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血管鈣化無處不入,血透患者少吃鈣劑能避免嗎?

風險因素無處不在,所以很多患者會擔心血管鈣化,此時,及時發現血管異常情況才是重點。

診斷方式

懷疑自己有血管鈣化怎麼辦,X線、CT、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方式眾多哪個才是最合適的?

2017 年 K/DOQI 指南指出

對於 CKD G3a-G5D 期患者 ,建議使用側位腹部 X 光片檢測是否存在血管鈣化 , 並使用超聲心動圖檢測是否存在心臟瓣膜鈣化,為慢性腎臟病血管鈣化的診斷提供了參考,也為進一步形成公認的診斷標準提供了證據。

病理表現

慢性腎臟病患者血管鈣化的典型表現為:發生在血管壁、心肌、動脈瓣的鈣磷沉積。

CKD 患者由於後期骨和礦物質代謝的失衡,常伴有加速的血管鈣化,包括兩種類型:

1內膜鈣化

大血管和冠狀動脈內膜是其發生的主要部位,表現為內膜增生伴富含脂質的巨噬細胞浸潤,可使血管的管腔阻塞、血流減少,最終導致組織的缺血和壞死。

2中膜鈣化

大、中動脈的平滑肌肌層是其發生的主要部位,以鈣化為特點,表現為血管僵硬,順應性降低。基質小囊泡為核心的磷酸鈣磷灰石在動脈中層的沉積,不伴血管內膜增生及富含脂質的巨噬細胞的浸潤是其主要病理表現。

治療方式

活性維生素D是CKD患者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治療的藥物,能降低血清甲狀旁腺激素 (PTH ) 水準。低劑量維生素D並不會使得鈣磷載量增加 , 因而對血管鈣化有預防作用。

慢性腎衰竭血管鈣化產生的機制及影響因素眾多,包括血管平滑肌細胞病變、血清鈣、磷、甲狀旁腺素、維生素D等。

這些都會影響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血管健康,必須長期保持良好的自我管理。願每個患者都能遠離血管鈣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