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學生,你抑鬱了嗎?

這段時間,有很多人聊到大學生抑鬱的話題。這讓筆者想起去年接觸的一位女大學生,當時她正處在大一下學期,由於某些原因,她的生活狀態、學習狀態均不好,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疲憊失眠,成績下降,躁狂妄想”。她很痛苦,一再質問“我這是不是抑鬱了?”。

因為筆者不是專業人士,也沒有這位女大學生更為詳細的臨床表現數據,無法給予確切的結論,所以當時建議這位女大學生到專業機構谘詢,並對她進行了一些開導。但話說回來,疲憊、失眠、躁狂、妄想,確實是抑鬱心境的具象表現。如果這些症狀出現的同時,還有反應遲鈍、悶悶不樂、疏遠親友、回避社交等現象存在,基本上可以認定是抑鬱了。

有數據顯示,29%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狀況,其中7%位中度抑鬱,2%位重度抑鬱。在前幾日舉辦的第八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高校心理輔導與谘詢高峰論壇上,來自台灣南華大學的遊教授表示,四分之一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他還發現,大學一年級和大學三年級是抑鬱症高發期。

遊教授的發現與人們的直觀感覺很接近。有相當一部分高中生,在進入大一後,表現得特別焦慮,這應該跟脫離高中“依賴性生活”走上大學“獨立性生活”有關。而大學不僅是生活獨立,學習上也非常獨立,部分同學無法在短時間裡把狀態調整過來,就導致了學習成績的下降,以及一步步滑入抑鬱境地。

至於大三學生多發抑鬱,則與其“準畢業生”身份有關。他們即將離開大學校園,究竟是找工作還是考研?找工作能找到什麽樣的工作?考研考哪所學校?一大堆問題困擾著他們。因為這個階段,他們所做的每個決定都與未來息息相關,就更容易變得迷茫、困惑、悲觀、焦慮和缺乏自信。有一些大三學生因此心態崩潰,甚至產生厭世情緒。

情感問題也是導致大學生抑鬱的一個重要原因。戀愛遇挫讓一些大學生感到很失落,有的還感到很自卑,覺得自己不配擁有愛情。如果不能在一段時間裡走出這種心理低谷,就很可能有更嚴重的症狀出現,比如前面提到的失眠躁狂、食欲不振、幻覺妄想等。

進入大學,代表一隻腳跨入社會的“大門”。大學生們正經歷著角色轉換,原來經濟上和思想上均依附於學校、家人的青少年,逐漸轉換為有獨立思想和見解,掌握各種求生技能的年輕人。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心理發展是有矛盾的,一方面有對自己“成人化”的喜悅,另一方面有對未來發展的深深焦慮。

大學生的生理上已經成熟,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他們渴望擺脫別人的控制,卻又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受製於人。很多問題、很多現象,他們想不明白,又得不到及時開導。他們窮思竭慮地尋找原因,最終陷入反覆思慮的怪圈。

其實大學生群體中的抑鬱、焦慮,是一個時期矛盾的“產物”,不必過分擔憂。如果自己身上發生了類似症狀,請在心裡默念“這沒什麽大不了的,就是一些不屬於自己的情緒在鬧騰而已”。然後不停地引導:這些不屬於自己的情緒完全可以被剔除,自己只要不跟它們糾纏就好。在這種心理意識下,你會發現自己漸漸獨立於這些情緒之外,此時將精力專注於當下,不抗拒事實,慢慢的,不愉快和悲傷都會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平靜和愉悅。

除此之外,不熬夜、不暴飲暴食、堅持鍛煉、多參加集體性社會活動、及時整理感受、拒絕反覆思慮,都是有抑鬱狀況的大學生必須要做的。當然,這些事並不是一下子讓大學生全部做好,可以先從簡單的開始做。找到感覺,並堅持下來,就會自然而然地走出困境。

有些大學生覺得抑鬱是一件“丟人”的事情,藏著掖著不去接受專業谘詢,結果錯過最佳調整時機,造成更嚴重的狀況,非常可惜。所以,如果自己無法控制思緒,也沒有辦法很好地做出調整,就一定盡快到專業機構與專業人員溝通,尋求最佳解決方案。

人的一生千變萬化,且無法預料,沒有誰能保證一輩子順風順水。站在人生的高度看,大學只是步入成人的開始階段,以後的路還很長,學會保持內心的平靜和自在,直接影響著以後的事業和生活質量。

或許,大學生的抑鬱只是這個階段的考驗,通過了這個考驗,會更容易體會到幸福和喜悅,也更懂得拒絕迷茫、焦慮和悲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