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海底撈確認9月26日港交所上市 價格區間90-120億美元

  來源 | IPO早知道

  編輯 | C叔

  排版 | C叔

  根據“IPO早知道”獨家消息源,海底撈剛剛與各大投資銀行確認最終上市時間表:9月10日啟動全球路演,9月17日在新加坡定價,9月26日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海底撈將於本周確認基石名單,上市定價區間90~120億美元。作為十年以來香港IPO市場第一個大型消費服務IPO,海底撈已經獲得來自機構超過20倍的超額認購,成為2018年最受機構熱捧的IPO。

  在“火鍋界一哥”上市消息傳了五六年後,海底撈這個餐飲業巨無霸終於要登陸資本市場。

  9月3日,港交所披露資訊顯示,海底撈已通過上市聆訊,同時更新了招股書,海底撈的上市之路又邁進了一步。

  招股書顯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撈實現營業收入73.42億元,比上年同期(47.56億元)增長54.4%。業績的高速增長,與海底撈正提速開店擴張有關。海底撈全國門市數量由去年底的273間增至362間,今年上半年新增71家門市,且大多數新增門市集中二三線城市。

  上半年營收超54%,借上市快速擴張

  二三線城市成業績增長主動力

  海底撈業績持續高增長。

  更新的說明書顯示,今年上半年其實現營業收入73.42億元。2017年公司營收總額為106.37億元,2015年營收為57.56億元。

  海底撈的收入主要來自火鍋餐廳經營,2018年上半年,餐廳經營佔其營收比重97.4%。據沙利文報告,按去年營收計算,海底撈在中國和全球的中式餐飲市場中均排名第一,同時也是增長最快的中式餐飲品牌。

  海底撈的業績增長主要得益於其在二三線城市餐廳經營收入的大幅增加。數據顯示,其上半年來自一線城市的收入為18億元,去年同期為14.27億元;來自二線城市的收入為34.67億元,去年同期23.396億元;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收入為14億元,去年同期6.36億元。

  二線城市的翻台率同樣拉高海底撈翻台率整體水準。根據沙利文報告,海底撈的翻台率在中國主要中餐品牌中較高。今年上半年其在二線城市的翻台率最高,達到5.1,而整體翻台率為4.9。2015年~2017年,其翻台率分別為4.0次/天、4.5次/天、5.0次/天。

  海底撈在外賣業務、銷售調味品及食材產品兩類業務上也有一定增長。上半年海底撈外賣業務實現營收1.33億元,去年同期9773萬元;銷售調味品及食材產品業務營收為5725萬元,去年同期1165.1萬元。

  目前新增門市已接近去年全年

  海底撈近兩年正快速擴張,且計劃開店數量較前幾年明顯提升。

  海底撈新招股書顯示,海底撈全國門市數量由去年底的273間增至362間,今年上半年新增71家門市,其中63家已達致初步月度收支平衡。

  海底撈開設的新店也多集中在二三線城市。對比去年同期,上半年其在一線城市新增門市21家;在二線城市新增58家;在三線城市新增46家。但同店(經營一年以上)銷售比上年同期增加6.4%,較往年14.1%、14.0%的增幅有所下降,且主要受二三線城市拖累。

  海底撈退兵:火鍋江湖,誰與爭鋒?

  查理·芒格曾說:如果知道去哪裡會死,就不會選擇去。與其苦心孤詣地想如何活下去,不如先想想如何會死。

  火鍋企業的死法千店千面,有一點卻確定,能活下來的,越活越好的火鍋企業,除了運氣,也都在諸如擴張節奏、食材、管理等很多方面比對手做得更好。在資本市場上,也較易獲得跑贏大市的概率。

  就這樣,呷哺呷哺、海底撈兩家火鍋企業,成為近幾年帶領餐飲行業登陸資本市場少有的明星先鋒。

  結合2014年上市的呷哺呷哺火鍋餐廳,以及海底撈披露的招股說明書數據資料,相較於呷哺的穩定性,海底撈門市數量擴張增速在持續加大,2017年約60%增長,海底撈選擇放量了。因為隻做直營店,這一次擴張,將海底撈這些年積累的店長人才一下子消耗泰半,未來擴張乏才人可用的隱憂畢現。

  海底撈門市少,收入高。

  國內首家百億收入火鍋餐廳。不單單是店面面積規模大小的緣故,更多是海底撈平均90元/位左右的客單價,呷哺呷哺的客單價走中低平價路線,維持在人均35-65元/位之間,與海底撈形成鮮明“價格帶”佔位,對應不同客戶群。

  對吃貨食客們來說,當下吃海底撈可以給其一定的溢價效應,因為稀缺、時髦和流行,隨著時間和消費習慣推移,火鍋價格天花板十分明顯,想要正餐那樣的漲價太空,不足且薄。

  食材、人工是壓在火鍋門市的兩座成本大山,品牌強勢如海底撈,可以在租金上佔據一定優勢,但呷哺呷哺的租金水準依然維持在12%左右及往上。未來人工和食材成本只會上升,不會下降,火鍋店行業經營越久,利潤越趨薄,與其他行業做越久利越厚恰恰相反。

