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痛風到底能不能吃豆腐?痛風指南和研究數據給出了確切答案

大豆中的嘌呤含量在常見食物中屬中等水準,100克大豆的嘌呤含量為137毫克。一直以來,許多醫學專業人員和公眾都深信豆類食品會增加痛風的發病率,因此醫生和許多自媒體都告誡痛風患者盡量少攝入豆類食品,包括豆腐在內。那麼痛風患者到底能不能吃豆腐呢?我們先來看看各國、各地區痛風指南的建議。

歐美的痛風指南因為飲食習慣的原因,並沒有對豆類食品的禁忌或適宜情況提出建議。我們也可以認為,只要指南中沒有明確的提出需要禁忌,那麼就是可以食用的;

中國台灣的痛風指南中則提出,豆腐雖然是高蛋白食物,因其在製作過程中已流失了大多數嘌呤(溶解於水中),因此食用豆腐並不增加痛風發作的機會;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的李長貴教授在其《實用痛風病學》一書中指出,豆類食品對血尿酸水準無明顯影響,反之,豆漿、豆腐等還可降低血尿酸水準。主要的原因是豆類雖然嘌呤含量相對豐富,但它同時也含有促進腎排泄尿酸的物質,且以後者的作用更為顯著。此外,豆類食品在加工過程中會流失大部分嘌呤成分,但其降尿酸作用並未相應減弱,因此豆腐等豆製品與痛風發作及血尿酸水準負相關。適度進食豆腐等豆類食品對痛風患者有益。

我們再來看看相關的研究數據。

香港的一項隨機臨床試驗納入了450名前高血壓前期或糖尿病前期的絕經後婦女,其中高尿酸血症的發病率為19.3%,高於同年齡中國南方地區女性高尿血症發生率(6.2%到15.1%)。受試者被隨機分成豆製品組和牛奶對照組。經過6個月的飲食乾預,與牛奶對照組相比,豆製品組血尿酸降低14.5微摩爾每升,降幅約為5%。

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表明:豆製品與肉類中嘌呤的組成種類也有很大差別。大豆中的嘌呤種類以腺嘌呤和鳥嘌呤為主,佔嘌呤總量的96%以上;而肉類中的次黃嘌呤和黃嘌呤含量相對較高,佔嘌呤總量的60%以上。嘌呤種類不同對最終尿酸的生成也會造成影響,因為在代謝時,大豆中的腺嘌呤轉化生成尿酸的步驟繁瑣,速率較低,而肉類中的次黃嘌呤可直接經過黃嘌呤代謝成尿酸,利用率更高。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即使攝入和肉類相同數量的豆製品,其代謝後生成的尿酸也相對少得多。

臨床研究表明,雌激素可增加尿酸清除率,促進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準;另一方面,雌激素可以直接抑製白細胞對尿酸鹽結晶的吞噬作用,從而降低痛風的急性發作機率。大豆異黃酮在豆類食品中含量豐富,它是一種植物性雌激素,也是一種弱的類雌激素樣物質。但人群研究沒有發現從大豆中提純的異黃酮可以影響血尿酸水準,故其作用尚不確定。

實際上,不同的豆製品 ,其嘌呤含量也不相同。比如100克豆腐、100克去根豆芽、100克豆漿的嘌呤含量分別是為63.6毫克、14.6毫克、27.7毫克。與加工前乾大豆的嘌呤含量相比,豆製品嘌呤含量降低與其加工過程中加入水分後嘌呤流失或核酸分解有關。同時,豆類食品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及代謝綜合征的發病風險。

綜上所述,痛風患者是可以適量進食豆腐等豆製品的。不過,蛋白質和嘌呤的增加對痛風患者來說總歸不是好事,因此在進食豆製品後,更加需要控制肉類等其他高蛋白高嘌呤食物的攝入量。豆製品的攝入總量也需要控制,建議控制在每日大豆不超過30克,換算成豆腐則不超過90克,或濃豆漿不超過1碗,也不建議吃油炸、滷製等做成的豆類小零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