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越胖,血壓越高?

在成年人中,身體品質指數(BMI)高者更容易長時間暴露於高脂環境中,也更容易罹患代謝性疾病。這是因為在高BMI狀態下,心血管系統會發生功能與結構性的改變以滿足機體需求。

之前有觀察性研究曾經報導過高BMI與亞臨床期心血管疾病的實驗室標誌物相關,在對接受減重手術患者進行術前評估時也會發現他們的心臟及血管功能與正常人群存在一定差別。


高BMI與高血壓的相關性

近日,JAMA Network Open刊登了一項2014年9月15日至2017年6月20日間的橫斷面研究,該研究對象來自中國PEACE百萬人計劃,納入了內地31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年齡在35-80歲之間的172萬國人。研究者根據不同年齡 、性別、收入、職業、民族、居住地、婚姻狀況等變數將研究對象分成了22000個亞組,並進行了全面的亞組分析。

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55.7歲,平均BMI為24.7 kg/m2,體重偏低者(BMI <18.5 kg/m2)佔2.1%,正常者(BMI 18.5-24.9 kg/m2)佔55.1%,超重者(BMI 25.0-29.9 kg/m2)佔36%,肥胖者(BMI≥30 kg/m2)佔6.7%。平均收縮壓為136.5 mmHg,平均舒張壓為81.1 mmHg。其中高血壓(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的患病率為41.6%,2級高血壓(收縮壓≥160mmHg和/或舒張壓≥100mmHg)患病率為15.3%。

BMI與血壓的關係(黑線為平均值,深色表示密度大)

經分析,在總體層面以及86個亞組層面血壓與BMI均呈線性正相關,BMI每增加1 kg/m2,收縮壓有0.8-1.7 mmHg的增加;且在所有亞組中,BMI升高與血壓上升均呈正相關。但在服用降壓藥的群體中,BMI每增加1 kg/m2,收縮壓隻增加0.34 mmHg (95%CI, 0.29-0.39)。

服藥狀態對血壓影響巨大

據預計到2025年,中國男性和女性的平均BMI將從2014年的24.9 kg/m2和24.3 kg/m2上升至27.8 kg/m2和25.3 kg/m2。由此引起的血壓增高降導致30萬新發卒中病例以及35萬新發缺血性心臟病病例。

研究者同時表明,因該研究為橫斷面研究,並不能得出BMI與血壓變化之間的因果性。但在現階段,此項研究對於公眾的BMI以及血壓控制具有一定意義,及時控制體重或採取藥物治療有利於減少高血壓所導致的一系列缺血或出血性疾病。

高BMI讓年輕人心血管結構改變

上一個研究得出了BMI與血壓的相關性,來自英國的研究團隊就針對青年及青少年群體中BMI與心血管結構與功能改變開展了因果性的探究。

數據來源於ALSPAC (Avon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rents and Children),這是一個從出生就開始前瞻性隊列研究,意在探究影響兒童正常成長髮育的各種因素。他們對組內所有的對象都進行了孟德爾隨機化分析,對亞組進行了Recall-by-Genotype研究。


孟德爾隨機化(MR)是一種通過觀測已知功能基因的變異來確定觀察性研究中可改變的暴露與疾病因果關係的方法。迄今為止,這一方法已經證實了成年人群體中高BMI與心臟代謝病之間的因果關係。但因此法要求大樣本量以確保結果的可信性,在青年人群體中的意義較為有限。Recall-by-Genotype(RbG)研究是孟德爾隨機化法的延伸,其結合了基因型和表觀遺傳來增強與疾病的因果關係。

參與MR隊列研究的樣本平均年齡為17.8歲,其中47.8%為女性,平均BMI為22.7 kg/

m2(SD = 4);參與RbG研究的樣本平均年齡為21.5歲,女性佔65.8%,平均BMI為24.5 kg/m2(SD = 5.7)。

多變數的回歸分析證明了,17歲群體中BMI與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脈壓、平均動脈血壓(MAP)、左心品質指數(LVMI)、和心率的正相關性以及BMI與頸動脈股動脈脈搏波傳播速度的負相關性。在對混雜因素進行分析時,研究人員發現遺傳風險分數與除飲食習慣外的大多數混雜因素都沒有具有統計學意義的關係。

參與本次研究的人口特徵及接受不同檢查的人口數量

MR和RbG的研究結果均表明在年輕成年人群體中,高BMI與高血壓和高LVMI具有相關性(LVMI每改變1 kg/m2 在MR中的差異為 1.07 g/m2.7; 95% CI, 0.62–1.52; P=3.87×10-06, LVMI每改變3.58 kg/m2在RbG中的差異為 1.65 g/m2.7; 95% CI, 0.83–2.47; P=0.0001),且RbG研究證明了高BMI與SV(BMI每改變3.58 kg/m2差異為 1.49 mL/m2.04; 95% CI, 0.62–2.35; P=0.001)和CO(BMI每改變 3.58 kg/m2 差異為0.11 L·min-1·m-1.83; 95%CI, 0.03–0.19; P=0.01)相關,但並沒有得出高BMI與全身血管阻力、動脈順應性以及心率間的因果關係。

通過MR和RbG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員證明了長期以來在觀察性研究中得到的高BMI與心血管系統結構功能改變的關聯存在因果的結論;加之近期也有其他應用了MR法的研究證明了高BMI與冠心病、2型糖尿病以及左心室肥大之間的因果關係。

研究人員認為,在年輕人群體中,高BMI和心臟結構的不良改變有因果關係;心臟會通過增加每搏輸出量來提高心排量。如果將此法推廣至成年人群體中,極有可能得到高BMI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全因死亡率增高的因果關係。

他們建議,年輕時就應該在一定範圍內降低BMI,以減少對心血管系統的不良影響,並降低遠期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

綜合以上研究,我們不難得到以下結論:不管是在青年人還是在中老年人群體中,均可以觀察到BMI對於心血管系統的不良影響;且在青年人群體中,高BMI會影響心臟正常的生理結構,使心肌發生適應性增生以維持機體所需的心輸出量。長此以往,心臟將會有一定幾率從生理性代償走向病理性失代償階段,加之機體生理性衰老、動脈彈性降低,心血管系統疾病風險難免隨之增加。

減肥不僅為了美,更是為了身體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心臟,動起來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