  在費用端,呷哺的廣告推廣費用要比海底撈高得明顯,至少反映出三個事實:低端價位火鍋店,較為依賴價格戰促銷攻擊市場;連鎖體系建立,有賴於品牌維護的定量支出;品牌記憶、消費提醒源於口味及廣告的雙重喚醒。

  從費用構成上,經營複製模式差異

  同樣都是隻依賴直營店來建立規模擴張網絡,從費用構成上,可反應出二者在經營複製模式上的差異:

直營餐廳面積——呷哺呷哺200-300方,每桌1-3人;海底撈大陸店600-1000方,海外店375-750方,每桌2-8人;

 

菜品SKU種類——呷哺呷哺較少;海底撈8大類60-80種食材全覆蓋,20多種蘸料調味料,招牌以毛肚、黃喉、蝦滑、滑牛和撈面為主;

 

客單價消費價格——呷哺呷哺35-65元/人;海底撈90-100元/人;

 

新店資本開支——呷哺呷哺120萬-150萬左右;海底撈800萬-1000萬左右;

 

投資回報周期——呷哺呷哺新店3個月收支相抵,14個月現金投資回本;海底撈3-6個月初始盈虧平衡,15-20個月現金投資回本。

  經營複製模式上,呷哺呷哺與海底撈天壤之別,但經營回報率水準上兩者接近,以餐廳層面經營盈利水準對比看收益率水準。

  所謂餐廳層面經營利潤,是區別於現行會計準則的重要財務數據,主要差別在稅費扣除上。火鍋餐廳的淨利水準可達20%,甚至往上,接近藥業淨利率水準。相較而言,呷哺的餐廳經營利潤率更加穩定,海底撈的價值想象太空彈性更足一些。

  坐在帝國龍椅上的張勇

  海底撈創建於1994年,4位創始人當時還是兩對男女朋友。

  如今,張勇、舒萍夫婦總佔股達68%、施永巨集、李海燕夫婦各佔股8%。

  而在海底撈創立時,4人持股相同,都是25%。

  事實上,這個取自四川麻將術語的火鍋店一開始生意冷清,但接下來是張勇讓它起死回生。

  張勇,是一個端坐在這個帝國的龍椅上的人。

  讓我們將眼光繼續盯著海底撈這一路財富集權歷程:

  海底撈的股權高度集中在以張勇為核心的個人利益群。據招股書顯示:張勇及夫人舒萍佔約67%股份,無一家機構身入其中;

  綜合企查查及招股書各方資訊匯總,所有涉及餐廳上下遊供應鏈,諸如食品、調料蘸料、物流、門市裝修設計、餐飲資訊化管理軟體等各個環節,最終實控人皆是張勇名下的靜遠投資;其名下底料公司頤海國際已於2016年港股上市;

  此外,2012年入股川企上市企業和邦生物,2016年以靜遠名義入股口碑網,以及控制2017年三板掛牌的冒菜品牌優鼎優;

  上市前突擊分紅約6億元,佔2017年報表淨利60%,大部分進入張勇名下。

  然而,當我們將眼光回到火鍋產業,下面的結論依然對理解海底撈的增長前景,有著莫大的提示與幫助:

產品經營層面——即火鍋餐廳經營上,從川渝火鍋重鎮,到京粵蒙,再到江蘇等火鍋重度消費地帶,區域割據勢力正如日中天,圍追堵截,海底撈面臨著強龍不壓地頭蛇的困局;全國一盤棋下的標準化與本地食客口味本土化之間的調和協同,衝突只會加劇,而非弱化;通過鋪店率帶來增長的太空趨於有限;

 

行業結構重塑——本系統層面無解,需要上升到更高一級系統,利用製空力量實現降維打擊。通過資本力量的製空優勢,展開產業鏈上下遊產業鏈整合,打造縱向一體化產業戰艦;展開行業橫向滲透,實現從餐飲公司到食品集團的產業生態突圍和更新。

  據海底撈招股說明書披露,上市募集15億左右資金,主要有三個用途:60%用來開店擴張;20%用來諸如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技術;15%用來償還銀行短期貸款;5%用來補充營運資金。

  簡單測算一下:新開門店大約200家,扣除已簽租約為開業約80家,及已開業50家,還有約70家門市屬於募資真正投向,單店資本支出約800萬計,合計總額約6億。而其2017年餐廳經營利潤約20億,足以覆蓋新資本投入支出。

  對於上市之目的,張勇曾在公開媒體透露:地位和公平。上市帶來公司地位提升,也會加大對人才吸引力。

  隨著海底撈赴港上市,張勇夫婦的個人財富也將快速增長,目前張勇、舒萍夫婦持有海底撈62.7%股份。根據2017年胡潤百富榜榜單,張勇、舒萍夫婦以50億元的財富排名第825位。

  現如今,張勇的“資本帝國”已經形成完整的上下遊產業鏈,海底撈建立了一系列產業鏈關聯公司,帝國雛形基本形成。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白仲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