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營養案例丨腸內營養治療腹部手術後胃排空障礙76例臨床探討

播放GIF

胃排空障礙又叫胃癱,指的是胃部手術後繼發非機械性梗阻導致胃排空延遲的癥狀,是常見的胃動力紊亂綜合征。胃排空障礙作為一種功能性病變,臨床治療方法主要是保守治療,通過長期禁食、營養支持、胃腸減壓等恢復胃動力。為探討腸內營養治療腹部手術後胃排空障礙的效果,該研究收集了該院於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6例腹部手術後胃排空障礙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報導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整群選擇在該院治療的腹部手術後胃排空障礙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檢查確診,符合以下納入標準無機械性梗阻;胃腸減壓引流量>800mL/d.且持續時間>10d;近期沒有使用過對胃腸平滑肌收縮有影響的藥物。排除合併糖尿病、結蹄組織疾病和酸鹼失衡等患者。胃竇癌患者佔31例,十二指腸癌患者佔8例,胰頭癌患者佔12例,胃潰瘍穿孔並隨腹膜炎患者佔10例,膽管結石患者佔3例,急性黏連性腸梗阻患者佔5例,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患者佔7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8例,觀察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47-83歲,平均65.7歲;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42~70歲,平均65.2歲。

觀察組患者給予腸內營養治療,在術後關閉腹部之前,給予空腔置管造瘺術治療,在距離胃空腸吻合口約15~20cm下對系膜緣處戳孔,插入矽膠導尿管或者胃管至空腸遠端,荷包包埋,沿著近端的空腸壁給予隧道縫合,從左側的腹壁引出,並固定腸管、腹膜,固定造瘺管和皮膚。腹部手術患者在術後第1天開始,先經過造瘺管給予250~500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滴注治療,針對沒有產生不良反應的患者給予腸內營養液滴注治療。使用腸內營養乳劑,從空腸造瘺管處滴入,滴速為50~60mL/h,剛開始時每天滴注500mL,之後逐漸加量,針對熱量不足者可以補充靜脈點滴,治療3~5d後給予腸內營養供給治療。

對照組患者在術後給予葡萄糖治療,每天滴注100~200g,給予250mL30%脂肪乳,500mL7%的復方氨基酸注射液治療,並針對患者的病情使用微量元素、維生素治療,部分患者可給予5~10g白蛋白治療。

二、結果

觀察組的術後胃腸減壓量、胃排空障礙恢復時間、體品質減輕數及術後住院時間指標均顯著優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三、討論

腹部手術治療會損傷迷走神經,對胃腸道運動功能產生影響,加上術後易引起感染等併發症,極易導致吻合水腫、炎症,增加了胃排空難度。目前胃排空障礙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其主要發病原因包括胃動力障礙、胃壁順應性低、胃腸活動不協調、迷走神經紊亂、代謝藥物作用、胃腸激素異常等,其他的因素還包括臨床手術的治療方式、手術治療時間、心理因素及免疫抑製等。相關研究表明,腸內營養是腸黏膜主要的營養方式,腸黏膜需要從腸腔攝取供給物,而葡萄糖、氨基酸等腸外營養供給方式,常常因為腸道缺少營養物產生胃激素,而對腸黏膜屏障造成一定損害,嚴重時會引起細菌移位。

毛西高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於手術後15~30d恢復胃動力,平均22d,進食後,無腹脹、噁心嘔吐等癥狀,臨床治癒出院,出院後隨訪3個月,未再發生。說明了胃部手術後胃排空障礙的臨床治療方法中,腸內營養治療效果優,能夠有效縮短患者的病程,有效恢復患者胃腸道功能,改善機體營養狀況,值得推廣。其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能夠維持腸黏膜細胞結構和完整功能,減少釋放內毒素;能夠刺激消化道分泌激素,促進膽囊收縮和胃腸蠕動及腸胃功能恢復:能夠有效降低感染、炎症等併發症發生率;能夠對代謝激素產生抑製作用,糾正腸黏膜缺血現象,從而增加了內臟血流。

在該研究中,觀察組的術後胃腸減壓量、胃排空障礙恢復時間、體品質減輕數及術後住院時間指標均顯著優於對照組(P<0.05)。有研究表明,胃黏膜通過攝取獲得的應用物質約佔總營養底物的70%,其它30%來源於動脈供給。因此,通過腸內營養的方式提高腸粘膜吸收率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尤其是改善患者體品質減輕狀況。在該研究中,觀察組術後體品質減輕數為(4.3±0.4)kg,而對照組術後體品質減輕數為(7.5±0.5)kg,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需注意的是,術後早期腸內營養治療時,應該檢查循序漸進、由慢至快、由少至多等原則,幫助腸道充分適應,對於室溫較低的情況,需要對患者的營養液進行加溫處理,嚴格控制灌注治療時的溫度、濃度和速度,這樣可以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率。

作者:程偉才

作者部門:煙台市煙台山醫院普外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