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痛風尿酸高,還得小心肝!

肝腎功能的損傷,分別是痛風患者心頭的兩根刺。對於痛風的腎損傷,我們之前已經有許多文章進行介紹,今天就著重來科普一下痛風和高尿酸血症對肝臟的損傷。

1、高尿酸血症對肝臟的損傷

痛風的肝臟病變主要表現為肝臟增大、脂肪肝、肝功能異常,顯微鏡下顯示為肝細胞水腫、中心小葉脂肪沉著、周圍毛細血管膠原化等。痛風患者肝臟的這些病理改變,多數不是尿酸鹽結晶沉積引起的,因為在對痛風患者的肝臟組織活檢後,並沒有發現尿酸鹽結晶沉積和痛風石。這些病理改變可能和痛風伴發的脂肪肝有關。

從統計數據來看,痛風伴發脂肪肝的患者佔全部痛風患者的50%以上。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表明,升高的血尿酸水準常常和脂肪肝的發生發展相關,高尿酸血症會促進肝細胞脂肪化過程,其具體機制可能是:在肝臟,過量的尿酸通過胰島素抵抗、氧化應激、誘導炎症介質釋放等渠道,導致肝細胞損傷(肝酶升高)和脂肪肝的進展。

在這種情況下,充分理解痛風患者的高尿酸血症在肝損發生和發展中的作用(是發病的原因,還是伴隨的結果?),就顯得非常重要。應用降尿酸藥物可以降低痛風患者體內的尿酸水準,但只有在高尿酸血症被確認是肝損發生的原因而不是結果時,降尿酸治療才對控制脂肪肝有意義。

2、痛風治療藥物對肝臟的損傷

一般情況下,經消化道吸收的藥物,都需要通過肝臟代謝。藥物通過兩種機制造成肝臟損傷:其一,藥物及其中間代謝產物對肝臟的直接毒變作用。這種肝損呈是劑量依賴性的,是可以預測的(一般會在藥物說明書中提及);其二,人體對藥物的特異質反應。這種肝損傷僅發生在個別或少數人身上(和體質有關),對大多數人是安全的,是不可預測的。

痛風的藥物治療可分為止痛、降酸和鹼化尿液。臨床上常用的痛風止痛藥,不論是秋水仙鹼、非甾體抗炎葯還是糖皮質激素,它們的肝損機制都屬於第一種,對肝臟有直接毒變作用,且呈劑量依賴性。因此,痛風止痛藥不宜長期或大量服用;鹼化尿液的常用藥物是小蘇打,在正常劑量下,這類藥物通常不會影響肝臟功能。

痛風的降尿酸藥物因為需要長期服用,情況相對更為複雜。別嘌醇經口服後在肝臟代謝為有活性的羥嘌呤醇,半衰期在15個小時以上;非布司他在肝臟的代謝產物為非活性物質,半衰期為5到8小時。可見,非布司他的肝損風險比別嘌醇要更小一些,但是,也有大約4%的痛風患者在服用非布司他後轉氨酶升高,這一點在痛風合併脂肪肝的患者中表現更為明顯。

苯溴馬隆在肝臟的代謝途徑和大多數藥物不同,因此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很少,但其在肝臟的代謝產物活性很強,半衰期約有30小時。2002年,苯溴馬隆曾發生過4例嚴重的肝臟不良反應(可能和特定的體質有關),在歐洲許多國家被迫撤市,但一年後又紛紛恢復上市。研究顯示,苯溴馬隆在西方國家肝損的發生風險僅為1/17000,甚至比別嘌醇還要低。在其他國家,苯溴馬隆從未報導過嚴重的肝損反應。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痛風患者在服用降尿酸藥物之前沒有檢查肝功能,進行降尿酸的藥物治療後,發現轉氨酶升高,從而歸咎於降尿酸藥物引起了不良反應而停葯。為了避免這種誤會引起的治療時機耽誤,痛風和高尿酸血症患者在應用降尿酸藥物之前,應該先進行肝功能的檢查。降尿酸治療時,藥物應小劑量起始,並定期(至少每3個月一次)檢查肝功能。

對於痛風合併肝損的患者,建議根據疾病的活動程度和肝功能狀況合理選用護肝藥物,比如甘草酸製劑、雙環醇、維生素E、熊去氧膽酸等,也可選擇中醫復方,在降酸的同時調理肝功。日常生活中,這部分患者應避免各種促進或誘發藥物性肝損的因素,比如空腹服藥、長期營養不良狀態下服藥、飲酒後服藥等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