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存在的補腦保健品 為何總有人趨之若鶩

高考期間,各類宣稱能「提高智商」「益智補腦」的保健品又紛紛展開了宣傳攻勢。據報導,日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提醒家長和考生,保健食品非藥品,「補腦」「健腦」不可信,我國從未批準過任何「補腦」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已批準的具有「緩解體力疲勞」「增強免疫力」等功能的保健食品,也不適用於補腦、提高智商和緩解腦力疲勞等。

「從未批準過的」補腦保健品,為什麼總能在各種管道大肆宣傳,吸引消費者?從保健品生產商和銷售方來說,這或許是「必然的選擇」。因為保健品不是藥品,不會有明顯的療效,最多只是輔助治療而已。既然吃了短期內沒有明顯效果,那麼,憑什麼吸引消費者購買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強大的廣告行銷。據媒體調查,許多國內成功的保健品入市初期都將廣告投入設定在30%~60%之間,而保健品的成本隻佔零售價格的10%左右。可以說,大部分保健品都是靠廣告「宣傳」出來的。

除了大量投入廣告以外,要想從同類競品中「脫穎而出」,誇大宣傳、虛假宣傳也就成了一些企業的「必然之選」。近年來,一些保健品企業靠編造故事、炒作概念賺得盆滿缽滿。媒體上甚至出現了一些「神醫演員」,在不同的廣告中扮演不同的「專家」「神醫」,用編造的身份忽悠消費者購買產品。這類靠虛假宣傳吸引消費者的保健品,其品質可想而知。因此,網上不時爆出有人花數萬元、數十萬元買保健品,最後卻「吃」進了醫院的新聞。

對涉嫌虛假宣傳、誇大宣傳的保健品,有關部門當然應該嚴肅查處,不給它們繼續坑害消費者的機會。另一方面,消費者也應提高辨別能力,不要被誇張的廣告「噱頭」所吸引。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購買力的快速增長,人均醫療保健支出也隨之迅速增長。這為保健品產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大多數人來說,幾百上千元的保健品支出根本「不是個事兒」。人們越來越捨得為自己投資,在健康問題上尤其如此。

更何況,雖然廣告法明確規定,保健食品的廣告不能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食葯監總局也多次提醒,不要購買標籤或說明書中提及可以預防疾病、有治療功能的保健品。但是許多保健品仍然採用各種方式來明示或暗示自己的療效,比如「提高智商」「益智補腦」等等。而這些功效往往是消費者迫切需要、現實又難以滿足的。這時,商家的宣傳就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買一盒試試唄,萬一有效呢——在誘惑面前,很多人難以保持理性。特別是在高考這種人生重要時刻,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考生和家長們也願意一試。這種心理正是違規宣傳的保健品生存的土壤。

但是,正如市場監管總局在提示中所說的,提高成績還是要依靠平時的刻苦學習和積累,並沒有短時間提高智力和學習成績的「靈丹妙藥」。消費者急功近利的心態,只能養活一些說大話的企業。

當然,由於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僅從消費者一端不可能解決虛假宣傳的問題。更重要的,還是企業要踏踏實實做好產品,通過依法依規宣傳贏得市場。目前,國內保健品品牌的消費者信任度普遍較低,一些企業通過廣告行銷迅速地繁榮又迅速地衰敗,正是市場的前車之鑒。要想擺脫「短命」怪圈,打造消費者信任的優秀品牌,還是趕緊放棄虛假宣傳的「小聰明」,把精力用在做好產品上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