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確診為癌症,只能赴死?不!你還可以這樣絕處逢生!

上帝給我們安排的每一次掙扎都是有目的,連跟死神親密接觸的機會都沒有過,那才叫白活了。

許多時候,腫瘤患者並非死於疾病本身,而是死於對疾病的恐懼。

近年來,「癌症等同於絕症」、「確診癌症等於宣判死刑」的觀點總是不絕於耳;「癌症已經成為人類致死原因第一位的疾病」、「癌症已成為慢性病」的報導更是屢見報端。

著名節目主持人李詠、評書大師單田芳、話劇表演藝術家朱旭、搖滾音樂人臧天朔、相聲表演藝術家師勝傑……諸多知名人士在經歷癌症折磨後相繼離世,這些鮮活的事例一遍又一遍地提醒活著的每個人,癌症正離我們越來越近。

而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確呈現上升趨勢,據國家癌症中心2018年2月發布的最新一期中國癌症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全國惡性腫瘤估計新發病例數380.4萬例,其中男性211.4萬例,女性169.0萬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每分鐘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症。

男女腫瘤發病排名。|圖:國家癌症中心《2018年全國最新癌症報告》

冰冷的數據使得「癌症」已經成為公眾心目中揮之不去的陰霾。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已經患癌的人群,都對此報以悲觀、恐懼的姿態。而在生與死面前,無數癌症患者及其家庭都不得不面臨作出抉擇的時刻。

死神來了

有人說,癌症患者中有1/3是被嚇死的。雖然這個比例值得商榷,但聽到「癌症」這兩個字,認為必死無疑的人,不在少數。

來自江蘇南通的劉田今年45歲,在5月份的時候被確診為結直腸癌。醫生告訴他,這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全世界每年約有超過60.8萬人死於這一癌症,儘管各種新治療手段不斷被應用於臨床,但即使在美國,其5年生存率也僅在60%左右,並且治療費用極高。

國內外針對結直腸癌篩查技術主要分為三類:糞便隱血、糞便隱血免疫化學檢測-DNA檢測(FIT-DNA)、腸鏡。

在確診的那一瞬間,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劉田懵了。有生以來第一次與死亡如此接近,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所謂的恐懼及絕望。

「當時我覺得整個天都塌了,雖然,經常會聽到不少人抗癌成功的案例,但當這個情況真正降臨到我頭上時,我還是無法接受。」 劉田心裡明白,現實生活中一定不乏那些勇敢從容地走向死亡的癌症患者,不乏那些通過健康養生延長生存期的戰士,這些案例也曾深深打動過他。在得知自己患癌後的一段時間裡,他也嘗試過,並不止一次地努力說服自己,像他們那樣平靜地迎接死神的降臨。

「可是,我就是做不到波瀾不驚,我當時想得最多的不是如何更好地去生,相反,是如何沒有痛苦地去死,如何免受諸多折磨、完整無缺地去死。」在得知自己患癌後的每一天,劉田都會不斷地質問自己:不死而生的存在有何價值,不死而生的存在會給周邊的人帶來多少痛苦。

慢慢地,劉田陷入給自身制定的枷鎖中無法自拔,辭退了工作,拒絕了與外在的一切聯繫,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孤僻,不吃不喝,無法入睡,以至於走向憂鬱。也因為不接受治療的緣故,劉田的身體素質變得越來越差。

「如果不是他們(家人)時刻盯著我,我真想結束這痛苦的一切。」在家人面前,劉田已經不想偽裝自己,時不時地會說出想要赴死的話,在他眼中,一切已經毫無意義,空留軀體也是徒勞。

陷入自我否定的枷鎖中的患者並非劉田一人。國內有研究表明,大約有20%~40%的癌症患者有過自殺念頭。

此前也有台媒報導,癌症已連續32年蟬聯台灣民眾十大死因榜首,一年約新增8至9萬人罹癌,統計發現,癌症患者的自殺死亡率是一般人的7倍以上,不但超過鄰近韓國的3倍,也比一般國家和地區約2倍的自殺死亡率高出許多。

癌症的高發已然到了談癌色變的程度,在癌症這件事上,不少人最終還是投降了。

無奈的掙扎

「癌症」這兩個字就像是一條毒蛇,而對癌症的「恐懼」就好比毒汁,患者在不幸遭受毒蛇之口後,毒汁就會慢慢侵蝕全身。在此過程中,有人會拚命掙扎、求生,尋找解藥。也有人會因為承受不了痛苦,最終選擇自暴自棄,了卻殘生。

那麼,哪些人最容易自暴自棄?

