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臨床見聞 | 腦卒中並發吞咽功能障礙老年患者腸內營養支持的臨床觀察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疾病,易發人群多為老年人,吞咽功能障礙是其最為常見的併發症。腦卒中並發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因不能正常的進食,致使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導致病情進一步的加重。臨床上常用方法是鼻飼管飲食護理,因其易引起胃內食物反流吸人氣管,造成吸人性肺炎,導致病情的加重,使得效果欠佳。該文以我院呼吸內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腦卒中並發吞咽功能障礙老年患者103例為觀察對象,採用經皮內鏡胃造口飲食護理,改善老年患者腦卒中並發吞咽功能障礙的神經功能及營養指標,效果確切,現報導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選取我院呼吸內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3例腦卒中並發吞咽功能障礙老年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經頭顱CT、MRI、窪田飲水實驗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等檢查確診,符合腦卒中並發吞咽功能障礙的診斷標準,排除嚴重心、肝、腎疾病患者和中途轉院患者,採用抽籤法分為兩組。對照組51例中男27例,女24例;年齡48~63歲,平均年齡(55.52±4.32)歲;NIHSS分級中重度卒中3O例,重度卒中21例。觀察組52例中男29例,女23例;年齡49~64歲,平均年齡(56.48±4.98)歲;NIHSS分級中重度卒中29例,重度卒中2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O.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患者取平臥位,胃管前端使用液體石蠟紗布潤滑,眼一側鼻孔緩慢插入,置管到預定長度時(常規45~55cm),可利用聽診器在胃部聽氣過水聲法確定胃管的位置。護理時以少量慢速為原則,逐步增加餵食量至300ml/次,間隔2~3h,4~6次/d。觀察組患者利用胃鏡確定穿刺點,局麻下切開皮膚,16號套管針刺入胃內,送入環形導絲,插入圈套器套緊環形導絲並拉出,與造瘺管末端環形導絲套牢,利用環形導絲將造瘺管經口腔由腹壁造瘺口拉出,固定造瘺管及連接頭。24h後注入營養液,濃度從低到高,速度先慢後快,2500~3000ml/d。兩組注食後應注入適量沖洗液沖洗胃管,避免管中食物變質引起腸炎或堵塞管腔。

觀察指標

(1)神經功能療效:採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分。O~1分為正常;1~4分為輕微卒中;5~15為中度卒中;15~20分為中重度卒中;>2O分為重度卒中。分數越高說明神經受損越嚴重。

(2)營養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後血紅蛋白(Hb)、血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的比較。

二、結果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4周後NIHSS評分為(11.02±3.01)分,低於對照組的(13.78±3.3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比較:治療後兩組營養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觀察組下降程度低於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O.05)。見表1。

三、討論

腦卒中常由於腦部血液循環障礙[4],導致以局部神經功能缺失為特徵的一種疾病。其吞咽功能障礙是腦卒中的常見併發症,導致患者進食能力受阻,營養指標下降[,使患者的病情進一步加重。因此如何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及改善患者的營養指標成為臨床上的重要課題之一。

臨床上對於卒中合併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提供營養的常用方法是鼻飼管飲食護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及營養狀況,提高機體免疫力,加快疾病的痊癒速度。該文結果顯示,治療4周後患者的神經功能由中重度及重度上升到中度卒中,營養指標的下降已得到基本控制。但因該方法易引起胃內食物反流誤吸入氣管,導致吸人性肺炎的發生,且長期滯留,易導致鼻咽部、食管處的黏膜出現出血及糜爛,造成疾病的進一步加重。觀察組使用的方法為經皮內鏡胃造口飲食護理,該方法操作簡單、創傷小、安全,在內窺鏡的引導下直達幽門遠端及十二指腸,將食物直接納入胃腸道,為人體提供營養的同時,亦可刺激誘導腸黏膜的代謝,使腸道血液循環通暢,黏膜不會萎縮,保持網狀內皮細胞與腸黏膜屏障的功能,維持腸道的免疫,杜絕吸人性肺炎。該文結果顯示,治療4周後觀察組神經功能受損情況的改善優於對照組,且營養指標的下降程度明顯低於對照組,與宋立紅l7]研究結果神經功能受損情況相近,證實經皮內鏡胃造口飲食護理改善患者神經受損及營養指標效果優於對照組。

綜上所述,經皮內鏡胃造口飲食護理能夠通過腸內營養改善腦卒中並發吞咽功能障礙老年患者的神經受損情況及營養狀況,效果確切,安全可靠,值得臨床的應用及推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