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父母們該如何陪伴患心理疾病的孩子?教你做一個走心的父母!

文/阿秋

如今的青少年孩子們,所遇到的這個時代完全與父輩70後、80後有著天壤之別。

這個時代無論是生活節奏還是學習節奏,都快得讓人招架不住……基於這一點,父母們真的得好好理解孩子們的苦和壓力導致的壓抑心情,不過多施加壓力給他們,始終以:

「輕鬆、身心健康、培養興趣愛好為主、不把成績當成是唯一衡量優秀的標準、多點讚美孩子等為理念灌入為主。」

00後的孩子們,他們的學習壓力大、環境浮躁、愛攀比、虛榮心強、自尊心高,加之父母們對孩子又過分的寵愛;沒有原則,掏心掏肺的愛,讓孩子們得寸進尺,為所欲為。當他們長大了,所銜生出來的問題就會很多,比如:「抗挫能力低、承受能力低、任性、拿父母的愛威脅父母們將就他們的要求、容易衝動暴怒等等」,這些特徵在00後的孩子們身上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也有很多聽話的孩子,但是他們過於聽話,其實是壓抑的表現,所以,任何事情都得有度,多鼓勵孩子們參與社交團體活動,是打開他們心門的培養手段。

鼓勵孩子根據自身的興趣,去培養,也是肯定孩子們的一個鼓勵認可的方式。這會讓孩子自身覺得自己有價值,從而增強自我的信心。

現在的孩子,因為學習壓力大,心又脆弱,敏感,故患上心理疾患的學生已然是越來越多了,比如:

「焦慮抑鬱症、失眠、精分、雙相情感障礙等等」。

面對這些喜怒無常、經常三天兩頭就曠課休息,不去上學的孩子、過度沉浸網路遊戲、把自己封閉在房間裡的問題孩子,父母們可謂急得焦頭爛額,不知所措。只能一邊嘮叨,一邊又克制,這時的效果往往是不盡人如意,反而會導致孩子更加的厭棄與憤怒、甚至是摔東西等等。

此時的孩子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父母們得小心翼翼,以防他們暴怒,情緒控制不住而做些極端的事情來。

對待有抑鬱情緒的青春期孩子們,父母們應該遵循盡量少嘮叨、足耐心、不與其計較、理解、換位思考、批評語言少出現的原則去陪伴他們。

父母們做到不要過度焦慮,孩子學習不學習應該暫時放在一邊,或者說針對成績,退而求其次去妥協,那麼父母們的焦慮感就會少很多,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們又急、又要求孩子們要跟進學習,那麼無疑就是給孩子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孩子就更加無助,覺得連父母都不理解他們,而愈加痛苦!

要知道,孩子們有心理問題,那都不是他們自己本意要這樣的,他們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或者說:「孩子,你累了,就回來休息一段時間吧,需要什麼的,你合理地提出來,父母儘力做到!」

這樣豁達的思想與陪伴方式或許遠遠好過那些盲目焦慮、又不妥協的父母要有意義的多了。

其次,父母們學會去尋找孩子們產生焦慮、抑鬱情緒的一些根源事件,找到了,沉澱下自己的內心,去反省一下自己一直以來的言語和做事的方法是否哪裡出了問題?以便改進,敬畏著的進行收斂自己一貫的主觀意識和強加意識。而不是把責任全部推給孩子,怪孩子承受能力太低,所以才會這樣的!

其實不是的,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與第一啟蒙老師,他們的父母是有著息息相關的關係。只有父母們學會成長起來,才能幫助孩子度過難關,當然父母們也要去了解一些心理疾病的知識,在陪伴孩子們時,就不會帶著自我的主觀意識去說話和要求了,而是更加走心地陪伴,當父母們能換位思考的理解心理疾患的痛苦與癥狀時,換來的應該是這樣的:

「孩子你的痛苦,父母都理解!我多想替你分擔!

孩子,不管再艱難,父母都與你在一起去面對!

孩子,心理疾患,都只是暫時的,只要科學地治療,一定可以戰勝,我陪你一起看心理諮詢師或者去醫院,好嗎?

孩子你哪裡難受,一定要說出來,父母好知道你的難處,而不誤會你。」

等等之類的言語……

這些語言,父母應該是常說的語言,這些語言具有衝擊孩子靈魂的溫度語言,父母們放下一切的要求,用愛與溫暖去激勵他們戰勝心理疾患。身心健康大過一切!

剩下的就交給時間了,因為戰勝心理疾患(焦慮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精分),都需要一個過程,這個不單單是父母會陪、會說,還得結合環境的改變、孩子們心靈的成長與覺悟、結合必要的藥物治療(嚴重的)才能逐步走出來,才能恢復到一個正常人的思維和認知,情緒也才會逐步的點燃起來,煥發出活力與生命力。正確地陪伴才是治癒孩子們心理問題最好的良藥!

每個人在童年、少年、青年都會遇到一些人生的困惑,這本身就是一種成長的歷練,只是有些歷練,因為環境的不同,而變得有些矯情起來,你回想一下你自己在小時,也有過情緒低落、焦慮的時候吧?

那個時候,溫飽都沒有解決或者說吃肉都難吃上,家裡都窮,父母們根本管不了我們,所以我們更多的是靠自己一個人默默地去承受,獨自熬過去。

而當今的孩子,因為環境的不一樣,因為70後、80後的孩子們都長大了,都為人父母了,小時都經歷過痛苦,所以長大了,當自己有了孩子的時候,絕不讓自己的孩子過自己曾經小時的窮迫生活了,加之經濟好了,所以長大的孩子們,成為了父母,故把密不透風的愛全給了孩子們,而孩子們有些依賴父母,那也是太正常不過了,他們只是有些依賴父母,所以才會把我們以前掖著的苦難拿出來與父母分享而已,而父母們,在面對孩子出現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心理問題時,常常就會把問題放大化,「嗯,我那麼小心呵護你,你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父母們本以為密不透風的愛,孩子們不會有任何問題,而是幸福的生活著,殊不知當今的孩子,既有父母過度寵愛寵出來的問題,也有大環境的問題,故現在的父母難以接受,就會認為我那麼小心翼翼呵護的孩子,竟然還會患上這樣那樣的心理疾患,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

事實上根本就沒有那麼誇張,這完全是孩子們的一種成長經歷、也是一筆財富,與我們小時如出一轍,你可以理解只是孩子有些依賴父母而已罷了,而你也可以這樣去理解,「對於你孩子來說只是有那麼一點特別而已,他們完全沒有生理疾病,只是思維、思想生病,故而,父母們在孩子求救的時候,自然就不能慌亂,而是以淡定、學習、耐心、理解的心去與之共患難,幫助孩子們度過低落時期的情緒異常等問題,因為對於心理疾患這些問題,遲早都會被消滅掉,這是必然的,也是人體自我賦予的一種強大修復能力,告訴我們的一個事實上。

當然,前提得有一個溫馨、溫暖、智慧的父母去陪伴,才是給問題孩子們最好的禮物。

除此之外,父母們要學會聆聽,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要求,用心去聆聽他們的想法,做到理解與尊重,是孩子信任你們的家庭經營理念和不可缺的文化氛圍。

-end-

作者:阿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重度抑鬱症康復者、心理情感作家,著有書籍《抑鬱症康復治癒100問與答》,一本輔助療愈抑鬱症的心靈床頭書籍。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