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艾灸之補瀉與注意事項

灸法治病,既可補虛又可瀉實;既可溫寒又可散熱;既可扶陽,又可養陰。
一、灸法補瀉的淵源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明確指出灸療補瀉。如《靈樞?背腧》篇說:「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泄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古代醫家不僅從理論上進行闡述,而且也積累了這方面相當的經驗。例舉如下。
補法:《類經圖翼》介紹灸中脘,氣海以治「脫血色白,脈濡細,手足厥冷……其效如神。」」
瀉法:《備急千金要方》曰:「凡卒患腰腫、附骨腫、癰疽、節腫、皮遊毒熱腫,此等諸疾,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立愈。」
現代有關灸療補瀉的作用機理實驗研究的資料尚不多見。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艾葉中含有多種化學成份,能擴張血管,加速血細胞流速.有利於病變組織的修復和再生,改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器官的血氧供應.促進炎症吸收和局限化,有利於消炎,增強新陳代謝而達到祛瘀生新之效。
二、灸法補瀉的作用
灸法補瀉,即時虛者灸之,則正氣得扶;實者灸之,則邪氣得除。
三、灸法補瀉的方法
臨床中要使灸法在治療過程中產生預定的補瀉效應,必須根據患者病情辨證施治,合理選穴,按照治療需要選擇適宜的施灸材料和方法,並通過補瀉操作來保證補瀉效應的產生。
1、辨證選病證應用補瀉之法有助於提高灸療的效果,而要準確使用灸療補瀉。
補法:此法多用直接灸或隔物灸治療慢性病。如:慢性腹瀉、慢性結腸炎、胃下垂等氣虛證、氣脫證、氣不攝血證、血虛證、精髓之虛證、心陽暴脫證、中氣下陷證、中醫虛寒證、脾腎陽虛證、腎不納氣證、腎陽之虛證、沖任虛損證等。
瀉法:直接灸多見於治療疔瘡癰疽,犬蛇咬傷之類,而艾條溫和灸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發熱、風濕病、外傷瘀血等;扁桃體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多採用燈火灸。神經性皮炎、帶狀寬大皰疹、雞眼等多採用局部灸治。
2、選用不同的腧穴灸治,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補瀉治療效果。如氣海穴為補氣穴,對於氣虛患者可予氣海穴處行灸補法,則補益之效倍增、肺俞穴為解表散寒穴,對於風寒表證者可在肺俞穴處化膿灸或一般灸瀉法則可達疏風解表,宣肺散寒的作用。又如溫和灸百會,可治胃下垂、子宮脫垂及脫肛等病,而起到補氣升提之功效。


3、辨證選灸材即根據不同疾病的性質,在治療時選擇相應功效的施灸藥物加入艾中(葯艾),或是隔於艾下(隔物灸),或施灸材料(如桃枝、桑枝、硫磺、黃蠟等),產生不同的補瀉效應。如隔蒜灸解毒殺蟲,隔附子灸可回陽固脫,隔薑灸可祛寒溫中。此三種隔物灸就寓有補瀉之意。
4、辨證選灸法在臨床中只有根據患者病情合理選擇適當的施灸方法,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補瀉作用。一般虛證、寒證用艾補法,艾炷宜大,壯數宜多(其艾炷大小與壯數多少視具體病情而定),對於實證,熱證用艾瀉法,艾炷宜小,壯數宜少。不同灸療其作用機理也不盡相同,臨床中宜辨證施治,選用適宜的灸療,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益。


四、灸法補瀉的具體操作
艾灸補法,即點燃艾灸後,不吹艾火,待其徐燃自滅,火力微而溫和,且時間宜長,作灸壯數較多,艾炷大.灸治完畢後用手按壓施灸穴位,謂之真氣聚而不散,可使火力徐之緩進,發揮溫通經脈,驅散寒邪,扶陽益氣,行氣活血.強壯機能的溫補作用。
艾灸瀉法,即點燃艾灸後,速吹旺其火,火力較猛,快燃快滅,當患者感覺局部燒灼發燙時,即迅速更換艾炷再灸。灸治時間較短,壯數較少,艾炷小,施灸完畢後不按其穴,則謂開其穴而邪氣可散。可使火毒邪熱由肌表而散,從而達到以熱引熱的目的。

一般而言,虛證可以用灸的補法,而實證即可用灸的瀉法,艾灸的「疾徐」內寓補瀉二法,即疾能行瀉,徐可達補。艾灸的補瀉關鍵在於操作上的徐疾和艾火的大小。

大醫堂古法專業艾灸培訓,從艾灸小白變專業灸師。每月準時開課

艾灸百科網:www.aijiubaike.com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