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蛋白桑: 認識桑葉

桑葉的傳說

相傳宋代時,某日嚴山寺來一遊僧,身體瘦弱且胃口極差,每夜一上床入寐就渾身是汗,醒後衣衫盡濕,椹至被單、草席皆濕,20年來多方求醫皆無效。

一日,嚴山寺的監寺和尚知道了遊僧的病情後,便說:「不要灰心,我有一祖傳驗方治你的病保證管用,還不花你分文,也沒什麼毒,何不試試?」翌日,天剛亮,監寺和尚就帶著遊僧來到桑樹下,趁晨露未乾時,採摘了一把桑葉帶回寺中。叮囑遊僧焙乾研末後每次服二錢,空腹時用米湯沖服,每日1次。連服3日後,纏綿20年的沉痾竟然痊癒了。遊僧與寺中眾和尚無不驚奇,佩服監寺和尚藥到病除。

桑葉又稱霜桑葉,它味甘、苦,性寒,無毒,入肝、肺經。桑葉治病入葯始於東漢,《神農本草經》裡列為「中品」,其意是養性。現代中醫習慣將它列入辛涼解表類藥物中,作疏風清熱、涼血止血、清肝明目之用,其實桑葉還有止盜汗的作用。而《神農本草經》中亦早就有「桑葉除寒熱、出汗」的記載;《丹溪心法》中亦有「桑葉焙乾為末,空心米湯調服,止盜汗」之妙錄。近年來,不少醫生用桑葉在臨床上治盜汗,屢用屢效,患者不妨一試。

採集加工

初霜後,桑葉老化乾硬、呈黃綠色時,即可採集。採回的桑葉用水洗乾淨後,放在曬席上晾曬乾;再取乾淨的霜桑葉搓碎,篩去粗葉脈和葉柄,按1公斤乾葉加0?2公斤優質蜂蜜的比例,再加適量開水拌勻,放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宜,取出冷卻後即可。

一般的要到中藥店購買。

特殊的功效-——止汗。

《神農本草經》說:桑葉「氣味苦甘寒,有小毒,主寒熱出汗」。《本草綱目》雲:「經霜桑葉,除寒熱盜汗,末服。」《得配本草》:載,桑葉「甘,寒。入手足陽明經。清西方之燥,瀉東方之實。去風熱,利關節,疏肝,止汗。」可見,單用桑葉研末服用,可治出汗。《本草備要》不但有相類的記載,而且還記錄有生動的病案:桑葉「末服止盜汗,嚴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療。監寺教采帶露桑葉,焙乾為末,空心米飲下二錢,數日而愈。」

歷代醫家也有不少經驗之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醫朱丹溪常用桑葉治盜汗。他在《丹溪心法》一書中記載:「經霜桑葉研末,米飲服,止盜汗。」明末清初的名醫傅青主,很擅長用桑葉止汗,還創製了不少以桑葉為主葯的方劑,如止汗神丹、遏汗丸、止汗定神丹。」著名中醫路志正在治療盜汗、自汗時也常單用桑葉,多用9~15g水煎服或6~9g研末服。秦伯未先生亦喜用桑葉治頭面出汗。可見桑葉止汗,確有淵源。

桑葉也是很好的保健品。據現代藥理研究:桑葉中有黃酮類、多糖類、生物鹼類、植物甾醇類、揮髮油、氨基酸、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抗菌和抗病毒、抗衰老等多種藥理活性,廣泛用於預防保健,有時單用即可獲效,真可謂簡、便、驗、廉。

功能與主治: 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用於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

桑葉的功效

1.降血糖 桑葉具有抑製血糖上升的作用,其作用機理與桑葉中豐富的氨基酸、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及多種生理活性物質(生物鹼和多糖)有關,其中主要功能物質是桑葉中的DNA能抑製α-葡萄糖苷酶活性,從而抑製及延緩澱粉,食物分解為葡萄糖、果糖,明顯抑製食後血糖上升。

2.抗菌 體外試驗表明,鮮桑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球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均有較強抑製作用。桑葉中的植物防禦素有抗微生物的作用。

