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治療幽門螺旋桿菌可防治胃病,還你健康好腸胃

幽門螺旋桿菌定植於人類胃黏膜,是人類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大約67%至80%的胃潰瘍和95%的十二指腸潰瘍都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其感染還與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樣組織淋巴瘤的發生密切相關。

幽門螺旋桿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達50%至60%,感染後可能產生不同結局:有的是無癥狀的帶菌者,但多數引起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大約10%至15%可發生消化性潰瘍,還有極少數甚至可能發生胃惡性腫瘤。

一、主要癥狀

1)口氣重疑是該菌作怪 可能引發胃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可能導致口氣重(即口腔異味),嚴重者往往還有一種特殊口腔異味,無論如何清潔,都無法去除。

2)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可能使患胃癌的危險增加2.7至12倍。如果沒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至少有相當部分患者的胃癌不會發生。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所將幽門螺旋桿菌定為人類I類致癌原。而我國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高發國家之一,作為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等主要病因,治療消化性潰瘍、預防胃癌的一個可行措施就是預防並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由於早期胃癌患者大約80%沒有癥狀,少數患者即使有一些癥狀也是些非特異性表現,比如:食欲不振、早飽、腹部不適等,極易被當作消化性潰瘍或其他胃腸道疾病而忽視。

二、傳播途徑

仁濟醫院消化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鄭青副教授說,人是幽門螺旋桿菌惟一的自然宿主,其在人群中主要是通過消化道,即經「口——口」、「糞——口」途徑傳播。

共用餐具、親吻、育嬰方式不當都可傳染。幽門螺旋桿菌的途徑傳播特點:使其感染在家庭內有明顯聚集現象,父母感染後其子女的感染機會比其它家庭高得多。

幽門螺旋桿菌廣泛存在於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鄭青副教授提醒,接觸感染者的唾液、食用受幽門螺旋桿菌汙染的食物均可造成傳染,比如:共用餐具、母親將食物嚼碎後再喂嬰兒,甚至與感染者深吻等也可能導致傳染。

飯前便後不洗手,也可能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三、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

切斷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途徑是預防胃病的有效方法。如果經常感到胃痛、胃脹、胃部不適、嗝氣等癥狀的人群,應儘早接受胃鏡和幽門螺旋桿菌檢測。

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有多種方法,大致分為有創(如快速尿素酶試驗、血清抗體檢測等)和無創(如13C或14C呼氣試驗、糞便抗原檢測等)兩大類。

四、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

凡是消化性潰瘍病人,無論是活動期或癒合期,都應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胃黏膜相關淋巴樣組織淋巴瘤和早期胃癌患者手術後,必須進行根除治療。

對於慢性萎縮性胃炎、有胃癌家族史者、消化不良癥狀經常規治療療效差者、需長期抑酸治療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及需要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物者,也推薦根治。

不符合這些條件的感染者,醫生會向患者詳細說明利弊後進行選擇。

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是可治癒的。一般經過1至2周抗幽門螺旋桿菌正規治療,絕大多數感染者均能治癒。常用抗生素包括羥氨苄青黴素、克拉黴素和甲硝唑等。

此外,如果發現自己有感染,家人的感染機會也會增加。一旦證實家人也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必要時可以同時治療。

五、預防更關鍵

1)分餐製可有效防傳染

幽門螺旋桿菌是標準的 「病從口入」型病菌,分餐製可降低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幾率。如果是家裡有人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時,應暫時採取分餐,直至完全治癒,盡量採取分餐製,使用公筷、公杓等都可減少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幾率。

2)用科學衛生方法餵養嬰兒;

3)飯前、便後洗手也是減少經「糞——口」途徑傳播的方法。

歡迎訂閱微信公眾號:胃腸道健康顧問郭老師(wusifenyi88)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