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抑鬱了,父母怎麼辦?

假期一到,學生顧問就會增加,特別是青少年抑鬱症的顧問越來越多。回顧最近幾年顧問治療過的青少年抑鬱症案例,雖然情況各異、癥狀不同,各自的家庭千差萬別。

但是,總會有一些相似的情境和因素,至少有一類個案的親子關係很相似:父親很嚴厲,母親很嘮叨,或者父親很出色,母親很要強,父親和母親交流障礙,經常爭吵或不交流。

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小時候很乖,或者開始很調皮經常挨打或挨罵,最後終於變得很乖,初中以後開始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最後變成抑鬱症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1依戀理論

臨床心理學有很多理論可以解釋這樣的現象,依戀理論會解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依戀有問題,屬於不安全型依戀關係,表現為迴避型或焦慮矛盾型。

往往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於不能與父母建立和諧的安全互動關係,沒有學會表達情感和傾聽他人,而導致孩子與他人也很難建立安全關係,不能形成良好的同學關係,缺少社會支持網路,會經常採取迴避的方式或被動攻擊反抗的方式處理矛盾。

長期以往,人際壓力越來越大,遇到學習困難或考試壓力、挫折無法應對,在家裡也不能與父母很好交流,無法獲得父母的支持,便產生抑鬱情緒,久而久之便越來越嚴重,陷於抑鬱症的泥沼之中。

孩子抑鬱了,是否需要藥物治療?

嚴重的具有自殺風險的青少年抑鬱症需要考慮藥物治療,而藥物治療,只能減輕抑鬱情緒,卻不能改善人際環境和社會支持網路,必然無效——休學在家很好,上學便複發,在網路虛擬空間很好,一回到現實就壓力重重。這種不安全依戀背後往往有長期的家庭語言暴力,或者嚴苛的僵化的家庭規則。因此,青少年抑鬱症主要考慮心理治療為主。

2 完美主義理論

除了依戀理論可以解釋部分孩子的抑鬱症家庭關係原因,完美主義理論也可以解釋部分青少年的抑鬱症,這是認知方面的原因。

完美主義主要是指一種強迫性的不停的追求脫離現實的過高目標。有些青少年學習很好,人緣也很好,但是內心壓力很大,因為總是在討好父母、同學、老師和社會,似乎找不到自己了。

似乎總在為他人活著,內心中的道德感、責任感、規則感十分強烈,非常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對他人的評價語言很敏感,對比賽型競爭或學習成績很敏感,對於挫折難以耐受,對於失敗不敢面對。

長期以往就會很累,很辛苦,最後會陷入抑鬱泥沼。這種完美主義背後往往是從小父母的評價性語言和指責性語言太多,內化為孩子行事的僵化規則以及概念化自我。

3 父母教養方式

另外,父母教養方式也是解釋青少年抑鬱症的重要家庭因素。

父母的拒絕、過度控制和負性情感會導致孩子的低自尊,特別是父親的嚴厲、母親的嘮叨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成為過度控制因素,導致孩子缺乏自主性。

如母親經常會盯著孩子的細小行為,特別是不良習慣,父親經常會批評孩子的錯誤,甚至罵孩子「窩囊廢、笨豬、蠢驢」等。有的父母會在氣憤的時候,絕情地罵孩子「為啥不去死了?早知道這樣不如生下來就掐死你!不像是我的兒子!」等等語言暴力

在拒絕否認的父母面前,孩子的要求總是「不合理」的,孩於總是不斷地「犯錯」,他們的要求總是被拒絕,在他人面前總是受到批評、指責。

這樣,孩子就無法形成一種積極的自我概念,每當壞事發生時,孩子會自動地想到這是自己的錯誤,將失敗的原因總是歸結為自己的原因,自已的慾望和要求不能得到滿足,而只能遵循父母的規則才能滿足。認為好事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是外在偶然的原因,是暫時的,偶然的。

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悲觀的歸因方式。父母與孩子長期形成的教養方式,也會體現在親子之間的語言交流中,而僵化的語言規則與語言暴力常常在過度控制及拒絕型父母與孩子交流中出現。

4 習得性無助理論

習得性無助理論也是抑鬱症的心理學理論之一,這是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早期研究的主要理論,認為當個體感到對所發生的負性事件缺乏控制感時,就會產生抑鬱。

如果父母過度控制,過分嚴厲,經常無端的或因為小事情而發脾氣、責罵甚至毆打孩子,很容易使孩子產生無助感,就象塞利格曼當年從習得無助的動物模型實驗中所發現的現象一樣。

