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4種常見葯堪稱軟骨散,長期吃骨頭變脆!醫生支招,遠離骨質疏鬆

年過50,很多女性會因雌激素驟然減少,而引發骨質疏鬆症。這主要與雌激素能夠維持骨密度有關。

除了這一生理過程外,不少人還會因為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導致骨質疏鬆。

臨床上稱為葯源性骨質疏鬆症。

若不加以解決,它會產生諸多可影響後續生活質量的後遺症。

下面,「問上醫」就為您盤點4種可致葯源性骨質疏鬆的常見藥物,以及解決辦法。

強效消炎的糖皮質激素

出現炎症時,身體常會有強烈的疼痛、紅腫等不適感。這與免疫系統分泌的炎性物質有關。

糖皮質激素可強效抑製免疫系統分泌炎性物質。常用於緩解自身免疫性炎症發作(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等)、緩解急性過敏反應(如哮喘)等。

但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也很多。它是導致骨質疏鬆最常見的藥物,主要是與糖皮質激素促進蛋白質分解、抑製其合成及增加鈣、磷排泄有關。

此外,糖皮質激素還可導致體重驟增、滿月臉、水牛背等副作用。

該如何應對:僅在炎症急性發作時使用,儘可能避免長期用。

抑製胃酸分泌:質子泵抑製劑

質子泵是胃壁細胞上「提煉」氫離子酸根的核心構件。

以奧美拉唑為代表的質子泵抑製劑,可極大影響質子泵發揮功效,從而減少胃酸分泌量,可緩解胃酸過多對病變胃粘膜的腐蝕作用,或者暴漏幽門螺桿菌以便後續絞殺。

但質子泵抑製劑(PPIs)有增加髖骨、腕骨及脊柱骨折的風險。

常發生在50 歲以上的患者以及 PPIs 服用劑量較高或用藥史超過 1年的患者。

這與質子泵抑製劑抑製胃酸分泌,導致腸道鈣離子吸收障礙,反饋性引起甲狀旁腺激素等分泌增加,促進溶骨,增加骨吸收等有一定關聯。

該如何應對:避免長期吃。在日常飲食中,多吃牛奶、蝦皮、汆熟的綠葉蔬菜等富含鈣的物質,也注意提升維生素D的攝入量,多曬曬太陽。

多多運動,刺激骨骼「抵禦性增強」。

預防靜脈血栓形成的:抗凝葯

血栓形成,除了血小板聚集,還需要有一系列凝血酶參與其中,引發凝血瀑布。

老百姓們熟知的阿司匹林、波立維,是預防血小板聚集的,叫做抗血小板藥物。還有一類藥物是直接抑製凝血酶的藥物,叫做抗凝葯。

抗血小板葯,主要用於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的疾病。而抗凝葯常用於靜脈血栓。

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靜脈曲張、心房顫動、心臟瓣膜疾病等。

不過某些抗凝葯會導致骨質疏鬆:

華法林可其抑製降鈣素沉積、促進骨吸收有關。常發生在橈骨遠端、脊柱和髖骨,也見於肋骨。

肝素引起的骨質疏鬆常發生在脊柱和肋骨,與其增加骨膠原溶解、使甲狀腺功能亢進而加速骨吸收、抑製骨形成等有關。

該如何應對:新型口服抗凝葯、低分子肝素和磺達肝癸鈉對骨轉換影響較小。此外,日常增加維生素D、鈣的攝入量。

胰島素增敏劑:噻唑烷二酮類葯

胰島素增敏劑,即在胰島素抵抗的情況下,讓身體各細胞更加聽從胰島素的「指揮」,將多餘的葡萄糖「吸收走」。

羅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類降糖葯為胰島素增敏劑,主要用於治療早期、胰島素抵抗階段的2型糖尿病。

但2006 年新英格蘭雜誌報導,該類藥物能增加骨丟失、降低骨密度和骨質量。由其引起的骨質疏鬆常表現為全身骨骼受累,常見於上肢,累及肱骨和手部。

應對方法:建議換成二甲雙胍類胰島素增敏劑,並加強運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