3.降血壓 降血壓的主要功效成分是γ-氨基丁酸。

4.降血脂 主要的功效成分是植物甾醇。

5.抗氧化、抗衰老 這兩種作用的主要功效成分是異黃酮化合物。據浙江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通過4年實驗,證實桑葉具有類似人蔘的補益和抗衰老作用。人蔘屬於熱補,而桑葉屬於清補,老幼均可使用,四季皆宜。

6.緩解更年期綜合征 桑葉具有穩定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的作用,可緩解老年人更年期情緒激動,性情乖戾。

7.美容

(1)治黃褐斑 臉部褐色斑常使不少女性為之苦惱,可用桑葉治療:取冬桑葉500g,隔水蒸煮消毒,去除雜物,乾燥處理備份用。每日取15g,沸水浸泡當茶飲。1個月為一療程,一般服用20天后即有明顯療效,斑塊消退或色素變淺。治療期間應多吃些豆製品,如豆腐、豆芽等。

(2)護膚 用桑葉浴護膚,能使皮膚光潔。取經霜的乾桑葉50~100g,放入鍋中,加水煮10~15分鐘後,倒入浴盆內晾涼後洗浴,護膚而不脫脂,是很好的健美浴方,皮膚粗糙的人可使皮膚儘快變得細嫩起來。若取冬桑葉適量,水煎15分鐘後去渣取汁,再加熱濃縮,藏入冰箱內備用。每天清晨洗臉時,於洗臉水中加入30ml冬桑葉煎液,可治療面部雀斑、黧黑斑,使肌膚美白增色、光潔如玉。

(3)治痤瘡 痤瘡是常見於青年人的一種炎症性皮膚病。進入青春發育期後,體內性激素分泌旺盛,促使皮脂腺分泌增多,導致皮脂淤積,堵塞毛囊口,容易形成痤瘡。用桑葉煎劑治療痤瘡,每日取鮮桑葉50g,煎水分3次服,一般 15天可見效。若取鮮桑葉適量,搗爛後敷於痤瘡處,每日30分鐘,也有滿意的效果。

(4)美髮 使頭髮烏黑、光澤、柔軟。桑葉含有較豐富的銅,有防治毛髮和皮膚白化的作用。取霜桑葉或鮮桑葉500g,除去梗葉,研末;另取黑芝麻250g,炒熟研末;二者加白糖調勻或製成大蜜丸,每日早晚各服20g,白開水送服。長期堅持可使白髮轉黑,面容紅潤,並能預防少白頭髮生。

(5)減肥 堅持長期飲用桑葉茶,可明顯減肥。桑葉的利水作用,不光可以促進排尿,還可使積在細胞中的多餘水分排走,所以桑葉能夠消腫。桑葉還可以將血液中過剩的中性脂肪和膽固醇排清,即清血功能。肥胖是腹部、脊背的脂肪細胞中貯存了過多的脂肪。當血液裡的中性脂肪減少時,貯存的脂肪就會被釋放出來,以熱量的形式被消耗掉。這樣反覆下去,身體裡的脂肪就會減少。因此減肥和改善高脂血病是相互關聯的。另外,高脂血病人的血液粘度高,在毛細血管中的流動特別不暢通。毛細血管只有我們頭髮的1/100那麼粗,所以當然容易堵塞。心肌梗塞和腦溢血都是毛細血管堵塞的結果。桑葉中含有強化毛細血管,降低血液粘度的黃酮類成分,所以在減肥、改善高脂血症的同時,又有預防心肌梗塞和腦溢血的作用。

8.通便、消腫 在桑葉的作用下未被小腸吸收而輸送到大腸內的糖質由腸內菌群作用,生成二氧化碳、氫氣、丁酸、丙酸、醋酸、乳酸等有機酸,使腸內外環境酸性,抑製了有害細菌增殖,起到整腸效果,改善便秘,改善腹脹。桑葉還能去除體內多餘水而改善水腫。

桑葉食療法

1.桑葉薄菊枇杷茶桑葉500g,黃菊花250g,枇杷葉250g,薄荷250g。上述諸葯共製成粗末,用潔凈的紗布袋分裝,每袋10-15g。每取 1袋,放入茶杯中,沸水沖泡,蓋燜10分鐘即成。代茶頻飲。功用疏風清熱,解表清肺。適用於風熱感冒初起。