由於孩子還不獨立,無法逃離家庭,進而發展出無望感,導致抑鬱。有些孩子會離家出走或沉迷於遊戲之中,其實是對父母控制的反抗,他們對現實失望,只好在虛擬現實中找到自主性和虛幻的成就感和控制感。

5 心理學中歸因方式

心理學中歸因方式也是解釋青少年抑鬱症的認知理論之一。

人類對於身邊發生的事情總會不斷找理由,給予解釋,我們在三四歲的時候,就會形成對世界的各種心理假設,關於這一現象的理論被稱為「心理理論」,這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就是理解世界。

我在這裡列舉出的如此多理論是心理學家對抑鬱症現象的不懈努力的解釋的成果。但是,我們人類如同盲人摸象,只能見仁見智,管中窺豹,無法看到事實真相。同樣,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也會形成對事物歸因特別是對自己抑鬱症的原因進行歸因。

歸因時常常會從三個維度歸因,抑鬱症是因為自己還是他人,是暫時的還是長久的整個人生就完了,是個人局部原因還是家庭系統出了問題?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把不好的事情歸於自己的、長久的且整體上的原因,便會變得悲觀、無望。關鍵是,孩子的歸因方式來自哪裡呢?往往來自於父母的評價性和指責性語言,父母如果總是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看成唯一評價指標,把學習好壞看做孩子一生發展的依據。

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都建立在學習成績之上,必然會讓孩子也把學習當做評價自己的唯一依據,所以,當學習出現問題,往往會歸因於自己的不努力,看不到未來的出路,必然加重自己的抑鬱。雖然很多父母在孩子抑鬱後說學習好壞不要緊,其實連自己都覺得說的沒力氣。

雖然以上列舉了五個理論來解釋青少年的抑鬱症,如同在您面前擺放了五副有色眼鏡,作為父母,我們不妨帶上一個個眼鏡來看看自己的言行與家庭親子關係。

如何改變?

而無論過去什麼原因,無論怎樣解釋,關鍵是未來如何改變?這就需要抑鬱症青少年的父母能夠轉變意識,破除習慣,從自身言行改變開始。

人際神經生物學(IPNB)認為我們與孩子建立關係的主要途徑是言語行為之間的互動,我們的言行會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大腦神經網路,改變孩子行為情緒與思維,我們的言行就是孩子幸福的源泉,也是孩子痛苦的根源。

親子之間的語言溝通不僅僅是溝通資訊的橋樑或工具,同時也是建構孩子內心世界的過程。在各種心理治療過程中,語言不僅僅是工具,也是影響來訪者成長的互動過程。我們不僅僅用內在的語言描述、解釋世界,我們也在用語言建構世界,建構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

如果你的孩子抑鬱了,不要只是把孩子當做病人,給他找到最好的醫生和最好的藥物,不要只是把療愈的希望寄託於藥物治療,而是要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語行為,反思自己的家庭關係,反思自己的家庭氛圍。

無論家長還是孩子都要記住:孩子本身不是問題,孩子曾經是天使一般可愛,抑鬱症本身不是問題,抑鬱只是改變的信使,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才是問題,父母與抑鬱症的關係才是問題,孩子與抑鬱的關係才是問題。

更新作業系統

家庭是需要不斷改變更新的言語互動的作業系統,孩子生於家庭,從小就被父母裝上了一套作業系統,如果這套系統是靈活的,可以自動適應環境的,不斷更新的,就會帶著孩子獨立地成長,成長為自己的作業系統。

如果這套系統是被父母強硬安裝的一套僵化的、嚴格的作業系統,往往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人生的變化,最後就會成為束縛孩子成長的牢籠和繩索。

當然,抑鬱症嚴重時,大腦會出現神經遞質失衡的問題,身體會出現各系統不協調的問題,需要藥物幫助大腦和身體調節情緒和平衡系統功能。但是,這並不能更新孩子內在的作業系統,也不能更新家庭的作業系統,所以,僅僅靠藥物治療,很容易複發。

因為隨著親子之間的不良互動以及孩子與環境的不良互動,抑鬱就會慢慢複發。不良的互動模式如同病毒一般,慢慢複製,最終癱瘓你的電腦一樣癱瘓孩子的心理作業系統。

更新家庭作業系統和父母作業系統是更新孩子作業系統的基礎,這就需要父母先覺察自己的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了什麼樣的作業系統,在接納過去反應模式模式基礎上進行更新改革,每天覺察自己與孩子互動的言語行為模式,與孩子建構出和諧的模式,與家人建構出溫馨的互動模式,孩子的抑鬱症就會自然療愈。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