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籍當中記載的“蒙汗藥”和“麻沸散”,真的存在嗎?

問:想問一下編輯,華佗的“麻沸散”真的那麽神奇嗎?古代是否真有“蒙汗藥”這種東西?

文 | 楊津濤

“麻沸散”和“蒙汗藥”,按照古籍當中的記載,實際上是一種令人喪失意識的麻醉藥物。上世紀70年代,中國醫學界搜集相關資料,曾致力於研製“中藥麻醉劑”,可以視為“複原麻沸散/蒙汗藥”的一種嘗試。

這段往事,有助於我們判斷“麻沸散”和“蒙汗藥”的有無和效果。

古代史料中的記載

麻沸散的記載,主要見於《三國志》;蒙汗藥一詞,則多次出現在《水滸傳》中。

今人一般認為,它們的主要成分都是“洋金花”(又稱“曼陀羅花”、“押不蘆草”),依據是古代史料筆記中的種種記載。

比如,北宋司馬光的《涑水紀聞》中說:

“五溪蠻反,杜杞誘出之,飲以曼陀羅酒,昏醉,盡殺之。”

此事也見於《宋史.杜杞傳》,說是杜杞平定廣西環州蠻人叛亂後,用曼陀羅花泡製的藥酒招待投降的蠻人,趁他們昏倒時,全部殺死。

南宋周去非所著《嶺外代答》中也說:

“廣西曼陀羅花,遍生原野……盜賊采,乾而末之,以置人飲食,使之醉悶……”①

周去非曾在廣西為官,他聽說,強盜會把曼陀羅花磨成粉末,摻雜在飲料、食品中,讓吃過的人昏倒。

圖:曼陀羅花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列有曼陀羅花的入藥方法:

“八月采花,陰乾,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如醉,割瘡炙火,而不覺苦也。”

就上述記載來看,這種“麻醉劑”的製作,可謂相當簡單。只要先把曼陀羅花曬乾,再用熱酒服用,就能讓人完全陷入麻醉,即使刀割、火燒,也不覺得疼了。

明代《新鍥藥性會元》《資蒙醫徑》、元代《世醫得效方》等醫書中,也都載有含曼陀羅花的麻醉藥的配方,內容與《本草綱目》大體相同。

清代醫書《石室秘籙》中,還記有一種不含曼陀羅花的“忘形酒”:

“羊踟躕三錢、茉莉花根一錢、當歸一兩、菖蒲三分。水煎服一晚。人即如睡寢,任人刀割不痛不癢。”②

如果真如書中所言,能讓人感覺不到痛癢,那這種“忘形酒”,無疑乃是一種特效麻醉藥。

還有一些現代學者認為,“曼陀羅花”在梵語中是mandara-puspa,“麻沸”兩個字分別對應了mandara(曼陀羅)和puspa(花)的首音節ma-、pu-,據此推測,“麻沸散”的配方,很可能來自印度。③

圖:《三國志》記載了關羽治療箭傷之事,但未提及任何麻醉藥物

“中藥麻醉劑”往事

上世紀60年代,國內麻醉劑短缺,中國醫學界曾試圖用“針灸麻醉”作為代替品;70年代,又開始致力於“使埋沒了一千七百多年的中藥麻醉重放異彩”;及至80年代,還曾出現過“氣功麻醉”。

這場“中藥麻醉熱”的結局,有助於我們判斷“麻沸散”和“蒙汗藥”究竟存不存在、效果幾何。

“中藥麻醉”的研究者王延濤等,曾四處拜訪老中醫、老藥工,請教相關問題,得到的答覆是:

“這些藥許多都是劇毒藥,而且很長時間都沒有當作麻醉藥應用於臨床,內服有危險。”

據說,研究者聽了之後,本著“寧願自己試服千付藥,也決不讓階級兄弟錯服一口”的精神,通過“服下一碗碗紅橙橙的藥湯,篩選出了有麻醉效果的藥物。”

圖: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麻醉學專業委員會授予王延濤“特殊貢獻獎”

這些被篩選出的藥物,以曼陀羅花為主,另包括草烏、漢防己、當歸、川芎等。用它們製作的“中藥麻醉劑”,包括複方洋金花煎劑、洋金花流浸膏、複方洋金花衝勁、洋金花肌肉注射液、複方洋金花總生物鹼注射液等。④

牽頭研究的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聲稱:截至1971年,他們應用“中藥麻醉”,成功進行手術425人次,其中包括91歲高齡的老人和50多天的嬰兒。這些研究者認為,“中藥麻醉”不僅較為安全,還有一些西藥麻醉不具備的特點:

1、有利於戰備;

