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放錯地方的食物,請到我胃裡來!| 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最近,不少打折出售臨期進口食品的商店生意火爆。平時不忍“剁手”的進口食品,因為快到保存期限竟賣出了“白菜價”。不少吃貨朋友在垂涎的同時,也對這些食品的安全性心存疑慮。受黨報評論君之邀,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標價90元的三片裝法國進口黑巧克力實售39.9元,澳洲進口奶酪薯片買一發三,泰國進口椰汁飲料半價促銷……無論線上線下,進口食品折扣店之所以成交不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精美食品有一個共同的標簽——“臨期”。臨期不同於過期,實際上是即將到達保存期限之前的臨界期,臨期食品屬於安全食品範疇。剩餘食用期短則幾天,長達數月,為購買者留出了足夠的時間來享用,加上價格一般僅為原價的二到五折,這些臨期進口食品受到了大爺大媽、90後、00後等各年齡群體的青睞。

處理臨期食品,一直是令企業頭痛的難題。作為商業上的一個消極概念,臨期往往與庫存、損耗聯繫在一起。從生鮮超市統一銷毀“隔夜肉”,到甜品店在打烊後丟棄當日剩餘的糕點,其中不乏品質尚好的臨期食品。丟棄與銷毀既是對商品質量、新鮮口感的嚴格把控,也是與消費者建立信任的重要舉措,但不得不說,生產出來卻賣不出去,無疑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浪費。從企業的角度看,因滯銷、銷毀而產生的開支是企業成本的一部分。無論是為解決信任不對稱、維護品牌信譽的付出,還是因為供需信息不對稱、商品無法賣出而承擔的沉沒成本,如何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成為企業關注的焦點。

在這個意義上,臨期打折食品能成為一門另類的火爆生意就不難理解了。從吃遍大江南北到“海淘”世界、吃遍全球,食客們個性化、時尚化、品質化的消費傾向創造出可觀的細分市場。我國進口食品總額連續多年保持年均兩位數以上增長,2018年首次超過700億美元,這本身就說明了“嘗鮮經濟”的巨大魔力。而臨期食品市場活躍,不但盤活了企業庫存,還以較低價格讓更多消費者享受到嶄新的味覺體驗。其本質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通過便利的零售網絡發揮作用,降低了信息、信任不對稱帶來的市場顆粒度,鏈接起長尾市場上的供需兩端,將銷售臨界期轉化為消費窗口期,從而激發出新的商業機遇。

臨期食品利用是一個世界性問題。畢竟,在食物管理方面,僅僅依靠市場自發調節,往往出現低效、甚至失靈的情況。據統計,全球生產的食物中,多達1/3到1/2沒被吃掉,每年浪費的食物價值達數兆美元,重量超過13億噸。但另一方面,即使像倫敦、紐約等現代化大都市,許多貧困人口仍然面臨著食物短缺的問題。如何緩解這對矛盾?應對之策各有不同。法國政府曾頒布法令,將臨期食品捐贈給慈善團體;日本知名便利店品牌對消費者購買臨期食品的行為予以獎勵。從數量龐大的臨期食品中挖掘潛力,為社會管理者減少資源浪費、促進社會公平提供了發揮空間。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是監管者和企業應當共同守護的底線。就臨期食品而言,保證質量才能讓人們買得安心、吃得安心。我國工商管理部門曾明確,臨期食品在售賣前應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並單獨出售;一些地方針對不同食品設置了“食品保存期限臨界”的六級標準和明確期限,通過區分管理掃除監管盲區。此外,督促企業嚴格執行進貨查驗記錄和保存期限標識,對於不法商家隱瞞臨期食品信息、翻新銷售過期食品等行為嚴懲不貸,才能為臨期食品的正常交易流通築牢根基。

如果說臨期食品打折銷售是對資源的再次配置,那麽從廠家生產、商戶進貨層面入手才是減少浪費的治本之策。可喜的是,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與食品生產、消費場景的深度融合,基於歷史數據和用戶偏好作出消費預測成為可能。借助技術的翅膀,一個按需生產、科學訂貨、供需趨於平衡的市場格局將更加可期。

這正是:臨期不過期,折價不折質。吃貨何必憂,盡可放心食。

年輕人可以多吃點,但不要睡太晚喔。大家晚安!

(文 |李遠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