2.桑葉菊藤布麻茶桑葉、菊花、鉤藤、羅布麻各6g,茶葉3g。上述諸葯共製成粗末,入鍋中水煎10分鐘即成。代茶頻飲。功用平肝降壓。適用於高血壓、頭痛頭暈頭脹等症。

3.桑葉浮小麥茶 桑葉 (以霜桑葉為好) 10g,浮小麥30g。將桑葉搓碎,入大茶杯中,備用。取鍋1隻,加入浮小麥,水煎去渣取汁,用浮小麥汁沖泡桑葉,蓋燜10分鐘即成。代茶頻飲。功用清熱止汗之功。適用於肺結核低熱盜汗等症。

4.桑葉茅藕仙鶴茶桑葉15g,白茅根15g,仙鶴草15g,藕節9g。將上藥共入鍋中,水煎去渣取汁即成。代茶飲用,每日1劑。功用清熱涼血止血。適用於咯血、吐血、衄血、齒齦出血等多種出血症。

5.桑葉銀芩車前茶桑葉、銀花、車前葉、黃芩各6g。將上述諸葯共製成粗末,放入茶壺中,沸水沖泡蓋燜10分鐘即成。每日1劑,代茶飲用。功用清熱解毒,利尿,明目。適用於急性結膜炎。

6.桑葉杏參貝梨湯桑葉10g,杏仁5g,沙參5g,川貝母3g,梨皮15g,冰糖10g。將上述諸品共入鍋中,水煎去渣取汁即成。每日1劑,代茶飲用。功用潤肺止咳生津。適用於急性支氣管炎及病後餘熱未清、乾咳無痰等症。 7.桑葉雙花飲桑葉50g,金銀花50g,黃菊花50g,蜂蜜500g,食用香精2ml。將桑葉、銀花、菊花擇凈,用水泡洗後一起放入鍋中,加清水3Kg,用文火煎熬半小時,泌出葯汁。將蜂蜜倒入乾淨的鍋中,用文火加熱保持微沸,熬至粘手成絲時,緩緩倒入葯汁中,攪拌均勻。待蜂蜜溶化後,用紗布過濾即成。頻頻飲服。功用清熱解毒、疏風散邪。適用於流行性腮腺炎,輕重均可。

8.桑菊蟬衣飲 桑葉10g,菊花10g,蟬衣6g,白糖適量。將桑葉、菊花擇凈,蟬衣去頭足,共入鍋中,加水適量,武火燒沸,文火煎15 分鐘,濾渣取汁。再加白糖攪勻即成。常飲服。功用疏風散熱,鎮驚。適用於小兒驚風,症見發熱,頭痛,咳嗽,流涕等。

桑葉美容:

1、臉部痤瘡,褐色斑者

每日取桑葉茶70克,泡茶分三次喝,一般15天見效。取泡茶用桑葉適量,攪爛,敷痤瘡處每日30分鐘,方可見效。

用桑葉茶500克,每日15克,沸水浸泡後作茶飲用,連服30天為一療程,治療期間應多吃豆製品。

2、沐浴療法

取經霜的乾桑葉50--100克,放入鍋中加水煮10--15分鐘後,倒入浴盆內晾涼後洗浴,護膚而不脫脂,是很好的健美浴方,皮膚粗糙的人可使皮膚儘快變得細嫩些。

藥理作用

以四氧嘧性糖尿病大鼠的空服血糖、腎上腺素高血糖的測定作指標,桑葉有抗糖尿病作用。國內在桑葉注射液治療下肢象皮腫時測定了它對小白鼠的急性毒性很小;在亞急性試驗中,用10%桑葉注射液人用量的60 倍,連續給小鼠腹腔注時21天,對內臟器官無損害,如超過人用量的250倍以上,則對肝、腎、肺等有一定的損害(變性、出血);桑葉注射液無刺激性,不引起溶血及過敏反應。桑葉水煎劑高濃度(31毫克/毫升)在體內有抗鉤端螺旋體作用。

加工炮製

1.蜜製取凈桑葉,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妙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即得。每桑葉l00公斤,用熟煉蜂蜜20一25公斤。

