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淺談中醫八綱之「表證」,「裡證」

表與裡是中醫八綱辨證中互為對立的一對概念,是中醫辨證中辨別疾病病位外內淺深的一對綱領。在中醫學理論中,表與裡是相對的概念,如軀殼與臟腑相對而言,則軀殼為表,臟腑為裡;臟與腑相對而言,臟屬裡;腑屬表,經絡與臟腑相對而言,臟腑屬裡,經絡屬表。皮膚與筋骨相對而言,皮膚為表,筋骨為裡,;經絡中三陽經與三陰經相對而言,三陽經屬表,三陰經屬裡。

但就疾病的病位而言,對於人體來說,則人體的皮毛、經絡、肌腠相對在外,臟腑、骨髓相對在內。因此,針對在外的疾病,則屬於表;在內的疾病則屬於裡。另外,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外感病邪之後,病邪從表入裡,則是疾病由輕加重的過程;如果病邪由裡出表,則是病情逐漸減輕的過程。

所以在疾病的診療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對疾病的部位作出認識,也就是要先辨病位,才有助於疾病的診斷及治療。

那麼如何辨病位呢?

一般來說,外感疾病,初期多為表證,多是外感六淫、疫癘等不正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人體,人體正氣奮起抗邪所表現出的癥候。表現為起病急,病程短,病情多較輕,有感受外邪的因素等特點。臨床表現為惡寒(或惡風)、發熱(或自覺無發熱)、頭身疼痛、脈浮、苔薄白為主的癥候。這些癥狀由於外邪客於皮毛肌腠,阻遏衛氣的正常宣發所致。

由於表證病位淺而病情輕,病性一般屬實,故一般能較快治癒,而且表證癥狀多體現在人體軀殼及頭頸四肢上,而以人體軀殼及頭頸四肢也可以認為是表位。若外邪不解,病邪進一步內傳,侵入臟腑,而成為裡證。

裡證則是指病變部位在內,由臟腑、氣血、骨髓等感受病邪所反映的證候。

裡證與表證相對而言,其概念相對籠統,範圍廣泛,即不是表證的疾病,都可屬於裡證的範疇,即所謂"非表即裡".裡證多見於外感病的中、後期階段或內傷疾病之中。裡證的成因,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外邪襲表,表證不解,病邪傳裡,形成裡證;二是外邪直接入裡,侵犯臟腑等部位,即所謂"直中"為病;三是情志內傷、飲食勞倦等因素,直接損傷臟腑,或臟腑氣機失調,氣血津精等受病而出現的種種證候。由於裡證的病因複雜,病位廣泛,病情相對較重,臨床表現多樣,治法多樣,所以治療起來不如表證之較為簡單而易於取效。因為人體是一個整體,表證、裡證可以相互轉化,有時候還可以表裡同病,因此,為了進一步適應臨床需要,在臨寒論中把在軀殼之內的臟器再分為裡證和半表半裡證,裡證主要指的是呼吸道,胃腸道等表現出來的證候,半表半裡證主要指肝、膽系統表現出來的證候。

因此,對於外感疾病,表裡辨證是對外感病發展階段性的最基本的認識,它可說明病情的輕重淺深及病機變化的趨勢,從而掌握疾病的演變規律,取得診療的主動權。因為表裡證可以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出入轉化,所以在治療中要注意疾病的發展方向,採用先解表,後治裡,或先治裡,後治表,或表裡同治的不同方法。而且在治療裡證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有無表證的存在或治療表證的時候要注意有無裡證的存在。這些在傷寒論中都給出了具體的方法。如「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的先解表後治裡法,又有「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的先治裡後治表法。所以在臨床治療中,必須考慮表證是否有裡,裡證是否有表,並根據病情採用先表後裡,或先裡後表的方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