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報復性熬夜」背後,是「用健康換自由」的無奈

廊坊傳媒網訊 3月21日是第十九個「世界睡眠日」,中國睡眠研究會將今年的睡眠日主題定為——「健康睡眠、益智護腦」。當中老年人在討論「怎樣睡個好覺」時,「報復性熬夜」一詞風靡網路,激起很多人的共鳴。如今,有不少年輕人明知熬夜危害,卻依舊熬夜,傷害身體。

何為「報復性熬夜」?「報復性熬夜」到底在報復什麼?近日,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數字背後,是年輕人對熬夜的忽視

因為有工作或學習任務,不得不晚睡,這被人們稱為「被迫式熬夜」,已經習慣了晚睡的行為叫「習慣式熬夜」。「報復性熬夜」是指白天過得不好或者過得不滿足,便想在夜晚找到心理補償,明知熬夜的危害,卻「無法睡覺」「不甘心睡覺」「捨不得睡覺」。

一組組數字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熬夜當成了習慣。有媒體報導,最新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睡眠疾病發生率很高,有各類睡眠障礙者約佔人群的38%,高於世界27%的平均水準。在人們的印象裡,老年人是被睡眠問題困擾的主要群體。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19中國青少年兒童睡眠指數白皮書》顯示,62.9%的青少年兒童睡眠不足8小時,而初高中生中這一比例達到81.2%。《2019國民健康洞察報告》指出,八成被調查者受睡眠問題困擾。84%的「90後」存在睡眠困擾,他們也被稱為最「缺覺」的一代。

3月21日上午,在市醫院門診一樓大廳,神經內科舉辦義診活動,醫護人員為市民免費測血壓、發放健康宣傳資料,並著重介紹了睡眠質量的好壞,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提升睡眠質量。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前來諮詢的大多是老年人,幾乎很少見到年輕人。「在日常的接診中,年輕患者也不多,他們很少關注自己的睡眠問題。」主治醫師於奇說。

在義診現場,今年45歲的田淑敏替兒子向醫生諮詢了很多問題。「他總熬夜玩樂、喝酒,很晚才回家。我發現他的黑眼圈一天比一天重,人也越來越沒精神。」老人告訴記者,通過諮詢,她了解到,睡眠不足也是病。回家後,她一定要做通兒子的工作,帶他來醫院看病。

「只有熬夜時,才是真正的自己」

「報復性熬夜」在很大程度為人們帶來幸福感、自由感。在網路問答社區知乎上,有人提了個問題:熬夜快感的本質是什麼?點贊最高的回答是這樣的:「有人窮久了,突然一夜乍富,就會報復性消費;我也一樣,白天時間被別人佔的多了,晚上就報復性熬夜。」

記者了解到,很多年輕人都有晚睡的習慣,他們並不是沒有時間睡,而是不甘心睡。

小蔡今年28歲,在他看來,晚上12點前睡覺是不存在的。小蔡在一家私企裡上班,每天工作8小時,周六日雙休。看似作息正常,他卻每天都要玩遊戲到凌晨,父母很是不解。

「早晨7點去上班,晚上6點左右到家,一整天都在工作,沒有自己的時間。我感覺,只有到了晚上,這一天才是真正的開始,只有熬夜時,才是真正的自己。」小蔡解釋說。

到了夜間,明明身體已經在抗議了,小蔡還是強打起精神。這個習慣從上大學起到現在,已經持續了八年多。他表示:「我身邊大部分是男性朋友,他們跟我一樣,都在凌晨1點左右睡覺。在北京上班的朋友,每天下班晚,凌晨兩三點睡覺都是常事。上學的時候我也熬夜,現在更改不了了。我知道自己的身體極限,保證不會累垮自己,因為第二天還要上班。」

「你有沒有想過改變這個生活方式?」記者問。小蔡卻表示,除非白天有一點自己的時間,否則暫時不會考慮早睡。因為對他來說,熬夜是一種解壓方式,這對自己非常重要。

「我去睡覺了,晚安!」晚上十點半,高二學生吳子涵對微信好友發了一條信息。然而,關掉微信後,她又忍不住刷起了微博。「下次一定要早睡。」看到時針指向了12點,她後悔萬分。可到了第二天晚上,她依舊不願意早睡。採訪中,小吳無奈地說,她曾和班上的幾個同學建立了一個微信群,希望督促大家早睡早起。一開始,同學們比較響應,可漸漸地,這個群就成了閑聊群,到最後,有些人乾脆退出了群聊。如今,她也不再強迫自己早睡了。

