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科幻電影,終於“硬”了一回

劉慈欣,「中國科幻第一人」

4 次獲得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16 次拿下中國科幻銀河獎,還是首個斬獲「科幻界諾貝爾」雨果獎的亞洲作家。

毫不誇張地說,大劉以一己之力,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水準。

把他的小說電影化一直是個問題,被捧上神壇的《三體》就是著名的失蹤人口。

可誰能想象,今年春節檔竟然有兩部劉慈欣的作品被搬上銀幕:

一部是集結沈騰、黃渤、徐崢三大喜劇金字招牌的《瘋狂的外星人》,靈感來自大劉的《鄉村教師》;

另一部,則是改編自其同名小說的《流浪地球》

毫不誇張地說,它將在中國的科幻電影史上留下姓名——

《流浪地球》

整個春節檔,第一口碑片。

早在正式上映前就開啟了全國點映(春節檔唯一敢提前點映的電影),各大媒體和影評人都給出了一致好評。

就連《紐約時報》都報導,《流浪地球》標誌中國電影新時代到來。獨立影評人雷蒙德·周評價,「這如同科幻片元年的開啟。」

隨著口碑的發酵,最終票房成績將不可估量。預測票房甚至達到了 50.99 億。

大劉的作品,都有著「硬科幻」設定。

在不遠的將來,太陽內核持續老化,急速膨脹,最終產生一次叫作「氦閃」的劇烈爆炸。

屆時,所有太陽系中的行星,都將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地球也會汽化至無影無蹤。

人類唯一的出路,是向外太空星際移民,而最佳選擇,是 4.2 光年外的半人馬座比鄰星

為了實現移民計劃,人類在最堅實的亞洲、美洲大陸版塊上,建造了上萬台「行星發動機」

每一座發動機高達11公里,將為地球提供150兆噸的推力,驅動整個地球離開太陽系。

如同一座巨型飛船。

根據聯合政府頒布的星際移民計劃,整體分五步走——

第一步,將行星發動機噴口朝向地球運行反方向,使地球停止轉動;

第二步,全功率開動行星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

第四步,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調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星的衛星。

以上,分別被稱為刹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新太陽時代。

從此,人類踏上了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基於這一恢弘無比的設定,電影對故事情節進行了再創作。

原著中,末日氣息籠罩大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已變得極為淡薄。愛情、親情都不再有意義。

在這個時代,人們在看四個世紀以前的電影和小說時都莫名其妙。……當看到男女主人公為愛情而痛苦或哭泣時,他們的驚奇是難以言表的……死亡的威脅和逃學生的欲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麽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並打動他們了。

這種硬核設計在電影中被修改,親情反而成為了支撐人類生存下去的最大動力。

故事主要聚焦於一個三代之家。

已過花甲之年的吳孟達,一改嬉笑怒罵的喜劇路線,飾演和藹的姥爺韓子昂,在地下城照顧外孫和孫女;

青春朝氣的屈楚蕭和趙今麥,飾演哥哥劉啟和妹妹韓朵朵,懵懵懂懂,對地面上的世界充滿好奇;

而吳京飾演的父親劉培強,雖戲份不多,卻以空間站領航員的身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於小家而言,他們天各一方,彼此掛念;

於大家而言,他們心系一處,目標一致——

拯救地球於危難之中。

當地球途經木星的時候,由於受到強大的引力影響,數座行星發動機發生故障,地下城的居民面臨被岩漿吞沒的危險。

李光潔飾演的隊長王磊,帶領著冒險小分隊,前往杭州運送激活發動機的「火石」。

運輸途中,王磊征用了劉啟駕駛的車輛,劉啟一行人因此也加入了援助隊伍。

沒想到,更大的危機還在身後,地球和木星極可能相撞,到時人類文明將毀於一旦。

由此,地面上的救援小組與空間站的領航員通力合作,拚死一搏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一場爭分奪秒的「存亡之戰」拉開了序幕...

不同於好萊塢擁有已臻完善的電影工業體系,中國電影在科幻領域的特效製作水準還處於起步階段。

但令人驚喜的是,《流浪地球》的特效場面無比震撼,完全不像一個新手之作

據說,全片畫了 3000 張概念設計圖,8000 張分鏡頭畫稿,精力製作了 10000 件道具,以滿足拍攝的需求。

單拎行星發動機來說,你就可以體會到其中的精細。

底部由 7 個龐大的支架支撐,中間有 6 個巨大的排氣孔用於散熱,頂部分布的矢量噴口葉片,整齊噴射出巨大的藍白色光柱,真的是無比壯觀!