在王麗雅看來,最容易自暴自棄、了卻殘生的一類人往往是自認為對癌症了解最為透徹的一類人,而她的朋友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6月,王麗雅的朋友張力不幸離開人世,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王麗很是感慨。「他生前是國內最為有名的律師之一,38歲的他有著令不少人羨慕的海外留學經驗及學位,所以,沒有人會想到,一個如此優秀的人最終會走上絕路。但也有可能正是因為優秀,所以才更會把自己逼進死角吧。」王麗雅說,張力在3月份被診斷出患有肺癌,這是國內最為常見的癌症之一。

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18年全國癌症最新報告》顯示,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第一位為肺癌,每年新發病例約78.1萬,每年有超過170萬人因肺癌死亡。

地區腫瘤發病排名。|圖:國家癌症中心《2018年全國癌症最新報告》

在得知自己患有肺癌後,張力在網上查詢了所有關於肺癌的治療方式及生存率。「我記得,張力有個很大的公文袋,裡面一張張的A4紙寫滿了自己在網上查詢到的肺癌治療資料。並且每次去完醫院,張力就會將檢查結果寫在這些紙上,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王麗雅一直覺得,張力是個最嚴謹、最理性的患者,但恰恰也是所謂的嚴謹、理性將張力逼上了絕路。王麗雅也不僅一次想過,如果張力受教育程度沒有那麼高,人「傻」一些,是否能活得更久。

「他不止一次告訴我們,每次看到檢查報告上有數據上下浮動時,他就會陷入戰慄突擊中。但我們也無能為力,我們嘗試過寬慰他,但是誰說都是白搭,好像任何人都沒辦法解開他心頭的疙瘩。」

同樣作為癌症患者,在張力糾結於指數的上升時,逼得宋鑫走上自殺之路的則是「天價」的治療費用。

來自重慶的宋鑫2017年被查出患有肺癌,經過長達一年的治療後,宋鑫給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蒙上了深深的陰霾,從不向外借錢的家庭已經背負了3萬元的債款。這對宋鑫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為此,他決定不再接受任何治療。

事實上,「天價」治療費用一直是老生常談的話題,近幾年,對這一現象的描述也是不斷。正如電影《我不是葯神》中所描述,為了看病,千萬個家庭變得一貧如洗,無數患者因貧買不起葯,只能睜著空洞的眼睛等死。

大家可以給家人加入康愛公社,患病時,可以獲得全國各地社員的資助,最多可獲得30萬大病互助金,全國社員一起幫大家渡過難關。

VX搜索:康愛公社公眾號,(ID:SheYouJia)免費加入,大病時最多可獲得來自全國各地社員30萬互助金。

前十抗癌新葯的定價。|圖:菠蘿因子

「高額治療費用,讓我們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走向山窮水盡。我們儘力了,畢竟活著的人終究是要繼續活下去的。」妻子王瓊多少有些無奈,生還是死,她知道,這一定是丈夫這輩子做過的最難的選擇題。

亟需前置的心理治療

你能保證一輩子都不生病麽?如何不幸患癌究竟該如何是好?

中國癌症基金會理事長趙平告訴康愛公社(ID:SheYouJia),因為心理負擔而走進絕路的患者人群越來越多,人類對癌症的恐懼已經成為全球不得不共同面對的公眾衛生難題。

「在得知自己患癌後,基本上所有人的第一感觸就是晴天霹靂,而癌症的死亡率也確實與心理撞擊密不可分。」趙平理事長介紹,一般情況下,假如是接受手術,即使具有一定疼痛度,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7天,但如果一個患者長時間地受到心理摧殘,這樣的「疼痛感」就會超過身體本身所帶來的創傷,時刻感覺自己是一個將死之人。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患者的生命將不會長久,甚至會更容易採用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人生。

《廣州日報》曾報導一醫院5年內有近20位癌症患者自殺。|新聞截圖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乳腺外科副主任朱麗教授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她指出,對於癌症患者而言,除了關注生理疾病,心理疾病也不容忽視。

