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票補被傳終止:誰歡呼雀躍,誰黯然神傷

淘票票總裁李捷對《三聲》回應稱,短期對第三方票務平台確實不利,但長遠來看是好事。他認為,政策會讓行業“回歸內容品質和平台產品競爭。”

作者 | 申學舟 范琳琳

設計 | 托馬斯

票補終止?

一石激起千層浪,今日晚間,一則有關票補的消息迅速引起市場極大的反應。

這則消息主要包括四點內容:一是,發行方、製片方、院線方不允許進行網絡售票平台補貼投放。二是,第三方線上售票平台服務費不高於2元。三是,未獲得公映許可證的影片將無法開展預售。四是,線上售票商對影院的結算周期從今年10月1日開始變為T+7,明年十一開始變為T+0。

從《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目前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反饋來看,這一消息的真實性很大,且有多位人士透露,早在一周前就有消息傳出。“電影局找幾個電影宣發高層開過會。”

目前來看,這一政策一旦實施,也就意味著從2014年開始影響電影市場的線上票補手段將進入歷史。

隨之而來的是貓眼、淘票票等線上票務平台將失去自己的先發優勢,院線格局將被極大被改寫,包括萬達、光線在內的一系列影視公司都將受到波及,所有和電影有關的行業格局將被重新排列。

實際上,對票補的限制早已有跡可循。今年春節期間,各大片方,就聯合提出,2月15日到3月2日期間,全國影院票價(普通觀眾實際支付部分)不低於19.9元,同時單部影片不得超過50萬張。

票補,早已有之,在線下管道作為唯一售票管道時,就有製片方拿出一部分預算來做促銷,目的是在影院上線的前幾天內拉動票房增長。但是當時的票補並不十分突出。

O2O的興起,極大改變了這一既有慣例。為了搶佔市場、流量和用戶,在線票務公司貓眼、淘票票、微影等將“燒錢大戰”蔓延到票務市場,並以此優勝劣汰、搶奪市場。

具體來看,2014年暑期檔,貓眼以《變形金剛4》打響票補大戰。2015年春節檔,《澳門風雲2》和《天降雄獅》分別獲得大眾點評、貓眼約3000萬、6000萬票補。2015年暑期檔,《大聖歸來》獲得微影時代約1000萬票補,《捉妖記1》、《煎餅俠》各獲多家聯合5000萬票補。2015年國慶檔,《港囧》獲得貓眼等多家聯合近1億元票補。2016年春節檔,《美人魚》獲得貓眼等多家聯合約5000萬票補。2018年賀歲檔,《妖貓傳》獲得京東約1億元票補。

在票補行為最瘋狂的2015年,當年440億元的電影總票房收入中有30億至50億來自票補。

在線票務市場很快就只剩下貓眼和BAT支持下的幾家。小玩家,要麽被淘汰出局,要麽急速萎縮。2016年,伴隨電影市場高開低走,票補力度逐漸減小,在線票務市場回歸理性。

儘管票補一直飽受爭議,但一直以來,票補行為並未完全消失,這一方面是因為貓眼、淘票票兩方仍處於寸土必爭的關鍵時期,另一方面則在於影片出品發行方願意提供給第三方購票平台用於票不,以達到刺激觀影的效果。

如今,政策指令下,票補行為可能從此宣布結束,身處漩渦的各方都在觀望,想要看看這池水流向何處。

政策之下,發行、影院,以及第三方票務平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聚合影聯戰略研究部總監蔡自強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表示,這一政策一旦實施,對於發行方來說投放平台會變窄。

“原來在線上的票補投入,更多的是用於第三方平台的露出,以及觀眾直接獲得低價票,對觀影的拉動。”他認為,可能以後更多的發行投放會投向單體影院或者院線影管。“線下更多的是會員卡、優惠券等形式,其實說白了就是回歸到以前的優惠時代。”

淘票票總裁李捷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回應稱,短期對第三方票務平台確實不利,但長遠來看是好事。他認為,政策會讓行業“回歸內容品質和平台產品競爭。”

“淘票票平台現在不僅只是在提供購票工具,我們的評分、評論,內容是用戶觀影的重要參考。所以實質上影響我覺得不會特別大。” 李捷說。

一位業內人士則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表示,此次政策規定結算周期縮短至8天,明年十一後要求即時結算,對貓眼來說挑戰要更大。

“淘票票有工具,它不擔心。貓眼一沒有工具,二沒有大把銀子,預付款、現金流都會成問題。”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貓眼和影院的關係會被削弱,進而影響到其市場份額。

蔡自強說,這樣的舉措將直接使第三方平台對排片的影響變小,“以前第三方票務平台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現在他們回歸運動員,不再是裁判員了。”

一位從事多年電影發行的人士則表示,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線上購票的用戶習慣已經養成,雖然線上購票佔比會下降,但幅度並不會太大。

“影片的票房趨勢會正常一點,現在由於票補力度的原因,周五票房可能高於周六。以後基本周六的票房會比周五更高。”她還表示,這對於點映也有一些影響,“因為點映一般都有充足的票補。”

她還認為,2012年前後發行公司靠各個城市增加地面發行去推排片的模式可能會有所回潮。“人多的公司就在線下推票補了。”

在影院層面,蔡自強認為有利有弊:一方面,投向第三方票務平台的線上補貼變少後,影院獲得的補貼會更多;但另一方面,第三方票務平台的服務費降低,也會潛在影響影院的部分收入。

他表示,這對自有票務能力的院線是好事,連鎖影院或大型院線對片方的議價能力相對以前也會更有優勢。

“我特別開心,在辦公室都跳起來了,跟員工分享,股東第一時間出來祝賀我們。”

影院託管公司自由時光的創始人朝靳門表示,這一政策對行業集中化有推動作用。“原來大家擔心的會員可以搶回來了,線下監管越來越嚴厲。大的邏輯是國家重點扶持實體經濟,對於連鎖體系來說,利好,通過規模化和排片權可以拿到更多資源。”

“貓眼和淘票票是在吸血,不是造血。沒有票補是很正常的,票補是資本邏輯。今年的春節檔一定是個分水嶺,你會發現影院線下的購票比重在增長,自有線上的也在增加。會加速影院的整合並購和倒閉潮。”

但就短期而言,某院線大區負責人也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稱,這一政策對於影院端的考驗會更大。“院線是合力補貼,現在是影院獨家補貼,經過14到18年的票價透明化,現在影院如果想漲回票價比較困難。”

“從電商3.0時代,回歸到電商2.0時代。逐漸降低對第三方的依賴,也就變相降低了監管風險,當600多億的票房由影院端掌控的話,誰知道有多少會上報真實票房,損害的利益會更大、更多。”

他表示,對於第三方票務平台購票佔比低於50%的影院,相對來說是一個利好,這些影院一般分布在西南地區、三四線保護地區。但對於佔比高於80%的影院則是一步深淵。

一位德州的中小影院負責人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表示,目前其影院的在線售票比例佔80%以上,如果這一政策實施,對其影院會有較大的影響,且偏負面。

“目前影院是很吃票補的,特別是我們縣城影院,有票補的話顧客買票欲望會比較強烈,沒有的話對他們的吸引力就會降低。”他說,未來也可能會在運營上做出相對應的調整,“比如說,目前我們策略比較注重網售,那以後可能就要更多的側重線下會員。”

但上述大區負責人卻認為,影院自有會員業務很難發展起來。“做什麽會員?能做早就做了,還等今天?說這是利好消息的影院同事,就是大浪褪去還站在沙灘上光屁股的傻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