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抑鬱情緒不一定就是抑鬱症

為什麼似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聲稱自己患有「抑鬱症「?大眾對於抑鬱症的認知存在哪些誤區?而作為抑鬱高發群體的科研人員,如何應對工作壓力,預防可能存在的「情緒隱患」?

在人們不再羞於談抑鬱症之時,這些問題在知乎等知識分享平台上都成為熱點話題。然而,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顧問中心副教授、精神科主治醫師徐凱文則認為,抑鬱問題大部分不能通過藥物來解決,抑鬱症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抑鬱是一種情緒,揭示的是一種現象,不是原因,每個人的抑鬱原因都是不一樣的,並不能形成一個病因學的診斷。

你真的了解抑鬱症嗎?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才算是真正的抑鬱症?哪些又只是一時的情緒低潮?

日前,在由知乎聯手北師大心理學部共同舉辦的稱為「悄聲抑鬱「公益心理科普活動上,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藺秀雲藺秀雲指出: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的區別有癥狀、程度、時間上的區別,在癥狀上,如情緒低落、食慾和睡眠受到影響、精力疲乏、對周圍失去興趣等等,這些癥狀滿足5條以上;在程度上,明顯影響到社會功能,並且癥狀持續時間達到兩周,即可以考慮是抑鬱症。

對此,徐凱文表示,所謂的抑鬱症患病率和發病率越來越高的情況,其實背後有商業利益的驅動。西方製藥公司在最近五六十年都在降低抑鬱症診斷標準,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得抑鬱症。但事實上,很多人只是有抑鬱情緒。

那麼,如何緩解抑鬱情緒,防止其惡化為抑鬱症?

藺秀雲建議,第一步是感受這個情緒到底處在什麼樣的狀況,接下來告訴自己這是因為壓力出現的正常情緒,接納並感受這個情緒,不要覺得它很糟糕。而在接納之後,再去分析情緒背後的壓力和想法是什麼,去調整想法,因為通常讓人們產生情緒的想法是不合理的想法。如果你面臨的事情是能力範圍內非常難以解決的,那麼就去調節應對壓力或者應對這個事情的方式,比如去尋找合作,或者降低期待。

科研人群是抑鬱「重災區」

作為一直處於高壓狀態的科研人員,也是抑鬱症的高發群體,他們的病因究竟在哪?又該如何採取正確的治療和自我調節呢?

科研人員的抑鬱,除了科研壓力之外,論文的開題、答辯以及找工作都會加劇抑鬱,甚至附帶較為嚴重的焦慮感。

面對科研焦慮,徐凱文建議,比如博士論文,可以無論多爛先寫出來,交給導師之後無非就是如何修改出來,「交完之後你的焦慮就會轉移到導師那裡。」通過這樣輕鬆的舉例,讓大家明白了他為什麼建議「先完成再完美」。

此外,徐凱文建議,當焦慮惡化成抑鬱,應及時尋找幫助,事實上大學都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此外,與其吃藥去應對焦慮和抑鬱,還不如管理好自己的科研、生活的平衡,以及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麼。

藺秀雲強調,重點是把導師放在一個合作者、指導者、幫助者的角色,而不是批評你、指責你的角色,這樣在跟導師相處時,就可以表達出的想法,也可以把東西交給導師。

抑鬱並沒有那麼可怕

對於抑鬱症的治療,澳洲註冊臨床心理學家王怡蕊認為,治療都是藥物療法和心理療法結合,輕度和中度抑鬱往往僅僅採用心理療法,更多的是需要根據實際病況和現實環境。

徐凱文則認為,抑鬱症並非那麼可怕,抑鬱症患者應該在戰略上藐視它,戰術上重視它,形成積極的治療心態。

對於抑鬱症來說,不同程度的病症、不同的病因以及不同的環境,都可能影響治療的方式,該如何釐清它們之間的關係?又該如何取捨呢?

王怡蕊認為不必過度在意自己是否患有抑鬱症,而要問問自己「是什麼東西導致現在的狀況」。而有了正確認知之後,還要通過正確的方式尋求專業的幫助。專業人士的幫助在於可以幫助患者找到癥結的問題所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