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青蒿素與《肘備份急方》的故事

本文為《杏林趣事》專欄第38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

2015年10月5日,備受世界矚目的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結果出爐,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與另外兩名外國科學家共同得獎,這是中國人首次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靈感來自葛洪的《肘備份急方》。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從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備份急方》一書中受到了啟發。書中記載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內容,屠呦呦由此認為高溫有可能對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壞,從而影響療效。於是,她降低了提取溫度,由乙醇提取改為用沸點更低的乙醚提取,結果發現,乙醚提取法的提取物對於鼠瘧和猴瘧的抑製率均達到100%!1972年,該成果得到重視,研究人員從這一提取物中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

東晉的道教學者葛洪在歷史上最知名的身份是煉丹家,但他的貢獻絕不止於此。《晉書·葛洪傳》中稱其「博聞深洽,江左絕倫,著述篇章,富於班馬」,其學識之廣與著述之豐由此可見一斑。拋開其他領域不談,即便是單以醫藥領域的貢獻而言,葛洪也已經是當時最著名的醫藥學家之一。

杏林大觀園國葯博覽園「肘後方與青蒿素」字畫

真正奠定葛洪醫藥學家地位的,則是他所撰寫的《肘備份急方》(又稱《肘後救卒方》、《肘後方》)3卷。所謂「肘後」,是指可以掛於臂肘,以比喻其攜帶方便,「救卒」二字,則指救治突然發生的疾病。因為是救急使用,因此該書主要記載一些常見病症的簡便療法和急救療法,也由此被稱為中國醫學史上第一本「臨床實用手冊」,就性質而言,頗有些類似現在所說的「急救手冊」之類。

雖然只是手冊性質的著作,但是《肘備份急方》中收錄了大量珍貴的醫藥文獻,不少都是首次記錄,對於今天了解魏晉時期的醫藥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尤其以對急性傳染病的記述最為後世所重視。

《肘後方》中首次詳細描述了在古代肆虐一時的「天花」的癥狀、傳入中國的途徑以及流行情況。當然,《肘後方》中並無「天花」一詞,而是名其為「虜瘡」,之所以叫「虜瘡」,是因為這種病最早在作戰被俘獲的俘虜中發現。據《肘後方》所述:這種疾病從西方向東方流傳過來,很快傳遍了全國,該病發作時,自頭面開始,全身皆長瘡,形狀像火瘡,瘡頭上有白漿,流出後很快又產生,如果不及時治療,重症者多死,即便是治療好以後,留下的紫黑色的瘢痕,要一年之後才會慢慢消退。對於這種外來疾病,此前的醫學典籍尚未記載,《肘後方》的描述,對於認識這種疾病的由來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後世醫家在診斷和治療方面不斷積累經驗奠定了基礎。

《肘後方》中還首次詳細記錄了一種「沙虱病」(恙蟲病)。據葛洪描述:嶺南地區的山水間多有沙虱,人在洗浴之時,或者陰天下雨時在草中行走,都會沾上此蟲,這種蟲子會鑽入人的皮膚之中。開始時,皮膚上會有小紅點,以手碰觸,會有刺痛感。其後越來越嚴重,逐漸發瘡,漸入至骨,甚至能夠致人死亡。治療的時候要用針挑出蟲子,用灸療法灸三四壯,則蟲死病除。

這種病是由恙蟲的幼蟲作為媒介散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流行,沙虱極為幼小,用葛洪的話來說,「其細略不可見」,幾乎肉眼看不到。直到20世紀上半葉,國外學者才發現了恙蟲病的病原。而葛洪在沒有任何放大設備的情況下,卻能夠將這種病的病原、癥狀、發病地點、感染途徑、治療方法等描述得清清楚楚,這種細緻的觀察與嚴謹的醫學態度,不能不令人讚歎。

對於給人類帶來莫大痛苦的瘧疾,《肘後方》的相關記載也很詳細,不但有明確的分類,而且收錄了方劑30餘首,其中14個方子中都用到了一味藥物——常山,現代研究也證明常山的確是抗瘧的特效藥。

其實,《肘後方》並非葛洪唯一的醫藥著作,據記載,他曾編著有《金匱藥方》100卷,《肘後方》隻不過是葛洪考慮到原著卷帙浩繁,摘錄其中可供急救醫療、實用有效的部分驗方及簡要治療法彙編而成。可惜的是,《肘後方》雖然最終得以保留,而《金匱藥方》則已散佚,否則,單以如此巨集大的篇幅,不難想像其中必定會有更多珍貴的醫藥寶藏。

(圖片來源於:杏林大觀園)

有沒有被以上中醫故事吸引到?小編告訴你,想了解更多中醫藥傳統文化,可以到杏林大觀園「國葯博覽園」進行參觀了解!

杏林大觀園在園區中心部位建造一座佔地180畝的「國葯博覽園」,其中中醫文化展覽館佔地12畝,建築面積3,600㎡。包括「歧黃之術館」、「滇南本草館」、「中華醫史館」、「中華葯史館」「少數民族醫藥館」五個展館和一條60平米的「歷代中藥經典處方長廊」。以繪畫、雕塑、文物等多種模擬手法,由淺入深、有血有肉,系統重現了五千年中醫理論、中醫診療方法及中藥加工業的發展。

(圖片來源於:杏林大觀園)

參觀地址:石林縣台灣農民創業園黑龍潭路一號杏林大觀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