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96兆的餐飲市場,會成為消金的下一個風口嗎?

來 源 | 一本財經(ID:yibencaijing)

民以食為天,作為最貼近生活的國民級行業,中國餐飲市場的規模已達到了近4兆元。

餐飲又是極需要現金流的行業。

“任何餐飲企業,都希望可以縮短自己的账期。”夢哆啦CEO武雲斌表示,“金融機構的進入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那麽,金融和餐飲結合,應該是順理成章的。

金融開始滲透到餐飲行業,這裡會成為金融科技突圍的下一個風口嗎?

藍海

衣食住行,被譽為消費品中的“剛需”。隨著國民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餐飲行業的體量也在不斷變大。

智研谘詢報告顯示,中國餐飲行業總規模由2013年的2.64兆,增長至2017年的3.96兆,年複合增長率達10.7%。

“如果將小商戶及其背後的供應鏈納入統計,整個餐飲行業的規模或許可以達到10兆。”武雲斌認為。而餐飲行業,對於現金流的需求極為旺盛。在餐飲供應鏈中,都有一定的账期。比如,批發商給供應商賒購,供應商又給餐廳供貨,一般都是一到三個月才結账——在餐飲行業,每個環節都會滯後。

在傳統的餐飲行業,金融需求都是如何滿足的?

頂級的餐飲集團,一般能獲得銀行貸款,但小餐館甚至早點攤,就很難進入傳統金融機構的視野。它們通常都會去找民間借貸機構,就是所謂的民間“高利貸”。目前,我國餐飲行業的金融服務覆蓋率還不足1%,而在歐美等地,覆蓋率則鋼彈50%。

以美國市場為例,目前美國已形成完善的餐飲供應鏈體系。Sysco、US foods、PFG這三家供應商,幾乎佔據了餐飲供應市場的半壁江山,它們所提供的金融服務,也覆蓋到了絕大部分餐飲企業。其中,僅僅巨頭Sysco,年營收就超過500億美元,佔據了18%的市場份額。

這意味著,中國市場,潛力巨大。

多位行業從業者都認為,中國的餐飲行業在呼喚正規的金融服務機構進場,以緩解整個鏈條上的資金壓力。面對兆的規模和激增的餐飲需求,確實也有巨頭在中國崛起,如百度外賣、餓了嗎、美團外賣等。

但,相應的金融服務,才剛剛萌芽……3.96兆的市場,正嗷嗷待哺,等待金融的滲透。

發展

中國的餐飲金融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左右,當時銀行嘗試給餐飲機構提供金融服務,只是服務較為單一。“說起來是餐飲金融,實際上就是‘POS貸’。”餐飲金融資深從業者周賀表示。

POS機曾經是每個店鋪的標配。透過POS機,金融機構就可以了解每個餐廳的經營流水。而這個數據,就成為了銀行最重要的風控手段,因此,就出現了“POS貸”。

“當時的支付手段只有現金和刷卡兩種,額度正好是平分。”周賀稱,“利用POS機的流水,基本可以判定一家餐廳的經營情況。”但是,這種模式的風控維度太少,當時餐廳的存活時間也不長,這款產品便很快沉沒下去。

第一個階段的餐飲金融嘗試不算成功,到了2010年,借著互聯網的東風,第二個階段開始到來。團購,這個“新鮮滾燙”的模式開始崛起。業內人士,都將團購視為“變相融資”的方式:把未來才提供的餐飲服務,先變成“團購券”,賣出去。但這種方式風險太高,甚至出現了部分餐廳直接通過團購券卷錢的情況。

“百團大戰”之後,市面上隻殘存了幾個玩家,但在這個過程中,美團、大眾點評等巨頭崛起。第二個階段也算是慘淡收場,直到第三個階段的到來。

2015年,餐飲的發展,也進入了互聯網化的階段。沉澱5年之後,餐飲行業開始漸漸收集了更多的數據維度。美團、大眾點評等聚合平台發展成熟,美團外賣、餓了麽、百度外賣等平台崛起,這些巨頭,都開始嘗試給商戶提供貸款。在商戶端,美團主要為商家提供最高100萬,信貸期6、12或18個月的貸款,月利率1.5%。

在第三個階段,除了互聯網巨頭之外,還新加入了一支大軍:互聯網金融系。它們切入的第一種方式,是用技術撬動金融。“先做好基礎建設,再去做金融。”餐飲供應鏈平台菜小金聯合創始人李蹊認為,不能單純地從金融或是餐飲角度開展業務,而是需要提供綜合性的服務。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互金系入場,都會選擇技術為切口。

而第二種方式,則偏向於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它們會挑選一家核心餐飲集團合作,收集這家餐飲集團上下遊供應商的數據,再給供應商放款。這其中的模式,包括應收和應付账款的貸款。但這種模式的局限性相當大,並不適用於所有的餐飲企業。

“一般情況下,能採用供應鏈融資的,多是連鎖餐飲機構。”周賀表示,此類機構的供應商較為統一,經營狀況更加穩定,風險相對可控。餐飲金融經歷了三個發展周期,如今數據漸漸豐富,模式逐漸成熟,它是否迎來了爆發期?

