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耳鳴掩蔽(masking)治療的誤區

掩蔽包括:

純音掩蔽、雜訊掩蔽、時間掩蔽、中樞掩蔽、資訊性掩蔽…

2007年,與一個德國的朋友喝酒聊天,說起耳鳴,大家覺得對付耳鳴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可能是喝酒喝高興啦,那哥們說:有一個助聽器廠家設計了一種「聲發生器」可以用於「掩蔽耳鳴」……,從這個時候,開始接觸「耳鳴掩蔽」或者「掩蔽耳鳴」。那時,還沒有人把「耳鳴掩蔽」與sound theray(聲治療)聯繫在一起。後來,拿到了10台樣機,其方法是在驗配界面中可以選擇兩種聲音:一種是「白雜訊」,另一種是可調頻率帶寬的「窄帶雜訊」,還有音量調設定。在那個時候,也算是一種對付耳鳴的方法,但是,結果差強人意,不到20%的接受率,印象最深的一個患者說:就像開車開著車窗產生風雜訊,掩蔽耳鳴,還好吧!

「掩蔽」歸根結底是用一個聲音干擾另外一個聲音,或者是用一個聲音取代另外一個聲音。在聽覺科學中,掩蔽(masking)便是研究聲音相互作用的一種方法;在聽力學檢測中,掩蔽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準確的聽力測試結果,在聽力測試過程中防止對側耳「偷聽」。

那麼,用掩蔽的方法治療耳鳴,被稱之為「耳鳴掩蔽治療」,看似合情合理,其方法和結果並不能產生滿意的結果,其中的原因包括

用白雜訊或窄帶雜訊或純音掩蔽耳鳴,長時間使用,會讓使用者產生與耳鳴一樣的另人煩躁的聲音感知。

白雜訊頻寬覆蓋了正常聽力的聽覺神經元,存在聲損傷的風險。

沒有耳鳴位點測試的結果,無法確定耳鳴的位置或音調,缺少選擇或設定窄帶雜訊或純音的中心頻率值的依據,限制了實現既能避免聲損傷又能掩蔽耳鳴的思維和方法。

缺少聽覺基礎狀態檢測的數據,無法確定耳鳴的響度,使得用於掩蔽耳鳴的聲強(音量)設定同樣缺少依據。

傳統的耳鳴檢查技術以及現行的聽力學測試結果,並不能鑒別診斷「耳鳴掩蔽治療」適應症,「耳鳴掩蔽治療」到底適用於那些狀態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