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幽門螺桿菌感染危害多,為何有的孩子感染後,醫生卻說不用治?

眾所周知,幽門螺桿菌是危害人體健康的細菌。很多人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下面來詳細說說:


幽門螺桿菌的發現

1982年,澳大利亞學者Barry MarshallRobin Warren從患者胃內發現並成功分離培養出幽門螺桿菌。

為了證實這種螺旋狀、彎麴菌是否與胃十二指腸疾病相關,Barry Marshall 決定以身試法,他將培養出的菌懸液一飲而盡,隨後出現與患者一樣的腹痛、腹脹、甚至嘔吐等癥狀

10天未經治療,癥狀好轉,但胃部仍有不適。於是做了一個胃鏡,鏡下出現明顯水腫、充血、胃炎的表現。胃黏膜活檢體外培養,也發現彎麴菌的定植。

後來經口服抗生素,一個月後癥狀得到好轉。該報導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引起了消化界和微生物界的轟動。

幽門螺桿菌定植於人體胃黏膜,是微需氧革蘭陰性彎曲狀桿菌,菌體呈螺旋形、有鞭毛。幽門螺桿菌具有很強的尿素酶活性,可以中和菌體周圍的胃酸,這使它能在胃腔不利的酸性環境中定植和生存。

幽門螺桿菌會傳染嗎?

答案是肯定的。

臨床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會傳染,卻並不像烈性傳染病那樣發病迅猛和強烈。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在世界各地的流行程度各不相同,在非洲、南美和亞洲等發展中國家較為普遍,發達國家流行率較低。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主要傳染源是:患者或病原菌攜帶者。

主要傳染途徑:口-口途徑(母親咀嚼食物,餵食孩子)、糞-口途徑。

易感人群:兒童。


幽門螺桿菌感染有什麼危害?胃癌可能性多大?

人群普遍感染幽門螺桿菌,但其嚴重後果並不如我們所設想的那麼多。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危害是分層級的,幾乎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可發展為慢性活動性胃炎,但大部分患者並不表現出任何臨床癥狀,10%-20%發展為消化性潰瘍,1%發展為惡性腫瘤

胃癌的發生是多因素、多階段、多步驟的過程。

幽門螺桿菌感染後,幾乎所有的正常胃黏膜發生慢性淺表性胃炎,其中50%患者發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40%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發展為腸化生,8%腸化生患者出現異型增生,最後僅不足1%的患者發展為胃癌。

幽門螺桿菌感染在人類疾病與健康中的相互作用十分複雜,即是敵人也是朋友。

幽門螺桿菌感染除了能夠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及胃黏膜相關性淋巴樣組織淋巴瘤(MALT)。

幽門螺桿菌感染還可以引起消化系統以外的疾病,如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心血管疾病、肝膽疾病和糖尿病等

此外,研究報導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食管反流病、Barrett's食管、賁門癌、兒童哮喘發病、變異性鼻炎和濕疹呈負性相關。


為何感染幽門螺桿菌後的臨床結局差異這麼大?

5萬年來,幽門螺桿菌與人類宿主共同遷移及演變。

為了適應人體胃內環境,幽門螺桿菌不斷變異且菌株毒力也表現出地域差異性和疾病臨床結局多樣性。

幽門螺桿菌感染臨床結局差別之所以這麼大,受宿主遺傳易感性、環境因素、細菌毒力因素共同作用。

宿主免疫因子如IL-1B-511*T,TNFα-308*A等遺傳學因素被認為與胃十二指腸疾病的發展有關,致病菌與宿主間存在敵對/共生/競爭/協同關係。

環境因素包括經濟落後、衛生條件差、文化水準低、居住環境差以及飲食習慣、吸煙飲酒等均影響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發生和發展。

而影響幽門螺桿菌感染髮展和結局更為重要的是其毒力基因多態性。幽門螺桿菌毒力基因多態性與其致病性密切相關,如cagA,vacA基因等,被認為能夠增加胃和十二指腸疾病的發展風險。


如何檢出幽門螺桿菌?

非侵入性方法和侵入性方法都被用來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

非侵入性方法包括:糞便幽門螺桿菌抗原檢測、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檢測,14C尿素呼氣試驗。

侵入性方法:PCR、組織學、快速脲酶試驗和微生物培養。

然而,單一檢測方法是不夠可靠的,不能提供足夠精確的數據來確定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因此,建議至少兩種方法聯合檢測,以確定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能根除嗎?根除後會複發嗎?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可控的,可以通過規範合理治療將其完全根除。

指南推薦:根除幽門螺桿菌的主要經驗性治療方案為「鉍劑四聯」,即「PPI(質子泵抑製劑)+鉍劑+兩種抗生素」,首次根除率達90%以上,極低複發率(


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減少胃癌的風險嗎?

根除幽門螺桿菌是預防胃癌發生最重要、最可控的危險因素。很多疾病發生是由遺傳易感性、環境因素和細菌共同作用。

儘管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的主要風險因素,根除幽門螺桿菌只能停止和部分逆轉胃黏膜損傷的進展,並不能完全治癒胃癌,因為部分患者可能已經出現了癌前病變(如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癌前病變不能逆轉。

對於胃癌高危患者,長期進行內鏡檢查來進行組織學評估是可取的。根除幽門螺桿菌,從群體上降低胃癌發生率。


孩子感染幽門螺桿菌,為什麼不用著急?

兒童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易感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多見於5歲以內的兒童。隨年齡增長,感染的風險降低。

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最常見的危險因素是社會衛生條件差。不提倡對兒童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兒童對藥物耐受性差,副作用大。隨發育成熟,部分兒童呈現自限性,不需治療。


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都需要治療嗎?

結論是:因人而異。

淺表性胃炎:根除幽門螺桿菌是作為胃癌的一級預防。

非萎縮性胃炎患者(伴或者不伴消化不良),推薦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治療。

萎縮性胃炎,胃癌家族史(遺傳易感性),來自胃癌高發區域人群,胃早期腫瘤做了胃鏡下切除,此時根除幽門螺桿菌獲益很大,一方面消除了癥狀,另一方面可以更大限度阻止疾病的進展。


如何避免或減少幽門螺桿菌的感染?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人群衛生防病知識缺乏。

因此,生活條件和衛生習慣可切斷病原菌的傳播途徑,母親避免咀嚼食物餵養小孩,不共用碗筷,避免吸吮手指,日常勿飲用生水,不共用毛巾、口杯,避免生活上的密切接觸。

我們對人體微生物與疾病的認識永無止境。幽門螺桿菌確實能夠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MALT淋巴瘤、胃癌。但我們不必要對這樣的感染有任何的恐慌。

事實上,幽門螺桿菌與人體共存了很多年,它是能夠致病,但其疾病譜很寬泛,未必最終都導致胃的惡性腫瘤。

(編輯Anne。圖片來源網路,僅供參考)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 檢驗科 印琳

湖南醫聊每日分享健康科普資訊,歡迎關注點贊轉發。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