困難

在餐飲行業做金融,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行業中普遍的說法是,要想做好餐飲金融,你自己首先要成為一個餐飲人。

這是因為,這個行業門檻極高,分類極細,而每個品類的餐飲差別又極大,所以業內有句話,叫“隔品類如隔山”。餐飲都具有時令性差異。比如,小龍蝦店在冬季的營收,肯定會和夏季差很多;而世界杯等特殊時期,街邊烤串店的生意會爆炸性發展。餐飲還有地域性差異。有句俗語叫“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各個地區的餐飲差異極大。

因此,中國餐飲企業的發展極具時令性、地域性,很難有統一的“風控模型”。“要做好餐飲金融,對單一品類、單一地域的餐飲,幾乎都需要單獨建立風控模型。”某金融科技公司產品負責人稱,他們原本計劃進入這片市場,但調研過後,發現需要耗費的人力和物力成本,“高得無法想象”。

另一方面,餐飲的生命周期並不長,且良莠不齊,這對風控來說,也是致命的。餐飲是一個迭代非常快速的行業,有業內人士指出,每年至少有1/3的餐飲企業被淘汰出局。貸款主體的生命周期短,對於金融機構來說,風險就極大。餐飲能活多久,和很多因素有關。選址、菜品風味、內部環境、經營服務、目標客戶等等,都至關重要。

但這些,實在不是單純的金融經營者可以參透的。最關鍵的一點是,儘管現在餐飲的大數據慢慢建立,但實在屬於起步階段。“很多做餐飲的根本沒有記账的習慣。”底層風控人員楊威發現,整個餐飲行業裡,起碼有80%的人從來不記账。這些餐廳老闆們判斷是否賺錢,更多的是靠感覺,“能有個账本都算好的”。

假設某個餐廳當天進貨花了5000元,雜費1000元,當天流水有6000元,關店的時候,後廚還余下幾個肘子——這種情況就算賺錢。行業複雜、發展不穩、數據空白,各個因素疊加起來,導致餐飲行業的風控極難。

前端風控難,後端催收也難。“經營場地是租的,老闆是半個月一換的,員工工資是不斷拖欠的。”楊威稱,這些問題如果不深入線下調查,根本無從得知。而一旦餐廳出現問題,老闆跑路,後期催收就是大問題。

風控難,獲客也難。直接走進一家店,去問他們需不需要貸款,這種“掃街”方式,基本走不通。“因為你無法了解這家店的經營情況,而店主特別忌諱去談自己的經營狀況。”武雲斌稱,這種方式基本無效。

也有玩家嘗試通過微信、微博等媒介宣傳,但收效甚微。“之前曾經嘗試向業內的一些大號投放,實際吸引來的客戶,連閱讀量的千分之一都沒有,甚至為零。”周賀稱。而他們的獲客方式極為單一,要麽就是免費給餐飲機構提供系統;要麽就是加入“餐飲協會”,由熟人介紹。

再來說餐飲的供應鏈金融。新辣道總裁李劍曾這樣描述餐飲供應鏈的現狀:供銷兩頭小而散,交易環節多,品種複雜,交易效率低下,基礎性原料多,基於商業模式全鏈條考量規劃的半成品、準成品很少。在餐飲行業,供應鏈是極為複雜,甚至毫無規範的。很多餐廳還會去農戶採購,哪家便宜用哪家。這都為數據化帶來了難度。

風控難,獲客也難,看來這3.96兆的市場,並不好啃。如何化解這些難題?

“線上線下風控相結合,深入到行業中,這才是最好的風控方式。”武雲斌認為,互金機構可以雙管齊下,線上用SaaS系統獲取數據,精準獲客;線下通過人工實地考察,驗明情況。

很多從業者都表示,餐飲金融還在發展初期,行業成熟還需要一定時間。餐飲行業本身的經營標準和供應鏈標準,都需要4年左右的時間優化,“等到行業成熟時,也就是餐飲金融飛躍契機到來時。”

餐飲金融的意義不凡。它小微分散,卻是對實體經濟的大力扶持,這完全符合監管對金融科技的定位。意義不凡,同時市場巨大,只是極難開墾。它就如一堆金沙,散落四野,需要耐心和毅力,才能慢慢淘出。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