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節氣體質丨大暑多雨,濕熱體質形成的催化劑

節氣概述

2018年7月23日 大暑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2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到達時間:每年7月22日或23日

太陽位置:太陽到達黃經120°

養生:補脾健胃

重點體質:濕熱體質

《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後十五日鬥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節氣風俗

節日民俗

大暑送「大暑船」是在浙江台州沿海有幾百年歷史的活動。「大暑船」完全按照舊時的三桅帆船縮小比例後建造,船內載各種祭品。活動開始後,多名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人群。

「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後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後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沉浮。人們以此祝福五穀豐登,生活安康。

在大暑節那天,莆田人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為互贈的禮品,叫做「過大暑」。

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五是我國台灣的「半年節」,在這一天全家要一起吃「半年圓」(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食物,大多會煮成甜食來食用),象徵團圓與甜蜜。

大暑還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有些地區有茶餘飯後鬥蟋蟀為樂的風俗。

飲食習俗

台州椒江人有在大暑節氣時吃薑汁調蛋的風俗。薑汁能祛除體內濕氣,薑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喝雞粥,謂能補陽。

莆田人家則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

山東不少地區有在大暑這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吃仙草」。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涼粉草屬,是重要的葯食兩用植物。由於有清熱、利濕、涼血之功,可用於清暑、解渴,故被譽為「仙草」。莖葉曬乾後做成燒仙草,在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大暑期間,我國台灣有吃鳳梨的習俗,因為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節氣氣候特點

節氣三候

「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一候:螢火蟲約有兩千多種,分水生、陸生,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

二候:氣象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

三候:時常有大雷雨氣象出現,大雨使暑濕減弱,氣象開始向立秋過渡。

氣候特點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氣溫達35℃以上。

我國華南以北的長江中下遊等地區,炎熱少雨。如果大暑前後出現陰雨,則預示以後雨水多。農諺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的說法。

我國的華南西部地區雖然高溫出現也最頻繁,但雨水卻最豐沛,雷暴最常見,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

大暑已至

節氣養生

養生概述

長夏季節桑拿天最明顯(長夏涵蓋了小暑、大暑、立秋、處暑這4個節氣),濕熱蒸騰是其典型特徵,尤其是我國南方,如成都、廣州等地。今年多地普降大雨,這一特徵表現得尤為明顯。長期在這種濕熱環境中生活,機體比較容易受到外來濕熱的侵襲,這是濕熱體質形成的一個催化劑。

飲食養生

我們平時在濕熱季節的時候有一個最明顯的感覺就是胃口不好了,不怎麼想吃東西。這是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胃口和脾胃的功能密切相關。

《素問?藏氣法時論》中說過「脾主長夏」,也就是說,脾容易被長夏的濕邪所困。脾的特性是喜燥惡濕,如果經常過食生冷食物或飲酒過量,影響了脾運化水濕的功能,時間久了,機體必然濕熱混雜,纏綿難解。

生活中,要學會「因體施膳」,才會吃得健康。濕熱體質是以濕熱內蘊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飲食方面應以清淡為主,盡量避免吃一些辛辣燥烈、大熱大補的食物,如辣椒、生薑、大蔥、大蒜等。牛肉、羊肉、酒等溫熱食品和飲品,火鍋以及烹炸、燒烤的辛溫助熱食物,也該少食。濕熱體質的人也不宜吃飴糖、石榴、大棗、柚子,且最忌暴飲暴食或進食速度過快,平時還需注意限制食鹽的攝入,否則會加重濕熱。

大暑時節

情志養生

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經常會莫名出現心煩意亂、無精打采、食欲不振等問題,這被稱為「情緒中暑」。「情緒中暑」對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別是對於老年體弱者,可能因為情緒障礙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甚至還會引發猝死。所以,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在大暑時節一定要避免生氣、著急等極端情緒,盡量做到「心靜自然涼」。

濕熱的體質狀態決定了這類體質人群性格外向、活潑好動,和陰虛體質的人有類似的地方。濕熱最容易鬱結在肝膽上,這個時候就會表現出性格急躁、易怒的特點,有時候甚至會出現易激惹狀,很難平和,經常心煩意亂。因此,濕熱體質者需要有意識地剋製自己過激的情緒。

體質養生

濕熱重的季節,需要關注私密處。濕性重著,容易向下走,所以應謹防陰囊潮濕。陰囊的皮膚很松、很薄,相當敏感,如果常處在高溫潮濕、密不透風的環境下,再加上走路時雙腿摩擦,很容易產生對磨性濕疹,即陰囊濕疹。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濕熱體質的人,不要穿化纖的內褲和緊身牛仔褲。

2.因濕熱引起瘙癢的,切忌搔抓皮膚,也禁止用熱水燙洗及以肥皂或刺激性藥物塗擦,並需注意個人衛生。

3.濕熱體質者應少食辛辣的食物,可以選擇季節性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不要為滿足口欲而忽視了自己的身體健康,這樣才能遠離瘙癢的折磨。

4.順應自然規律,使體能通過合理的睡眠得到補充。這有利於胃腸動力和免疫等功能的恢復,對於濕熱體質的人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

適合濕熱體質者的穴位按摩法

肺俞穴

濕熱體質偏於濕熱內蘊,表現為痤瘡、口臭者,可以選用肺俞穴。肺俞穴位於背部,取穴時一般採用正坐或俯臥姿勢,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2指寬處。這個穴位對於清肺經濕熱療效顯著。

操作時, 用食、中二指端在穴上按揉15 ~ 30次,再用兩手大拇指指腹自肺俞穴沿肩胛骨後緣向下分推30 ~ 50次。

八髎穴

此穴在骶椎上,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8個穴位,分別在第1、2、3、4 骶後孔中,合稱「八髎」。八髎穴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可每天按摩2 次,每次15分鐘,對於濕熱體質偏於濕熱下注的人比較適合。

其他穴位

中脘、足三裡可以和胃健脾,促進脾胃運化水濕。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也可以健脾除濕。這3 個穴位也比較適合濕熱體質的人進行按摩調理。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零售價:RMB12元

郵發代號:82-654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雜誌所有,轉載、摘錄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葯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桔梗

本文編輯:桔梗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