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版王思聰為康復科增加了一位骨折病人

最近一場炫富風席捲全球

所謂高手過招,招招斃命

真正的富豪是不屑於摔「自己」的

目前大多數人忽視骨科術後的康復治療,認為意義不大。其實在臨床醫學中,骨科手術和術後康復是相輔相成的,正規的康復治療是幫助實現手術目的、保證手術成功的必要手段。

功能鍛煉能促進全身和局部血液循環,加快患肢消腫,減輕疼痛,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可有效防止廢用性肌萎縮、骨質疏鬆、關節強直、瘢痕粘連等。功能鍛煉在骨科患者術後的康復訓練中十分重要,以骨折術後康復為例,大致要經歷以下過程:

1骨折早期(傷後1~2周)

此期特點為骨折肢體局部反應較大,疼痛、腫脹明顯,骨痂尚未形成。骨折斷端雖然被固定,但是還不夠穩定。因此,此期的鍛煉方法是在關節不活動的情況下,以肌肉的主動收縮和舒張為主。

1 鍛煉上肢肌肉的方法

用力握住拳頭和充分伸直五指,反覆交替進行,增強手的握力,此方法也被稱為握拳運動。

2 鍛煉下肢肌肉的方法

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增強了臀大肌、股四頭肌和小腿三頭肌的力量,用力做踝關節的背伸和伸屈足趾的運動,可減輕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的發生。

3 五點支撐法

健肢用力踩床,用頭部、雙肘支床撐起全身,使背部盡量騰空,臀部離床,此法既鍛煉腰背肌,又有效的防止了壓瘡。

4 被動活動

向心性按摩,改善血液循環,減輕肢體腫脹。

2骨折中期(傷後3~6周)

此期特點骨折肢體腫脹及疼痛已明顯減輕,骨痂逐步形成,骨折斷端已初步連接。此期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進行肢體活動,由被動到主動,逐漸擴大活動的範圍和力量,但仍須限制,防止活動範圍過大,使骨折錯位。

患肢下地可分為3步:

第1步

以雙拐和健肢三點支撐身體品質量進行地面活動,但患肢不負重。

第2步

在三點支撐的同時,讓患肢足尖輕輕地接觸地面進行半負重。

第3步

患肢以全腳掌著地,進行全負重活動。要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一方面在訓練時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另一方面可逐漸增強患者的信心。

3

此期骨的癒合已較堅固,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關節活動範圍已逐漸恢復正常。功能鍛煉不僅強調局部的鍛煉,還必須進行全面的肌肉和關節鍛煉,要堅持全身活動,逐步恢復肢體的功能。對於肢體活動功能仍有障礙的關節和肌肉,要繼續有針對性的進行鍛煉。

康復護理

骨折的癒合時間不能一概而論,簡單骨折癒合時間需3月左右,複雜粉碎性骨折及老年人骨折癒合時間更是需要3到6個月以上。術後早期的康復護理不僅可以併發症的發生,還可以促進肢體、關節功能的恢復,傷口及骨質的癒合。

主動鍛煉

患者主動進行鍛煉,是術後康復的主要方法,適用於局部固定穩定、無移位、脫位風險的患者,在鍛煉時對患者應予以更多的指導、更多的鼓勵,制定合理強度的鍛煉。

被動鍛煉

完全依靠外力進行鍛煉,適用於癱瘓、疼痛、肌力不足的患者。可以應用的方法有:按摩、理療、推拿、針灸以及藉助器械的被動活動,如雙下肢空氣波壓力治療儀、CPM治療儀等。被動活動力量要柔和,不要過累,防止損傷,以患者不痛或輕痛為度。

肌肉的訓練

進行等長收縮,保持關節不屈伸下,主動進行肌肉的舒縮運動,是早期主要的肌肉鍛煉方法,需護士指導。等張收縮,指肌肉收縮時張力不變而肌肉長度改變。等動收縮(等速收縮),指在整個關節範圍內肌肉以恆定的速度進行最大用力收縮。

心理護理

骨科術後患者恢復周期長、臥床時間長、局部腫脹、疼痛等因素,導致患者多有心理障礙,護士要善於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關心、照顧、鼓勵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播放GIF

骨折術後的功能鍛煉和早期護理

是一定要重視起來滴

!!!

並且

這個世界是充滿惡意滴

播放GIF

參考文獻

葛宇思, 李丹. 骨科患者術後功能鍛煉及康復指導[J]. 中國實用醫藥, 2008, 3(14):202-203.

李艷. 骨科術後患者早期康復的護理[J]. 中國醫藥科學, 2012, 02(12):141-142.

播放GIF

極具價值的《骨科與運動損傷檢查手冊》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