吸引。固然海底撈與呷哺呷哺的規模及業務不同,不宜直接比較,不過仍可作為參考。

呷哺呷哺今年預測市盈率約22.4倍,若今年盈利增速不變,海底撈今年預測市盈率近40倍,仍然略貴,若跌至 30倍、對應股價18港元則屬具投資價值的水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