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討好別人,使我們被毀滅

在社交生活中,我們會因為各種原因去討好別人。但是過度討好別人,甚至壓抑自己這種做法就不可取了,這種性格被稱作「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是什麼?是一直升華別人需求、隱藏自己,不敢直面自我的人。

簡單來說,就是生活中的好好先生、老好人。希望別人對自己都是好的評價,因此表現出的都是別人想要看到的樣子。

大家可能都聽過父母這樣說:

「你要乖,這樣叔叔阿姨才會喜歡你。」

長大後有時也會得到這樣的安慰:

「你不要多想,大家都很喜歡你,覺得你人不錯。」

好像「得到別人的認可」就已經成為最終目標,但真的是這樣嗎?

在蔣方舟發表演說「如何戰勝討好型人格」之後,「討好型人格」就引起了全民熱議。

她說:「在我談戀愛的時候,男朋友給我打電話,通話過程中一直責罵我,我就一直道歉,道歉道了兩個小時。但對方認為很敷衍,掛了電話後就一直打一直打。我當時看著那些未接感到很恐懼,我很想告訴他別打了我會很生氣,但我不敢。」

她發現,即使在這麼親密的兩性關係中,因為怕被討厭,她都選擇不去表達真實情緒。

當一個人習慣了勉強自己來迎合別人,慢慢地就會活成別人的樣子迷失自己。

即使快崩潰了,也說不出拒絕。「即使這個人你不喜歡,你也希望他喜歡你。」

所以討好型人格的潛在觀念其實是:讓別人認可勝過表達自我。

「活著活著,就把自己活死了。」

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忽略掉一個問題——我為什麼非要讓別人喜歡?

「真正能夠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故意討好的樣子。」

討好型人格的培育其實在每個家庭中都會存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們都會跟孩子說這麼一句話,「你為什麼不能這樣做?」或者是「我希望你這麼做這件事。」

我們習慣了這樣說,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

不知不覺之間,這種慣性教育最後的結果可能就養成了孩子的「討好型人格」。以後孩子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我想怎麼做」而是「他們想讓我怎麼做」

結果是一直活在別人的眼光裡,迷失自己,過得不快樂。甚至傾向於抬高別人貶低自己,自我認同感極低。

習慣於討好別人,最終真正的自己就會被毀滅。

蔣方舟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把自己放空,待在東京,不懂日語,沒有工作。她把自己放逐到陌生的城市,不去在意別人的評價,後來就自愈了。

但我們普通人基本沒有這種時間和條件,又該怎麼做呢?

首先,給自己充沛的時間。從複雜的社交關係中抽身出來,擺脫恐懼和不安。

給自己時間,關掉手機電腦,遠離人群,看書,發獃,做點什麼都好,享受平靜。

其次,接納自己,把「討好」的對象從他人轉為自己。遇到事情不要想他人會怎麼看,想想自己想怎麼做。

所有人都會遇到被別人評價的狀況,而過度討好別人,被毀滅掉的就只有我們自己。希望我們都能變得強大,活出獨一無二的人生。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