2。炒製取生桑葉,炒至微焦。

3.蒸製取桑葉放蒸籠內,下墊清潔細麻布,蒸l 小時曬乾即可。

性味歸徑

【性味】苦、甘,寒。

【歸經】入肺、肝二經。

功效主治

1.疏散風熱:用於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的肺衛表證:風邪挾熱者為風熱,風熱襲人,多犯上焦肺衛、頭面、咽喉等。《雜病源流犀燭·感冒源流》曰:「風邪襲人,無論何處感受,必內歸於肺。」風熱襲肺,或外感時令熱邪初起,均可致肺衛失和。肺主氣,通鼻竅,司呼吸,主一身之表,故風熱襲表,肺氣失宣,熱鬱肌腠,風邪上擾清竅,症見:發熱,咳嗽,頭痛、流涕、咽喉腫痛。目赤羞明,咳吐黃痰等。熱邪在肺,宜清宜散。《本草易讀》曰: 「桑葉可除寒熱而止汗,治勞熱而除嗽,利五脈而通關,退諸風而下氣……」。取桑葉清輕涼散之性,疏散風熱,宣通肺氣,開合皮毛,通利清竅,風散熱去,肺氣宣暢,渚症自消。

2.清肺潤燥:用於肺燥咳嗽:燥邪傷肺,肺津受損,肺失清潤,燥熱灼津傷絡,症見乾咳,連聲作嗆,咽喉乾痛,l:3,唇,鼻乾燥,無痰或痰少粘連成絲,不易咳出,或見痰中帶血絲等。桑葉苦泄甘潤寒涼,輕清疏散,甘涼滋潤,既可清肺熱,又可潤肺燥,名方《桑杏湯》既為燥傷肺胃之陰所設,桑葉為方中的要葯。

3.清肝明目:肝藏血,主疏泄,喜條達,開竅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肝有病,亦多可連及目。桑葉甘寒入肝,主治肝經風熱或肝經實熱引起的目赤腫痛;肝血不足或肝腎兩虛引起的眼目昏花;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脹痛。

4.涼血止血:可用於咯血、衄血證:風熱襲肺,燥邪傷肺,均可耗傷肺陰,損傷血絡,血熱妄動,血隨氣行,上循清竅,症見:痰中帶血,咯血、衄血等,兼見肺衛表證。《濟生方·吐衄》曰:「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熱之所發,蓋血得熱則淖溢,血氣俱熱,血隨氣上,乃吐衄也。」 桑葉甘寒質潤,輕清涼散,疏散上焦風熱,滋潤肺燥血熱,涼血止血,燥熱除,肺陰存,血歸經,咯血、衄血則停。

鑒別應用:桑葉和菊花皆具輕清發散,甘寒清潤,清瀉肺肝之性,常相須為用,然桑葉清肺熱之力較強,用治燥熱傷肺,乾咳無痰證較菊花突出,而菊花平肝清肝之力較桑葉為優,且可補益肝陰,用治肝陽肝火,肝陰不足之眩暈,目赤、目翳,視物昏花之症較桑葉為勝。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4.5—9克;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素體虛寒者忌之。

配伍應用

1.配桑白皮,桑葉輕清疏散,宣肺止咳而平喘;桑白皮甘寒性降,瀉肺降氣而止咳喘。二葯合用,一宣一降,肺氣通暢,清肅有權,咳喘自去。

2.配菊花,桑葉甘寒,菊花辛、甘、苦,微寒,同入肺經,用桑葉之寒清透肺絡之熱;用菊花之平疏散上焦風熱,一清熱,一疏風,共取疏風清熱,宣通肺氣之效。併入肝經,桑葉以益肝血,清肝熱為主,菊花以散風熱,清頭目為要,共治肝經風熱或肝陽上亢之頭暈目眩等。

3.配桔梗,風熱在肺,肺氣不通,咳嗽痰多,咳吐不爽,治宜疏風瀉熱,宣肺祛痰,桑葉味甘氣寒,善祛在肺之風熱,桔梗宣通肺氣,祛痰排膿,二葯合用,疏散,宣通並行,風熱散,肺氣宣,咳止痰祛。

