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流浪地球》引“科幻電影元年”熱議 業內稱積跬步方至千里

《流浪地球》小說2000年在《科幻世界》發表。 賀劭清 攝

中新網成都2月16日電 (記者 賀劭清徐楊禕)“從民國時期的《六十年後上海灘》,到上世紀80年代的《霹靂貝貝》,中國早有自己的科幻電影,只是有別於好萊塢式商業大片。”《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拉茲16日在成都指出,積跬步方至千里,《流浪地球》在重工業科幻電影上取得了突破,但這並不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突然爆發,而是長時間蓄力的結果。

超過33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票房,海內外觀眾的高口碑,讓電影《流浪地球》成為2019年中國春節檔最大贏家。對於外界認為《流浪地球》電影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評價,科幻從業者更多淡然以對。

《流浪地球》小說2000年在《科幻世界》發表。 賀劭清 攝

拉茲指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說法由來已久,2015年劉慈欣小說《三體》獲得星雲獎,《三體》電影完成拍攝,大家也將那一年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為此,“中國科幻小說元老”劉興詩曾特意在當年中國科幻小說最高獎“銀河獎”頒獎典禮上回顧中國科幻電影發展,呼籲大家冷靜客觀對待。

1999年中國高考作文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題後,中國再次掀起了科幻創作潮,劉慈欣、何夕等如今中國科幻小說創作的中堅力量大量湧現。雖然專業機構預測《流浪地球》電影票房將超過50億元,但《流浪地球》小說2000年在《科幻世界》發表時,劉慈欣僅獲得千字120元的稿費。

“劉慈欣第一次獲‘銀河獎’後請參會的作者吃火鍋,他的1000元獎金還不夠支付餐費。”科幻作家劉維佳回憶,科幻作家更多是因為愛好而進行創作,儘管當時中國電影工業落後,但大家都期待,自己手上創作的科幻小說有一天也能被改編成電影。

“《流浪地球》電影的成功也和現代人娛樂方式的轉變相關,越來越多人在春節去電影院觀影,同時大家想看到手機上難以感受到的視覺效果。”在科幻作家何夕看來,科幻的大場面非常適合大螢幕展現,未來中國電影人將目光轉向科幻是一種必然。

科幻閱聽人不斷增多的背後,有中國科技快速發展的影響,同時也離不開中國民眾科學素養的提高。中國科協2005年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略高於1%。截至2018年,這個數字已達到8.47%,且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的城鄉差距、人群差距不斷縮小。

《流浪地球》小說2000年在《科幻世界》發表。 賀劭清 攝

“科幻閱讀特別是硬科幻閱讀是有一定門檻的,對讀者要求較高。”拉茲介紹,電影上映前《科幻世界》曾推出了以《流浪地球》為主的劉慈欣短篇小說合集,書的封面採用了《流浪地球》電影的主海報,第一次印刷的2萬冊早已全部賣完。

“中國不少優秀科幻小說的電影改編權都賣出去了,但影視公司拿到版權後大部分選擇囤在那裡,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信心。”拉茲指出,電影是工業的產品,資本投入至關重要,《流浪地球》電影給市場帶來了“中國也能拍出重工業科幻電影”的信心,相信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中國科幻電影與影迷見面。(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