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聯書店70周年 楊絳:“不官不商有書香”

冬至歲末,回頭望,2018年是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合並成立三聯書店70周年(1948-2018)。前輩的道德文章既在昨天幫助我們,也會在今天給我們警示,必會指引將來。讓我們重溫這些文字,頂住風寒,熬過隆冬。

合並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冬至歲末,回頭望,帶著些許遺憾,些許憂傷,也有些許慍怒。都有,都不太激烈,但是往複盤旋在腦中。

2018年,曾經為三聯帶來巨大影響的金庸(1924-2018)先生停止了思想,他的精彩作品提升了大眾的文化閱讀。

2018年,有不少紀念錢鍾書(1910-1998)先生逝世20周年的活動。講錢先生自然就要談楊絳(1911-2016)先生,她鼓勵三聯的文章《不官不商有書香》,至今不敢遺忘。

楊絳、錢鍾書1981年攝於三裡河寓所

周有光(1906-2017)先生、季羨林(1911-2009)先生、陳樂民(1930-2008)先生等前輩,都對三聯書店愛護支持,寫下了深情的文字。淡淡憂傷中,浮現起這些已故前輩與三聯的交誼。出版社的社會支撐是作者和讀者,作者的成裸體現有賴於出版社和編輯的眼光、魄力。出版社是文化機構,出版人需要文化的擔當。

前輩的道德文章既在昨天幫助我們,也會在今天給我們警示,必會指引將來。讓我們重溫這些文字,頂住風寒,熬過隆冬。

━━━━━

不官不商,有書香

楊 絳

解放前錢鍾書和我寓居上海。我們必讀的刊物是《生活周報》。寓所附近有一家生活書店。我們下午四點後經常去看書看報;在那兒會碰見許多熟人,和店裡工作人員也熟。有一次,我把圍巾落在店裡了。回家不多久就接到書店的電話:“你落了一條圍巾。恰好傅雷先生來,他給帶走了,讓我通知你一聲。”傅雷帶走我的圍巾是招我們到他家去夜談;囑店員打電話是免我尋找失物。這件小事喚起了我當年的感受:生活書店是我們這類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

生活書店後來變成了三聯書店。四五十年後,我們決定把《錢鍾書集》交三聯出版,我也有幾本書是三聯出版的。因為三聯是我們熟悉的老書店,品牌好,有它的特色。特色是:不官不商,有書香。我們喜愛這點特色。

(本文原為“寫給《文匯讀書周報》的幾句話”,曾刊於《南方周末》2004年4月1日和《文匯讀書周報》2004年4月2日,並署今題。圖片為本文手稿。)

━━━━━

懷念鄒韜奮先生(節選)

周有光

書店的價值,不在它規模的大小,而在它所出版的書在歷史上發生過什麽影響,是促進社會發展,還是促退社會發展。三聯的三家書店,生活書店、讀書生活出版社和新知書店,在抗日戰爭之前的三十年代,都對中國文化界的啟蒙運動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需要啟蒙運動,過去需要啟蒙運動,現在同樣需要啟蒙運動,這就是紀念三聯書店成立六十周年的歷史意義。

周有光先生夫人張允和在書店

……

鄒韜奮先生是時代的曙光,他的事跡,既平凡,又偉大,值得不斷宣傳。他的進步思想,他的高尚人格,代表抗日戰爭之前中國的一代知識分子。今天中國與時俱進,需要多方面開創與時俱進的事業,特別是與時俱進的出版事業。我深深懷念三聯的生活書店、讀書生活出版社和新知書店,它們在六十年前留下了與時俱進的足跡,引導我們向未來繼續前進。

(寫於2008年三聯書店成立六十周年之際,時年103歲)

━━━━━

我心中的三聯“店格”(節選)

季羨林

我常常感覺到,國有國格,人有人格,書店也有店格。這個“格”決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地形成的,而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培育和醞釀才逐漸被廣大群眾接受的。

我,作為一個老知識分子,經過了多年的觀察與思考,把我心目中的三聯書店的“店格”歸納為八個字:清新、莊重、認真、求實。

季羨林先生到現場

……

我就是用上面說到的讀者、作者和編者的三重身份,同三聯書店打了五十年的交道——實際上要超過五十年。根據我半個世紀的觀察、考查、思考、對比、分析、綜合,我把我對三聯書店的印象歸納為上面提到的八個字:清新、莊重、認真、求實。我使用的是中國古代傳統的評論藝文、月旦人物的辦法,不長篇累牘、刺刺不休地去評頭論足,而是切中肯綮,抓住要害,用簡單的幾個字來表示我的意見,我並不是信口雌黃。

據說當前的中國出版界並不是很景氣,其中原因當然很多。但是,據我這個不能算是內行人的看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出版社太多,出版的書籍太多。有一些大部門用種種化名創辦出版社,他們為的是什麽?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的書又疊床架屋,重重複複,甚至互相抄襲,結果是讀者上了當,一部分書業就會蕭條。

我希望三聯書店繼續發揚自己的優良傳統,戒驕戒躁,認真學習其他出版社的優秀之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永遠前進,永遠創新,用嶄新的面貌迎接即將來臨的一個新的世紀和千紀。

(原載三聯內刊《聯誼通訊》第66期)

━━━━━

“三聯”意味著什麽?(節選)

陳樂民

……“三聯書店”在讀書人的心目中是一個文化代號。尤其是它的全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刻印著中國歷史文化滄桑,叫人心銘著老一輩可尊敬的文化人鄒韜奮、陶行知、陳翰伯等等一長串出版家、教育家的名字。這座書店的全名就是“文化”、“人文精神”的同義語,體現著使讀書人感到親熱、熟悉的品味和風格。……

陳樂民先生(中)參加三聯作者聯誼會

“三聯”有一批稱職、敬業、水準很高的編輯。一個出版社品質如何,有沒有自己的特色,編輯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一部書稿到他們手裡,完全可以放心,他們不放過每一行、每一個字,他們會給你提出許多大大小小的問題。孫曉琳在編輯《冷眼向洋》修訂版、《歐洲文明的進程》等書稿時,我領略到了所謂“責任”編輯的“責任”二字就是這樣的。

三聯不是一個孤零零的書店或出版社,不僅只是出書、賣書而已。它像個文化人的“聯絡站”,許許多多的線牽連著五湖四海的讀者和作者。老中青都有;三聯把他們看作朋友,他們自然也把三聯看作自己的朋友,經常地、時不時地保持著各種形式和管道的來往。無論是哪一方面的朋友有了些問題或麻煩,大家都關心,甚至牽掛,想方設法去維護那固有品味的風格。因為風格是一種傳統,幾十年傳下來的,不容易。

……“三聯書店”,名滿全國,重要的是它體現了高雅的人文格調。“歲歲年年人不同”,但望這文化品味代代相傳,別斷了“香火”。

(節選自《“三聯”意味著什麽?》(2004年)、《三聯印象》(2008年)二文)

━━━━━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