4.配桑枝,桑葉質輕性寒,輕清發散,長予疏表邪,散風熱,既能清泄肺衛風熱,又能清瀉肝經風熱;桑枝苦平,長子通絡道,利關節,既除風濕止諸痛,又利關節止麻木,二葯相須為用,輕清發散,通達四肢,不僅治外感風熱引起的周身疼痛,也治肝熱,肝風引起的頭痛,四肢麻木諸症。

5.配枇杷葉,肝氣主升,肺氣主降,木火刑金,咳嗽,氣道喘息,痰吐不利,嘔吐呃逆,此為肝熱隨氣升之太過,肺氣肅降無能。以甘寒之桑葉養肝血,清肝熱而平肝氣,配伍苦平之枇杷葉清肺化痰,降肺氣,肝平肺降,升降如常,咳、逆、痰、嘔自祛。

6.配竹茹,風熱在表,咳嗽,痰多,邪熱內陷入半表半裡,而見往來寒熱,嘔吐,不欲食。桑葉既祛風散熱,又可入絡搜風,通肝達肺。肝膽相連,故能疏泄少陽氣分之熱。竹茹入肺、膽、胃經,清熱化痰,和胃化濁,二葯合用,透散邪熱,清膽化痰,而祛在表、及在半表半裡之風熱。

7.配黑芝麻,桑葉甘寒,輕清發散,疏散風熱,清肝明目。黑芝麻甘平,色黑質潤,補肝益腎,滋臟腑填精髓,二葯合用,清上滋下,被散兼施。散肝風,瀉肝熱,養肝血,補肝腎,用於肝陰不足之眼目昏花,鬚髮早白甚效。《本經逢原》曰:「同黑芝麻蜜丸久服烏鬚髮不自,不老延年。」《本草撮要》補曰:「除濕祛風明目。」

8.配麥冬,肺胃陰傷,虛火內生,五心煩熱,午後潮熱,乾咳、口乾,咽燥。以滋陰清熱為要。桑葉味甘性寒,輕清疏散,清瀉虛熱。甘寒生津,故而清熱不傷陰;麥冬味甘、苦,性微寒,潤肺養陰,益胃生津,且能清心除煩。二葯合用,一清虛熱,一滋肺胃之陰,清熱滋陰並舉,陰虛勞熱自去。《本草撮要》目其「得麥冬治勞熱,得生地、阿膠治嗽血。

9.配蘇子,肺熱受風,咳逆上氣,吐痰粘稠,氣急氣喘等。以甘寒輕清之桑葉疏散風邪,清瀉肺熱;以辛甘質潤的蘇子降氣,平喘,止咳消痰,一疏一降,風邪去,熱邪瀉,逆氣降,咳喘自平。

方劑製劑

1.桑菊飲(《溫病條辨》) 桑葉,菊花、桔梗、杏仁、連翹、薄荷,蘆根、甘草。主治:風溫初起,咳嗽,身熱不甚,口微渴,舌苔薄白,脈浮數。

2.桑丹瀉白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桑葉,川貝母,粳米,桑白皮,竹茹,炙甘草,牡丹皮,地骨皮,金橘脯,蜜棗。主治:肝火爍肺,咳則肋痛,不能轉側,甚則咳血,或痰中挾有血絲血珠者。

3.清肺救燥湯(《醫門法律》) 桑葉、人蔘、石膏、甘草、麻仁、阿膠、麥冬,杏仁、枇把葉。主治:燥熱傷寒,氣促,乾咳無痰或少痰,咽喉口鼻乾燥,舌乾苔少。

4.桑麻丸(《醫級》) 桑葉,黑胡麻子。將胡麻擂碎,熬濃葉,和白蜜一斤,煉玉滴水成珠,入桑葉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空服時鹽湯,臨臥時溫酒送也。主治:肝陰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膚甲錯,麻痹不仁。

5.獨聖散(《聖濟總錄》) 晚桑葉,微焙,不計多少,搗羅為細散。每服三錢匕,冷臘茶調如膏,入麝香少許,夜臥含化咽津。隻一服止,後用補肺葯。

主治:吐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