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低碳飲食是慢性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治療選擇

慢性代謝性疾病及相關疾病不僅僅是中國、而且是全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類的第一殺手,佔全世界全因死亡人數的72.3%,比2006年增加16.1%;經濟負擔高達1兆美元,遠遠高於全球金融危機的危害。我國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更是遠高於全世界平均水準,佔全國總死亡的86.6%,佔總疾病負擔的近70%,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致貧原因和第一死亡原因。這些疾病主要包括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壓、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痛風、多囊卵巢綜合征、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骨骼肌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抑鬱症、癡呆症、慢性疼痛等。

慢性代謝性疾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長期四高:高熱(量)、高糖、高鹽、高脂飲食,兩低:活動不足、睡眠不足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疾病發生、發展的主要行為危險因素。曹雪芹說「心痛還得心藥醫,解鈴還需系鈴人」。由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的慢性代謝性疾病的根本解決方案在於調整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是根本的治療,是治本。正如羅貫中說「揚湯止沸,不如去薪」。目前推薦的增加體力活動、減少總能量攝入是正確有效的乾預手段,但是起效較慢,依從性不足,難以長期堅持,低碳飲食應運而生。

慢性代謝性疾病的表型是體重增加,但是其內在的病理生理學機制是慢性高胰島素血症、胰島素抵抗,慢性高胰島素血症是引起包括慢性體重增加、血脂升高等代謝改變的關鍵驅動力。肥胖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認為: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特別容易使人發胖,因為它易於增加胰島素分泌,胰島素通過改變AMP/ATP比值,激活AMP激酶和補償機制,將能量儲存為脂肪隔離於脂肪組織內,使能量不能被代謝活躍組織如心臟、肌肉、肝臟氧化利用,導致這些細胞飢餓,機體飢餓感及食慾因此反應性增強,熱量攝入增加,繼而出現肥胖。

肥胖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強調肥胖病因學的代謝可塑性,強調食物成分在肥胖發生中的作用。因此,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成為自然而然的選項。傳統觀點曾經錯誤地認為,1kcal碳水化合物與1kcal脂肪完全一樣,對能量消耗或身體脂肪沒有任何不同的生理影響。實際上,恰恰相反,1kcal的碳水化合物、1kcal的脂肪、1kcal的蛋白質對機體的生理效應大相徑庭。基於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降低食物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提高脂肪的供能比例,預期可以減少胰島素分泌,增加脂肪組織中脂肪動員,促進血液遊離脂肪酸氧化,減輕細胞內飢餓狀態,減輕飢餓感,減少能量攝入,增加身體脂肪丟失,升高能量消耗,減少內臟脂肪的病理性儲存,從而降低體重,改善異常代謝。

人類遠古祖先長期以動物肉、野果為生,居無定所、食無定餐,衣不遮體、食不果腹,談不上以脂肪或碳水化合物為主要能量來源。碳水化合物成為人體主要的能量來源是最近一萬年的事情,人類學會了種植後才有了現在的碳水化合物。不同種族的每日平均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差異很大,大多數國家居民的平均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為≤45%(能量來源),美國內科學院建議美國人從碳水化合物中獲取45%~60%的能量。但是,研究發現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可以改變機體的供能方式,由燃燒葡萄糖切換為燃燒脂肪,降低胰島素水準,發揮代謝調節作用。攝入50~150g/d(供能比10~26%)碳水化合物時,機體既燃燒脂肪,又不產生酮體,此時即為低碳飲食;碳水化合物低於20~50g/d(供能比<10%)時,機體會產生酮體,稱為生酮飲食。低碳飲食中的3種宏量營養素的供能比例,蛋白質一般為20%左右(15%~30%),碳水化合物比例根據不同情況調整,剩餘的部分就是脂肪的供能比例。生酮飲食多數要求控制熱量,而且要求限制蛋白質攝入,以防止糖異生。低碳飲食只要求控制精加工碳水化合物及精製糖,對熱量、蛋白質、蔬菜沒有限制,因而依從性更好。

低碳飲食研究目前比較多地集中在肥胖、超重人群的體重降低、有心臟代謝性疾病風險人群、心臟代謝性疾病患者如2型糖尿病患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大量隨機對照研究及薈萃分析已經證實,低碳飲食短期應用效果確切,對一些特定代謝綜合徵人群其效果遠遠好於藥物治療,優於其他生活方式乾預手段,不良反應遠遠少於藥物,大量節省醫療費用,顯著減少醫院就診率。低碳飲食可以有效降低體重,改善血糖、血脂代謝,改善代謝綜合征,改善、甚至逆轉糖尿病,減少、甚至免除慢性代謝性疾病的藥物治療,提高疾病治療效果,同時產生顯著的衛生經濟學效應。美國糖尿病協會、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在最新發布的糖尿病治療指南中,推薦包括低碳飲食在內的生活方式乾預作為糖尿病的標準治療。低碳飲食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是1型糖尿病患者治療藥物的最有效輔助手段。中國低碳醫學聯盟推薦:低碳飲食為主的生活方式乾預是慢性代謝性疾病及相關疾病的首選治療方法。

低碳飲食作為一種治療性飲食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將來也必將得到越來越多的更大關注,這些關注有肯定、支持、贊同,也有反對、否定、爭議。對待低碳飲食,我們既不要把它當作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誇大其詞、嘩眾取寵、言過其實,也不必把它當作一無是處的洪水猛獸而橫加指責、窮追猛打、求全責備。一方面,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低碳飲食不是一種生理狀態下的日常飲食,長期安全性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另一方面,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低碳飲食只是眾多飲食治療方法的一種,不必要求太多,不要期望太高;第三方面,還必須正視低碳飲食療效確切、節約醫療費用、生理干擾小、依從性更好的現實。在慢性代謝性疾病肆虐的今天,在我們還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的現在,在醫療費用節節攀升、不堪重負的當下,低碳飲食不失為一種優秀選擇,它充分調動了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參與意識,把打開慢性代謝性疾病康復之門的鑰匙掌握在患者自己手中,最充分地體現「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的哲學智慧,最實在地貫徹生活方式乾預優先的慢病防治原則。讓我們給低碳飲食一點點耐心,靜待事實與療效說話;讓我們給低碳飲食一點點寬容,允許研究、允許討論;讓我們給低碳飲食一點點空間,給患者一點餘地,讓患者自己做出選擇。低碳醫學的發展需要理性,不要衝動,更不要蠻動;低碳醫學的發展需要科學,不要迷信,更不要瘋狂;低碳醫學的發展需要激情,不要冷漠,更不要壓製。

低碳飲食值得研究,低碳飲食值得期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