2、適合於農村;

3、劑型多樣,給藥途徑多;

4、病員樂於接受。

但是,這些研究者卻也不得不承認,他們所研究出來的“中藥麻醉”,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麻醉深度不夠”;而且,如果加大使用劑量,不但不能增加麻醉深度,反而可能帶來躁動、驚厥等副作用。

無奈之下,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所編《中藥麻醉》一書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

“應用中藥麻醉劑時,均輔以氯丙嗪及杜冷丁等藥物,以加深中樞抑製及鎮痛效果,使手術能更平穩地進行。”

圖: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編《中藥麻醉》

該書對氯丙嗪、乙酰馬嗪、異丙嗪、度冷丁、海得琴等“輔助藥物”(又被稱為“冬眠藥物”)的藥理及使用方法做了詳細說明。書中建議:

“在麻醉誘導時,若感麻醉不深,可在短時間內同時追加小量冬眠合劑(或冬眠合劑中的某一種藥物)及少量中麻藥物……腹部手術時,若需要一時的麻醉加深,可在手術某一步驟操作前給予一定量的度冷丁。如脾切除手術,在探查和搬脾前,由靜脈注入度冷丁25~50毫克,以加深麻醉。”

如此,當不難理解當年所謂的“中藥麻醉”的實質。

此外,“中藥麻醉”還存在“可控性較差”(無法控制患者甦醒時間)等問題,以及“術中竇性心動過速,術後短時視物模糊,少數病人有尿瀦留,體溫增高,體表包塊,末梢神經炎”等併發症。⑤

以曼陀羅花為主藥的“中藥麻醉”,之所以藥效不佳,是因為:其主要成分東莨菪鹼,只是一種“M膽鹼受體阻斷藥”,可以對大腦皮層和皮層下某些部位產生抑製作用,使人暫時喪失意識,但不足以發揮真正的麻醉作用。

進入80年代,中國對外開放,氟烷、普魯卡因靜脈複合麻醉、丙泊酚等優質麻醉藥逐漸普及,“中藥麻醉”幾乎完全停用。徐州醫學院創辦的《中麻通訊》(1974年),也先後更名為《麻醉學通訊》(1979年)、《國外醫學資料》(1980年)、《國外醫學.麻醉與醫學分冊》(1984年)和《國際麻醉與復甦雜誌》(2006年)。⑥

部分研究者,則開始嘗試在“中藥麻醉”中加入鎮痛作用更顯著的芬太尼類、肌松藥、鎮靜催眠藥、催醒藥等,以“優化藥效”。⑦

2017年出版的《製藥工程專業實驗》(列為“大專院校應用型化工人才培養系列叢書”之一)中,對“中藥麻醉劑”有如下描述:

“動物實驗時有時也用到像洋金花和氫溴酸冬莨菪鹼等中藥麻醉劑,但由於其作用不夠穩定,而且常需加佐劑麻醉效果才能理想,故使用過程中不能得到普及,因而,多數實驗室不選用這類麻醉劑進行麻醉。”⑧

2017年出版的食品類專業教材《食品毒理學》中,在“實驗動物的麻醉方法”部分,對“中藥麻醉劑”的介紹是:

“如曼陀羅等,但其作用不夠穩定,常需加佐劑後麻醉效果才好。”⑨

也就是說,應用現代製藥技術生產出來的“中藥麻醉劑”,尚且不能達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古人以曼陀羅花為主藥,或能借著酒力,讓人一時陷入昏迷,亦即產生“蒙汗藥”的效果(並不是那種用手帕捂鼻子就立刻讓人昏迷的“當代都市傳奇”式的蒙汗藥),但要達到《三國志》中所載的“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的“麻沸散”的效果,顯然是不可能的,這類記載,當視為一種不嚴謹的誇張。

圖:80年代還有人用“蒙汗藥”作案(見於《刑事技術》1988年第4期)

注釋

①王春瑜:《明朝酒文化》,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23—127頁。

②劉祖貽、孫光榮:《中國歷代名醫名術》,中醫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49頁。

③林梅村:《麻沸散與漢代方術之外來因素》,《學術集林 卷10》,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第233—237頁。

④⑤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中藥麻醉》,人民衛生出版社1971年。

⑥張立生:《已停刊的中國麻醉學雜誌歷史》,《實用疼痛學雜誌》2017年第4期。

⑦戴體俊:《“中藥麻醉”的回顧與思考》,見於《2017年麻醉藥理學進展》,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年。

⑧蔡照勝、劉紅霞、吳靜編著:《藥工程專業實驗》,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23頁。

⑨孫素群:《食品毒理學》,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26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