正如小說中的描寫:

你想像一個巨大的宮殿,有雅典衛城上的神殿那麽大,殿中有無數根頂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燈管那樣發出藍白色的強光。而你,是那巨大宮殿地板上的一個細菌。

再看被冰雪覆蓋的地面,充滿末日氣息;

別有洞天的地下城,頗具賽博朋克畫風;

遙在天際的空間站,實在恢弘無比;

整部影片從前期世界觀鋪展,到後期危機爆發,都始終緊緊抓牢觀眾的神經,毫無尿點。

動作場景一個比一個緊張刺激:

暴風雪毫不留情地吞沒車輛;

零重力下的意外狀況頻發,讓情勢更加緊迫;

結尾凝聚全人類希望的行動,絕對叫你心跳到嗓子眼。

最有意思的是,電影還致敬了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中背叛人類的人工智能。

不過,《流浪地球》中究竟是AI叛變,還是人類叛亂是個大懸念。

片中有多重反轉,魚叔不多劇透,留給大家到電影裡找答案。

另外,電影中琳琅滿目的中國元素,大大增加了觀眾的臨場感。

在精雕細琢的地下城裡,你可看到麻將館、捏糖人、舞獅、擼串兒...熱鬧非凡。

越是末日降臨,人越需要狂歡掩蓋恐懼和焦慮。

而在茫無人煙的地面上,東方明珠塔、萬裡長城、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奧運會...皆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凡此充滿生活感的中國地標和細節,凝聚出一種獨屬於中華大地的末日恐懼

關於世界末日的電影有很多,回顧好萊塢的科幻片,你會發現當生存危機爆發的時候,人們傾向於拋棄地球,開辟新的家園。

譬如,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的《機器人總動員》中,人類集體遷徙,留下機器人對地球垃圾進行清理;

《流浪地球》呈現出的末日景象則不同,35 億幸存人類帶著地球進行宇宙遷徙的畫面,在科幻片領域是前所未有的。

為什麽會有這種近乎愚公移山的執拗?

小說中給出了一個解釋:人類的生存需要足夠龐大的生態系統支撐。

就算把飛船造的像上海、紐約那麽大,設計得再精確,也經不起時間的風浪。

目前人類能建造的最快的飛船也只能達到光速的百分之零點五,這樣就需十七萬年時間才能到那兒,飛船規模的生態系統連這十分之一的時間都維持不了。

這是理性的分析。

而從感性角度,中國農耕文明中安土重遷的思想,對我們也都有著深遠影響。

當然更重要的是,帶著地球流浪,這種設定擁有極強的文學美感,因而也就可以忽略一定的科學硬傷。

電影中,中國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眷戀,通過影像無限放大。

當魚叔看到浩瀚宇宙中,地球遷移留下的淡淡弧光,此刻能感受到的不僅是恐懼,更多的是恐懼深處,依然生生不息的希望。

希望是什麽?

希望是那個時代最稀缺的東西。

正如劉慈欣在書中寫的:

我們必須抱有希望,並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

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

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

而在今天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

魚叔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詞是:

中國新年的第一天,作為一個父親,我不希望這次團聚是最後一次。

在末日來臨前,戰士們有兩個選擇。

要麽回家與親人相聚,享受人生最後片刻的溫存,要麽自願到一線作戰,進行最後一搏。

為了讓人類文明和子孫後代延綿下去,無數戰士迎難而上,就算犧牲自己也死不足惜。

為了我們的孩子,我們已經沒有什麽不能失去的了。

魚叔得提醒一句,準備去電影院看之前,記得自備一包紙巾。

《流浪地球》中,如果沒有前鋒戰士們這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人類不可能迎來下一次希望的曙光。

而電影本身的意義也是同樣,導演郭帆及其團隊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都扛著非常大的壓力。

也正是抱著「成了是英雄,死了是烈士」的心態,才堅持了下來。

值得慶賀的是,它成功了。

流浪地球的一小步,也是中國科幻電影一大步。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