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蒲輔周先生論汗法在外感病中的應用

外感初起,邪在表,傷寒宜辛溫解表,有麻黃湯、桂枝湯之異;溫病宜辛涼透邪,有銀翹散、桑菊飲之分。外感之邪有六淫、疫病之不同,人有老、幼、強、弱之異。

歷代醫家創汗法之方甚多,其大要不專在乎發汗,而在乎宣通氣血、開其鬱閉,應辨證選用。

「汗而毋傷」之原則,推崇《醫學心悟》對汗法之精論—有當汗不汗誤人者;有不當汗而汗誤人者;有當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誤人者;有當汗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汗之不得其道以誤人者;有當汗而汗之不中其經,不辨其葯,知發而不知斂以誤人者。

外感熱病在表,必須明傷寒、溫病汗法之異,擇善而用,融匯貫通,提高療效。如肺炎,要據脈證結合季節氣候、流行情況等,而定其所屬。肺炎邪在太陽,發熱惡寒,無汗,咳嗽而喘,唇淡或唇青,面不紅,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浮弦,宜用三拗東加桔梗、前胡、豆豉、蔥白。蔥、豉可增宣通肺氣,透邪出表之力,三拗湯合蔥、豉可謂麻黃湯之輕劑,甚為穩妥。若寒閉甚者,走營血必用桂枝,麻桂相協,宣透發汗之力更猛;鬱閉更甚,再加生薑;但鬱閉之極必起內熱,又需加用石膏。

肺炎初起,惡寒無汗,唇青,舌質淡。大膽溫開,表解,裡熱易清。若失表透,或涼遏苦寒傷中,易致邪戀內潰,再透邪就難了。藥力薄、用量小,開不了閉;藥力暴、用量大,又更傷元氣。純補不行,純開也不行,權衡不易。故善治者,治皮毛。

肺炎邪在肺衛,發熱,微惡寒,咳嗽氣喘,口渴微煩,有汗不徹,舌質紅、苔白少津或薄黃,脈浮數。溫邪則熱變最速,在表初用辛涼輕劑,宜選用銀翹散、桑菊飲。銀翹散宣透與清熱作用皆較強。運用辛涼透邪之劑治肺炎,不可忽視荊芥、薄荷、牛蒡、豆豉的作用。宣閉透邪宜加蔥白,散風解毒可加蟬衣、僵蠶,妙在宜通鬱閉,導邪外出,俾營、衛、氣、血調和,自然得汗解,此亦善治者,治皮毛也。

外感熱病表裡同病,汗法必須合用清熱、解毒、攻下等法,方能中病。肺炎若屬表裡受邪,肺胃同病,必須辨證使用表裡雙解之方。傷寒外寒肺火,溫病先感溫邪,繼為寒束。而高熱,咳嗽喘急,頭面多汗,面赤唇紅,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外散寒邪、內清肺火,方選麻杏石甘東加前胡、桑皮、竹葉、蘆根治之;表裡鬱閉,三焦大熱,而高熱不退,手足涼,腹額熱,目赤鼻煽,膈動腹滿,唇紫齒乾,舌紅,苔黃乾,治宜宣肺開閉,清熱解毒,急用三黃石膏東加竹葉、蔥白搶救之;肺火壅盛,腑氣不通,而高熱,咳喘氣急,腹脹便秘,口苦咽燥,舌紅苔黃燥,脈沉滑。治宜宣肺通腑,逐熱解毒,急用麻杏石甘湯合升降散治之。

外感熱病多有兼夾,汗法必須合消法,其效始捷。肺炎亦然,其所附隸者,非飲即痰,非滯即瘀。寒飲易曉而熱飲難明,有寒飲者,宜射幹麻黃湯;有熱飲者,宜越婢加半夏湯。痰火易明而濕痰難曉。言痰火者,麻杏石甘東加瓜蔞、貝母、桑白皮;有濕痰者,宜三拗湯合二陳湯。兼滯者,加消導之品;夾瘀者,加化瘀之品。

外感初起,本不當補益,然有素體虧虛者,則宜汗補兼施或以補為通。傷寒有桂枝人蔘湯證、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當歸四逆湯證;溫病有益胃生津以資戰汗之法;東垣創內傷之補中益氣湯,亦可用於體虛外感,以達扶正祛邪。

外感熱病的治療,既有泛用清熱解毒之弊;亦有誤補滯邪之弊。肺炎尤為常見,病雖久,隨證辨治,尚有可汗之例,擇用麻桂之劑,其效尤良。

汗法為八法之首,善治者,治皮毛,必須精通汗法。病邪由表入裡,由淺入深,則變證蜂起。治肺炎,善用汗法,實一法之中八法備焉。辨證靈活運用,可免痙、厥、昏、脫之變。當前存在濫用苦寒解毒,或泛用補劑之傾向,故倡導正確使用汗法祛病,實有意義。

《蒲輔周醫學真傳——外感熱病傳承心悟》,人民衛生出版社,編著:薛伯壽。人衛中醫編輯整理。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