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胃癌早診治 篩查理念不能少

本報記者 張蕊

日前,由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發起,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指導的「2019早期胃癌防治宣傳月」在上海正式啟動。在啟動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教授指出,胃癌是我國第二大惡性腫瘤,每年新發病例67.9萬人,死亡49.8萬人,全世界近一半新發胃癌患者和死亡病例在中國。由於缺少胃癌預防篩查機制和理念,導致我國成為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雙高」的國家。

篩查可發現三成中高危人群

「事實上,胃癌等消化道癌是為數不多的可以通過定期體檢或篩查來實現早診早治的惡性腫瘤,而我國的胃癌患者90%屬於進展期和晚期。」李兆申說,胃癌早期沒有明顯癥狀,不通過體檢篩查很難發現。但是,胃癌等消化道癌症在早期是完全可以治癒的,最佳篩查及治療時間就是病變剛剛出現的初期,這段「窗期」只有1~2年,是癌症治療的「黃金期」。在「窗期」如能發現早期胃癌並接受正規治療,不僅預後效果好,患者生存質量高,還能節約大筆醫療開支。

據早期胃癌全國多中心篩查數據,從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共有23709人參加了胃癌篩查。其中,發現高危風險4.7%,中危風險30.2%,中高危風險人群佔比超過三成。而作為胃癌重要的高危因素幽門螺桿菌(Hp),其在篩查人群中的陽性率高達46.7%。這提示我國有龐大的胃癌備份人群,胃癌防控局勢相當嚴峻。

幽門螺桿菌陽性需要根治

李兆申指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導致胃癌的高危因素。世界衛生組織將Hp定為Ⅰ類致癌原,它可以通過誘導強烈的胃部炎症反應導致胃癌發生。研究發現,根除了Hp感染的人群,胃癌發病率顯著降低,根除Hp感染被認為是目前主要能夠被確認的預防胃癌可控因素。

我國是一個Hp高感染的國家,目前有一半的正常人為Hp陽性,因此李兆申建議所有成年人都應該做Hp檢測,如果是陽性就必須根除Hp感染。從韓國、日本和我國一些地區的研究來看,如果能把Hp感染根除,將有近70%的人都能夠預防胃癌,預防效果已經顯現出來了。

因此,提升公眾對Hp的認知、篩查和根除,成為胃癌防控的重要工作。李兆申特彆強調,即使是胃癌中低危人群,發現Hp感染的,也建議儘早進行藥物根除治療,以防止胃部疾病進一步惡化,降低胃癌風險。

借鑒他國經驗 醫保助力篩查

日本曾經也是胃癌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的國家,但經過幾十年的預防篩查,防治效果顯著,治癒率明顯提高,胃癌的發生率、死亡率明顯降低。李兆申介紹說,日本實行的是保險製,國家給每個40歲以上的公民購買胃癌防治保險,同時要求40歲以上的人每年按規定的時間做一次胃鏡或胃癌篩查,費用由保險公司買單。如果按規定做篩查發現了胃癌,所有治療費由保險公司支付;如果不按規定進行篩查,若被診斷出胃癌,全部診治費自理。

李兆申說,這些年來我國在腫瘤方面的財政投入也很大,但效果卻不好,特別是消化道癌症,發病率、死亡率不降反升。每年國家雖然都投入了很多錢,但多數都用在了晚期腫瘤的治療上。目前一個晚期胃癌患者,平均治療費用是20萬~25萬,這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怎能不因病返貧?李兆申認為,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老百姓沒有腫瘤預防篩查的意識,寧願拖到有病時花大錢吃藥、打針,也不願在沒病的時候花小錢做一個預防篩查。二是國家缺少癌症預防篩查機制,缺少基本的經費保障。

其實,胃癌篩查很簡單,通過抽血化驗,即能檢測評估胃癌風險。如果是胃癌中高危人群,才需要進一步內鏡檢查,這樣大大減少了不必要的內鏡檢查,也提高了篩查體檢的準確度。李兆申建議40歲以上、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胃癌患者一級親屬、有不良生活習慣和胃炎、胃潰瘍以及做過胃部手術的等具有癌前疾病的患者,應儘早做早期胃癌篩查。

李兆申說,提高胃癌預防篩查水準,離不開民眾對篩查認知和參與度的提高以及日趨完善的篩查體系、各方的協調合作,日本等國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已經聯合各方力量進行諸多創新嘗試。今年的早期胃癌防治宣傳月活動,全國將有500多家醫院參與,除了免費篩查等傳統項目之外,聯盟還升級了微信公眾號,方便民眾通過微信查詢500家聯盟醫院清單,快速找到最近的早癌篩查聯盟醫院。同時,聯盟還與阿斯利康、泰康保險合作設立了「胃康保」保險,向篩查結果為低危並進行根除Hp治療的人群免費贈送保險,積極推動消化道早癌篩查與防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