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50例胃癌術後應用腸內營養的臨床分析

播放GIF

我院從1998~2004年共收治了50例無明顯重要器官病變的胃癌患者予以手術治療,術後常規行腸內營養,現分析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50例患者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38~72歲,平均64歲。病變部位,位於胃竇幽門部23例,胃體部11例,胃底賁門部16例。手術方式,行根治性24例,姑息性19例,胃腸短路手術7例。病理類型,中高分化腺癌13例,低分化腺癌20例,印戒細胞癌9例,其他8例。腫瘤分期,Ⅰ期5例,Ⅱ期13例,Ⅲ期22例,Ⅳ期10例。

術前將螺旋線鼻腸管與胃管同時置入胃腔,術中由麻醉師和術者配合,在術者的引導下放入屈氏韌帶下方或吻合口輸出袢空腸下20cm並固定,固定方法同胃管。術後第1天給予常規周圍靜脈點滴,第2天給予1/3計劃量腸內營養液,術後第3天給予1/2計劃量腸內營養液,不足液量及熱量由靜脈補充,第4天給予全胃腸內營養。進行腸內營養時輸入濃度開始約為50ml/小時,待適應後每8~12小時增加25ml/小時,並逐漸增加營養液濃度。

病人術後恢復過程中5例發生併發症,其中吻合口瘺1例,肺部感染3例,腸粘連1例。出現腹瀉患者6例,其中1例為營養液汙染,其餘5例經調整輸入速度後得到改善。腹痛、腹脹患者12例,給予對症治療消失。死亡1例,死亡原因為吻合口瘺、腹腔和肺部感染。

二、討論

腸內營養(EN)是指經胃腸道口服或通過管飼來提供營養基質及其他營養素的支持方式。近年來隨著新型腸內營養劑的不斷開發,以及腸內營養管及置管術的改進,腸內營養的臨床應用和研究不斷增多。

腸內營養操作簡便,費用較腸外營養相對較低,對技術和設備要求較低,容易管理與實施,是基層醫院可以採用的常規治療手段。

腸內營養有助於維持腸黏膜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完整,維持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明顯減少腸源些感染的發生,刺激消化液和胃腸道激素的分泌,促進膽囊收縮,胃腸蠕動,增進內臟血流,使代謝更符合生理,減少肝膽併發症的發生。且術前功能正常的小腸大多在術後幾小時便已恢復蠕動,約12小時就能吸收營養物質,這就為腸內營養提供了理論支持。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體會有以下幾點:①注意一定保持鼻飼管的通暢。②在開展腸內營養的初期,要使胃腸道有一個適應過程,逐漸增加營養液的濃度、輸注速度和輸注量,直到滿足需要。③患者床頭抬高30°或更高。④要注意保持營養液的新鮮,輸注時要適當加溫。⑤嚴格營養液的無菌操作配製。⑥腹瀉、腹痛、腹脹時可加用收斂葯或解痙葯,便秘時可多進水,增加膳食纖維,鼓勵患者下床活動等。

作者: 楊貫民譚高霞

作者部門:山東省兗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楊貫民);山東省濟寧市第二人民醫院麻醉科(譚高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