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傳說中的麻沸散到底是什麼葯?

本文為《杏林趣事》專欄第56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最早的麻醉藥——麻沸散,它是由我國著名醫學家華佗發明的。華佗是怎樣發明的麻沸散?它的處方又是怎樣組成的?

麻沸散傳說是華佗創製的用於外科手術的麻醉藥。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你爭我奪,戰爭連續不斷,經常打仗;再加天災人禍,軍隊和老百姓受傷得病的很多。華佗是惜貧憐苦、有求必應的人,不管是兵是民,只要找到他,他都給醫治。經他治好的病傷員,有鋸腿的、有截手的、有剖腹的、有縫補的,什麼樣的傷病都有。可是那時沒有麻醉藥,每當進行剖腹、截肢等大的手術時,病傷員忍受不了手術的痛苦,有的暈厥了,有的痙攣了,慘狀使人目不忍睹!

為了減輕傷病員的痛苦,華佗想了許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走訪了許多醫生,收集有麻醉作用的藥物,經過多次不同配方的炮製,最終試製成功的用於外科手術的麻醉藥。

華佗

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遊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在內、外、婦、兒各科的臨證診治中,曾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蹟,尤其以創麻沸散、行剖腹術聞名於世,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

關於麻沸散《後漢書·華佗傳》和《三國志》都有記載:

「若疾髮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kū,剖開)破腹背,抽割積聚(腫塊)。」「若病結積在內,針葯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

這麼神奇的麻沸散,它的處方是怎樣組成的?可惜的是華佗所創麻沸散的處方早已失傳,現在有跡可循的說法有兩種:一是宋時有人認為麻沸散可能由曼陀羅等組成。李攸《宋朝史實》載:「置曼陀羅花酒中,既昏醉……,盡擒殺之。」二是據近人著作《後漢書華佗傳補註》記載:「麻沸散方:羊躑躅,當歸,茉莉花根,石菖蒲。」書中未指明此方的出處。但一般認為此方來自清代趙學敏的《串雅內編》中間的「換皮麻藥」。至於此方究竟是否符合麻沸散原方,就不得而知了。

(圖片來源於:杏林大觀園)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動亂割據的狀態,醫藥學在脈學、針灸學、藥物方劑、傷科、養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績,為醫學的全面發展積累了經驗。此時麻沸散的出現,使中醫外科手術得到了更深一層次的進步。

(圖片來源於:杏林大觀園)

有沒有被以上中醫故事吸引到?小編告訴你,想了解更多中醫藥傳統文化,可以到杏林大觀園「國葯博覽園」進行參觀了解!

杏林大觀園在園區中心部位建造一座佔地180畝的「國葯博覽園」,其中中醫文化展覽館佔地12畝,建築面積3,600㎡。包括「歧黃之術館」、「滇南本草館」、「中華醫史館」、「中華葯史館」「少數民族醫藥館」五個展館和一條60平米的「歷代中藥經典處方長廊」。以繪畫、雕塑、文物等多種模擬手法,由淺入深、有血有肉,系統重現了五千年中醫理論、中醫診療方法及中藥加工業的發展。

(圖片來源於:杏林大觀園)

參觀地址:石林縣台灣農民創業園黑龍潭路一號杏林大觀園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