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走過四十載怎能忘記

  時間流逝,不知不覺,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四十周年的漫漫歷程。而我也從來自農村的一個懵懂少年步入了五十而知天命之年,過往的流年,歲月的記憶,風雨變遷幾十載,全是滿滿的記憶,走過四十載,看身邊變化,怎能讓人忘記歲月的留痕和抹不去的記憶。

   滄桑巨變、歲月如歌。回眸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讓每一個浸潤其中的人無不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時光如白駒過隙,看得見、感受到的變化也已經深深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花謝花開,四季交替,驀然回眸,風雨四十載,幾多風雲,幾多潮湧,鐫刻於心,當春風吹遍大地,時光輪回,是否你也有對自己曾經經歷的感歎……

   我出生在陝西扶風召公鎮一個普通家庭,那裡的水土養育了我,那裡有孕育我的黃土地,有我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日益勞作的親情血脈的傳承。母親打小就土生土長在那裡,是地地道道的農家婦女。父輩們也是從小摸爬攻打在黃土地上,聽父親說,當時家境在村裡還算好吧,由於親戚朋友的資助,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高職,這在六十年代,可不是容易的事,對一個農村孩子來說。從此,改變了命運吃上了讓村裡人羨慕的“商品糧”。

   七十年代,在外漂泊多年的父親,由於學的是采煤專業,也為了離家近,能照顧奶奶,就不遠千里,從貴州調到銅川,80年代初期,農轉非戶口的頒布,我們姊妹四個也幸運的從老家來到了銅川,成了“城市人”,父親的努力工作,舉家喜遷,讓我們充滿著膽怯、無知、也渴望對新生活、新環境的向往適應,總有點感覺“農村娃”是否會讓這個陌生地方接納,一臉的迷茫,一臉彷徨,帶著農村孩子的羞澀,帶著農村孩子的樸實,我們來到了“大城市”。

   迷茫不知所措的我們,剛開始就擠在當時礦務局單身樓,當時的單身樓屬於集體宿舍,屬於過去的筒子樓,記得住在樓裡的職工家屬,每次到做飯時間,家家幾乎用煤油爐子炒菜做飯,當時最喜歡聞煤油爐子燃燒的氣味,夾雜著飯菜的飄香,整個樓道充滿著家的溫馨和味道,當時家裡人口多,六口人的飯,做起來不方便,好在還有食堂,兩個姐姐來得早,熟悉環境,早早地去食堂排好隊,用飯票打好米飯,饅頭,進入食堂,對我和弟弟來說,就像沒見過世面一樣,一切都是新鮮的,好大的食堂,好香的飯菜,撲鼻而來,當時,一盤土豆絲都是香噴噴的,吃一口鹹菜都覺得是美味,饅頭也飄著和在老家不一樣的味道,一切都感覺好奇,那麽新鮮!

   當時父親工資不高,母親也沒有收入,突然增加幾口人,姊妹四個還在上學,負擔重是可想而知的。

   時光荏苒,日子在一天一天的緊張和忙碌中過去。1982年,按照年資,父親分到了一套位於現在市二中對面點式樓的一套住房,全家人喜不自禁,簡單收拾了一下,沒有新家具,沒有裝修,只是刷白就住了,對我們來說,這是天大變化,雖是從老家搬來的家具,床上也是母親在老家織的粗布床單,一切都簡陋的,卻總算有了屬於自己的家了,母親別提多高興了,總算有了自己的“窩”了,乾淨勤快的母親也是把家裡家外打點的條理整潔有序。

   改革開放前,買米、買油得憑糧票、油票,過年過節才會憑票發點福利,鍋裡才能多點改善生活的機會。就連買個口糧,蔬菜也是憑票供應,記得當時紅旗街糧站、蔬菜店是最紅火的,啥時候都能看見排隊等候的市民,這一切已經成了歷史記憶蘊藏在記憶裡。但母親很知足,常常說起到:“以前在農業社記公分,之後還要交公糧,你爸在外地,家裡沒勞力,過年村裡發東西咱們家最少,還是不好的東西給咱家,哎,想想,知足了,知足了,現在可真好!”,每每提及此話,母親眼閃淚光,總是很激動抽噎。

   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裡,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詩情畫意雖然美麗,我心中只有你……每當聽到鄧麗君這首《又見炊煙升起》,我又會想起了老家,想到了兒時。想起家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老家的一切都是那麽值得留戀,幾十年前的老景舊物都依然是那麽熟悉,浮現在我眼前。聽著這首歌,我想起了老家過去低矮的老屋,做飯的鍋灶和咣當咣當作響的風箱,想起了兒時艱苦又快樂的生活,還有那些難忘故事

   炊煙,是當年的農村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線。那時候,每當燦爛的朝霞燃遍東方天空之時,中午火紅的太陽當頭照射之際,晚上夕陽西下紅霞漫天時刻,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都會從一根根高低不齊的直立煙囪上冒出一股股炊煙。看到這些炊煙,就知道各家各戶開始做飯了。像我們一般平常人家,做飯燒的都是樹葉、青草,有時候沒曬乾就塞鍋底燒了,由於潮濕難燃,冒出的都是一股股黑煙。所以我們放學後總是去掃樹葉,割青草,頭天曬了第二天燒,因為潮濕,家的灶房燒鍋時總是煙霧彌漫,嗆得母親又咳嗽又喘氣。如今,幾千年來彌漫於農村的炊煙,取而代之的是快捷方便的燃化氣灶、潔淨衛生的各式電器。這些新時代的炊具,徹底改變了婦女們“鍋台轉”的命運,這不能不說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滄桑巨變。但是,我依然想看到小時候那高高的煙囪,想看到那嫋嫋升起的縷縷炊煙。那是連接時代的鏈條,是我們不能忘卻的鄉愁。是啊,有時候想著兒時的記憶,是我永遠揮之不去的美好回憶,那是生活的根,是母親、家的味道。回想起灶台舊茂、廚房舊物、舊日趣事,略有懷念,更多的是感恩,感恩好時代,感恩改革開放。

   過去的歲月一去不複返了,隻留下的是珍藏的記憶,如今生活好了,老家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路寬了,平直了,再不是過去下雨一身泥,雨水到處流,家家蓋新樓,現在蓋房不是考慮夠住不夠住,還要考慮車位在哪,來的客人客房怎布置好,收入多了,農村低保、醫保、養老也是讓農民對生活充滿希望和盼頭。棚戶區改造,現在我們姊妹四個也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也都各自成家立業,也買了車,孩子們也都考上理想大學了,有家有愛有溫馨的港灣,生活多美好,日子多甜蜜

   站在夜幕中,看著城市霓虹閃爍變化的燈光、聽著舒緩的音樂,感受如今的幸福。改革開放四十年,體會最深的就是居住環境、生活品質的喜人變化,“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已經不是遙遠的夢想了,“枯藤老樹昏鴉,晚飯有魚有蝦,夕陽西下,快遞馬上到家”這些日新月異的變化,讓人目不暇接,感覺需要與時俱進,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就怕有一天趕不上時代變遷,被時代淘汰了。

   逐夢路上,四十年只是彈指一揮間,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更愛你日益變化的每一個時刻!歲月和時代在變遷,不變的是那份執著,那份追求,一路前行,日子將會越來越美,夢想終究不會遙遠,因為迎面走來的是新時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