「從心理問題的發生到心理障礙的形成有一個過程,給予患者更多人性化關懷,應從疾病的治療早期就對患者由心理變化引發的心理或精神問題進行針對性的乾預,並結合健康教育、認知治療、心理支持治療、心理藥物治療等手段,從腫瘤心理學角度進行全方位管理,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朱麗教授說。

如何實現全方位的管理,一直以來都是業內研究的重要課題,而多學科綜合診療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以下簡稱「MDT」)則被業界認為是較好的方向之一。

MDT概念於上世紀90年代由美國率先提出,即由來自普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放射科、病理科、內鏡中心等科室專家組成工作組,針對某一疾病,通過定期會議形式,提出適合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繼而由相關學科單獨或多學科聯合執行該治療方案。

「這不僅能整合醫療資源,為患者提供最佳的個體化診療,還可以促進醫院相關專業的協同發展。」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蔡三軍教授告訴康愛公社(ID:SheYouJia),目前,MDT是腫瘤治療最有效的醫療路徑。

因為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尤其是發展到中晚期會影響多個器官的功能和狀態,因此治療更需要多學科醫生的參與,通過規範化基礎上的個體化MDT診療,促進了各科室之間的協作聯合,保證每位腫瘤患者均按照統一診治規範流程進行治療,避免患者反覆就診及延誤治療,並且有效減少患者的複發,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傳統診治模式VS現代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網路圖片

然而,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國內主流的MDT中,很多患者和醫院的理解主要還是停留在生理疾病,對於心理方面的涉獵相對較少、較晚。

以乳腺癌為例,在MDT的方案設定上,不少醫院都會關注治療過程,對於患者由於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乳房缺失、脫髮等關注甚少,導致很多患者存在心理問題。國際研究數據表明,乳腺癌患者在接受治療兩年後,有55%的患者有焦慮情緒,45%有抑鬱情緒。

不僅是乳腺癌患者,幾乎所有癌症患者在聽到確診消息後大部分都會有否認、痛苦、壓抑、焦慮甚至憤怒的情緒。北京天壇醫院乳腺科主任王丕琳教授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長期以來,腫瘤治療的關注點更多集中在手術、放化療,容易忽視對患者情緒的關注,也缺乏更好的辦法。

很多研究和臨床實際也表明,患者精神、情緒狀態,也會影響到治療效果和生存品質、生存期。因而,在對癌症患者進行治療之前,應該先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

最該正視的人文關懷

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就開始興起心理社會腫瘤學。這一學科告訴人們要關注癌症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和社會困境,提倡「全人照顧」,除了技術上的治療外,也要給予精神和社會關係等方面的幫助。通常情況下,心理社會腫瘤學的團隊中,往往會由腫瘤科醫生、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生、護士和社工組成。

加拿大多倫多聖邁克爾醫院癌症服務規劃科主任Susan Blacker教授也曾對媒體表示,癌症患者的心理社會需求有六個維度:理解疾病及相關的治療和服務、應對圍繞疾病和治療而產生的情緒、管理好疾病和健康,改變行為使疾病的影響小化、處理被疾病擾亂的工作、學業和家庭生活,經濟援助。

2018年第20屆心理社會腫瘤學世界大會(IPOS)上周在香港舉行。|圖:國際心理社會腫瘤學會

在中國,趙平理事長介紹,目前已經設有腫瘤心理委員會,在北京腫瘤醫院、湖南腫瘤醫院等腫瘤醫院都會給患者做一系列的心理治療。「心理治療不僅僅是語言,還需要配備藥物以及設備,我們必須給患者專業的心理治療,這樣才能幫助他們度過心理的衝擊期,挽救更多不必要喪失的生命。」

但可惜的是,目前國內接受這一專業心理治療的患者佔比絕不超過1%,甚至低於0.1%。實際上,不僅醫院及社會,一直以來,家屬也會在其中做許多工作,但這些工作在患者眼中總被認為是一種安慰。相反,他們更多地選擇相信與他們同病相憐的患者。

「如果一個已經患有10年肺癌的人,對一個剛剛患癌的人說,我以前比你更嚴重,那麼,他們會對抗癌這件事更有信心。而這也是我們將來會做的一個方向。」趙平理事長坦言。

願所有人,無論醫生、家屬還是社會,都能夠給予癌症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願所有人,在不幸來臨後,都能坦然面對。

文章來源:39健康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