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臨床見聞 | 神經內科重症患者早期腸內營養的護理及其臨床意義分析

神經內科重症患者的病情相對危重,患者多出現吞咽困難.胃動力減弱。對營養物質的攝取能力減弱,易出現營養不良狀況,容易引發多種併發症.對患者病情控制和生命安全相對不利。故臨床上需對神經內科重症患者採取有效乾預。本研究針對2014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神經內科重症患者施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並配合以護理乾預措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導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選擇2014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症患者,對其進行前瞻I生研究,採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O例。納入標準:入住神經內科病房,接受神經內科治療;了解研究目的、方法後。簽署知情同意協議。本研究獲得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男l6例、女l4例,年齡33~79歲,平均(56,74~16.37)歲;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1~78歲,平均(56.23~16.4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採取常規腸內營養支持,於患者人院禁食3d後,給予患者胃管留置,胃管留置好後,再開始腸內營養:觀察組採取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於患者人院後第2天開始,經鼻飼管對患者實施腸內營養支持。腸內營養第1天經胃管或鼻飼管注入300~500ml腸內營養乳劑,如無不良反應發生,可將餵養量逐漸增多。控制在每天1500ml,每隔4h對管路進行1次抽吸,如患者胃液超過200ml,應暫停餵食。在兩組患者營養支持期間,對其施加護理乾預。

兩組神經內科重症患者在營養指標、免疫功能指標、併發症發生率等方面作比較。營養指標包括前清蛋白、清蛋白、轉鐵蛋白、血紅蛋白,分別於治療前、治療後採用全自動細胞分析儀測定。免疫功能指標包括T細胞免疫功能指標(CD3、CD4/CD8)、NK細胞數值,分別於治療前、治療後採用流式細胞儀測定。

二、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後營養指標的比較:治療後.觀察組的營養指標均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後免疫功能指標的比較:治療前。兩組免疫功能指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治療後,兩組免疫功能指標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兩組患者併發症發生率的比較:觀察組併發症發生率顯著低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肚餓意義(P<0.05)

三、討論

神經內科重症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主要為腦血管病變,這類患者多處於昏迷狀態或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其吞咽反射能力減弱,機體內出現高代謝反應,營養物質代謝、分解速度加快,機體對能量的需求量較高。同時,神經內科患者的神經功能往往出現損傷,其吞咽功能往往受到影響,對營養物質的攝取能力減弱.機體容易因營養需求得不到滿足而致營養不良、免疫功能減弱,容易引發肺部感染、應激性潰瘍等併發症,對預後十分不利,因此,臨床上應對患者進行加強乾預。

營養支持治療是滿足患者營養需求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腸外營養、腸內營養,其中,腸外營養主要是指經靜脈輸人營養液為患者補充營養,在神經內科患者中不適用。腸內營養主要是指經鼻飼管或胃管補充營養液或營養素,適用於神經內科患者.該種營養支持方式可有效促進患者胃腸道對營養液的吸收,營養液經胃食管可直接被吸收,符合人體的生理特點。還可有效保持胃腸黏膜結構的完整性,使患者的胃腸道消化功能受到保護。有利於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減少肺部感染等併發症的發生。而在神經內科患者腸內營養治療時機選擇上.以往多是在禁食3d且留置胃管後開始,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主張進行早期腸內營養,即在人院後第2天立即開展腸內營養,相對而言,早期腸內營養可有效維持腸道完整性,避免腸道細菌發生易位,還可儘早補充機體所需營養物質,有利於神經內科重症患者生命體征的穩。而在營養支持期間,為降低風險。還應對患者施行相應的護理乾預措施,主要如下:①輸注前,為患者講解營養支持的重要作用.根據氣溫調節營養液穩定;②輸注時,對輸注導管進行妥善固定,定期採用溫開水沖管.並注意監測患者血糖,實時調整輸注速度;③輸注後,還應鼓勵患者適當進行活動,以加快腸蠕動。

本研究發現,治療後.觀察組的營養指標均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免疫功能指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治療後,觀察組的免疫功能指標均優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併發症發生率顯著低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護理乾預在神經內科重症患者中應用切實可行,安全有效。綜上所述,對神經內科重症患者開展早期腸內營養支持,並施加護理乾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和免疫功能,還可減少併發症,有利於改善預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