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迷茫時刻常有,讓正念帶你回到當下……

深度的自由

@希阿榮博堪布

正念

◎我們常常迷失在念頭中,很少與自己的直接經驗聯結,很少停下來,只是單純地努力與自己當下的感受聯結,恐懼也好,焦慮也好,疲憊、失敗感、各種痛苦也好,覺知它,感受它,不急於逃避,不急於判斷,也不必為感受貼標簽說“這是恐懼”、“這是失敗”,只是停下來看看心裡正在發生什麽。這在佛法中又稱為“正念”。

◎一次次把自己帶回到當下。慢慢你會發現自己內心一直存在的開放,那種深度的自由,在最強烈的痛苦中、最窒息的壓力下,都隨時可以打開一條縫隙,讓光、溫暖、柔和、希望進來;那些看上去牢不可破的感受、情緒、念頭,不僅是暫時的、可以去除的,它們根本就隨時都在消融於內心無限的開放中。

◎正念的訓練使我們有可能就地把負面的能量或信息消解掉,而避免給自己造成無謂的消耗和損害,不僅指精神、心理上的,也包括生理上的。你有怎樣的精神狀態,便有怎樣的身體,身心密切關聯。從這個角度說,正念的練習也是對生命的滋養,它幫我們把負面信息轉化為正面、積極、有助生命成長的力量。

溫柔

◎佛教徒是決心與自己親密相處的人。親密相處有兩層含義:一是誠實地覺察自己身、語、意的所有活動,二是柔和地對待自己。

◎不論你心情好或不好,是迎接還是抗拒,基本上只要我們肯在當下的心中稍作安住,就能體會到內心本具的溫柔、開放,無所謂好壞、悲喜的溫柔與開放。這意味著我們的心隨時有自愈、寬容、友善、放下、喜悅、改變、不排斥的能力。如果我們不自己把自己限制住,那麽隨時可以憑借這種能力積累福慧資糧。

◎若是以內心的感受為禪修對象,那麽當心裡油然生起恭敬、感激、歡喜、懺悔、悲傷或者怨恨、貪執等感受,不必評判,只是去感受去觀照,像一支手電筒照著物體。當你發現自己又隨著念頭跑開了,溫柔地把注意力帶回來。自始至終,接納發生的一切。

片面

◎你認為好的,也許我覺得不好;現在覺得好的,也許以後覺得不好。而且,無論好與不好,都只是我們對事物的標示,卻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說,在我們對事物做出好壞、利弊的判斷時,不僅是片面、僵化的,而且直接偏離了事物。

◎我們的想法和判斷往往局限於自己的感受、立場、知識中,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我們過於沉浸在自己的恐懼、封閉、冷漠和猶豫中,以至於不相信情緒是暫時的,感受會改變,事情有轉機。

◎實際上,我們認為會帶來快樂的事情本身並不具有樂的自性,否則,我們一直做這些事,會一直快樂並且越來越快樂。像財、色、名、食、睡,大家都認為的樂事,錢越多就越快樂嗎?名氣越大就越快樂?不盡然。

執著

◎吉祥如意是靠我們的善念善行感召來的。想要有福德,就要身心端正,積德行善。這不僅是自己最好的護身符,也能給身邊的人帶來惠益庇護。所以我們新年祝福自他,不是單純的表達美好願望,或乞求有人給我們平安快樂,而是決心要在新的一年善護自己的身語意,遠離惡業,常作善行。這樣才真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福氣 。

◎持戒為的是除煩惱習氣,煩惱習氣即是生死、輪回,除了習氣便了生死、出輪回。不持戒,這滿身的習氣如何除?“萬法皆空”不假,但這個空是無而顯、顯而空,是緣起性空,不是不存在。

◎沒有什麽可以一直保有下去,這應該是人生最大的無奈吧。即使我們擁有了可貴的暇滿人身,懂得對它善加利用,依然不能期待它會延長停留以回報我們對它的珍惜。修學佛法不會讓我們的生活比別人更多一分恆常堅固, 相反,佛法教我們放下對恆常的執著,學習對無常保持敏感,看到生活中的一切,無論好壞,都是無常的

◎痛苦由執著而來,所以我們實際要遠離的是執著。

慈悲心

◎上供下施是迅速積累資糧的方便法門。溫和、開放的心才更善於發現、欣賞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好,珍惜幾乎在每一個平常日子裡都會有的讓我們快樂、感動、鼓舞的時刻,把它們作為禮物供養給諸佛菩薩,並努力將內心的喜悅、感動、溫暖傳遞給其他眾生。這便是我們隨時隨地可以行持的上供下施。

◎慈悲心並不是居高臨下地施捨和救濟。慈悲心首先是認識到自他間的相連相通,看到自己面臨的也正是對方面臨的,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以己病而憫彼病,以己苦而憫彼苦。從這個角度說,你想有人和你一起面對生活的種種問題,這種渴望在根源上是在努力喚醒內心慈悲的力量。

◎肯去感受痛苦不是因為嗜苦成癖,而是痛苦讓我們放下驕傲,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並透過它,體念到其他人的恐懼、傷痛和煩憂。

好奇心

◎與散亂相對的另一種障礙是內收,六根過度收攝,強迫自己不聽不看、不聞不問,時時處於緊張對抗中,像個執法的管家一樣嚴肅地看著自己,沒有幽默感。人在緊張時視界會變狹小,只能看見眼前小範圍內的事物。同樣,聞法時過於內收,便見木不見林,隻抓住個別詞義,不知前後呼應、融會貫通。

◎疲厭也是障礙大家修行的一種常見情況。沒有恆心耐心,做什麽都是三分鐘熱度,新鮮勁兒一過去馬上就厭煩了,學佛也是這樣。此外,平時作息沒有規律,生活無節製,四大不調,氣脈不通,坐下來聽法修法不到片刻便腰酸腿疼,根本坐不下去,勉強為之,則煩惱叢生。所以,要解決疲厭的問題,一方面是生理和心理的調節,另一方面是不斷鞏固對佛法的希求之心和堅持學習的恆心。

◎學佛是探知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旅程,一個修行者除了要有清淨的發心外,他必定是一個懷有強烈好奇心的人,總想知道“然後是什麽”。這種好奇心給修行帶來了一股活潑輕快的氣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