熬夜,用健康換取自由

這段時間,「27歲媽媽深夜猝死」引發許多人的熱議。新聞稱,每天晚上,兩個孩子睡著後,董女士就熬夜玩手機。一天早上,婆婆發現董女士側臥著,眼睛盯著手機,身體卻早已沒了溫度。經法醫鑒定,董女士是通宵玩手機引起的過度疲勞,突發心源性疾病猝死。

「這個故事雖然嚇人,卻道出了很多女性的無奈。我們熬的不是夜,是自由。」家住安次區匯源名居小區的汪思思苦笑著說。她有一個四口之家,每天下班後,她和老公就像行軍打仗一樣,照顧孩子吃飯、洗漱、睡覺。等孩子們都睡著後,她再收拾家務,洗洗涮涮。等忙完這一切,已經是半夜11點以後,她終於有了自由時間。想倒頭大睡,但又不甘心,於是,汪思思忍著困意玩起了手機。網購、追劇、看小說……直到凌晨一兩點鐘,她才肯睡去。第二天,精力充沛的孩子們叫醒了她,她頭痛欲裂,卻不得不起身為他們穿衣、做飯。

「熬夜就是用健康換取自由。」汪思思告訴記者,由於長期熬夜,她總是一副沒精打採的樣子,內分泌失調,抵抗力越來越差。一年前,她患上了蕁麻疹,發作時,皮膚奇癢難忍,特別是每天半夜,皮膚髮癢的癥狀更加嚴重。醫生說,這和她熬夜、疲勞有一定關係。這段時間以來,她不敢再熬夜,收拾完家務後,就趕緊吃藥,躺在床上,生怕再起蕁麻疹。

「我知道熬夜不對,但就是控制不住。只要一躺在床上,焦慮情緒就湧上心頭,我只能用熬夜的方式來抵抗它。」從事平面設計行業的張斌說。張斌白天工作壓力大,下班回家後還要和妻子照顧孩子。長此以往,他有了焦慮情緒,熬夜玩手機遊戲就成了緩解焦慮的方式。

張斌告訴記者,其實,玩遊戲時他並不快樂,甚至還有些「賭氣」。但他找不到其他方法來紓解心裡的壓力,只能陷入熬夜的循環中。在這個循環中,熬夜又加重了他的焦慮感。

「報復性熬夜」到底在報復什麼?

熬夜傷身體,這個後果有誰不知道呢?奇怪的是,明明什麼都懂,許多人為啥總是樂此不疲在「報復性熬夜」?對此,記者專門採訪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親密關係諮詢師寧凌昀。

「說到這個網路新詞,我自己也深有體會。最近,我和丈夫迷上了幾部電視劇,晚上閑下來後就一集一集,不間斷地看。等時間過了凌晨後,我這才意識到,這種方式太影響睡眠質量了,便控制自己晚上11點前休息。但是,丈夫還會繼續看1個小時左右,而且他是一邊瀏覽手機一邊看劇。其實,這種行為就是對信息的屯積,生怕自己錯過了什麼。」寧凌昀說。

哈佛大學教授凱斯·桑坦斯曾說,信息傳播中,公眾自身的信息需求並非全方位的,公眾隻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快的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之中。寧凌昀解釋,年輕人之所以不斷地熬夜,很大程度上說,就是被大數據篩選的、符合自己又能愉悅自己的信息、娛樂所俘獲,從而沉溺其中,與網路成癮、手機成癮一樣。人們長期沉溺於不切實際的信息中,會導致對現實生活的誤判,出現對現實生活的種種不滿。與其說白天工作壓力過大,熬夜是對壓力的反抗,不如說是對自己生活的一種放任和不自律。

對於如何解決現狀,寧凌昀提出了建議。「用另一種更積極、更健康、更愉快的行為替代熬夜上癮狀態。年輕人可以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多接觸大自然,多讀書,多一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她表示,無論電子產品智能化到何種程度,也替代不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鏈接。如果工作上出現能力不濟、家庭出現不和諧等因素,可以通過溝通來解決,而不是去自暴自棄地熬夜。從社會層面來說,建議完備文化體系,提升年輕人的參與度,滿足其審美需求。從個人精神層面上講,要改變錯誤認知,學會多元思考、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醫生建議:養成健康的生活作息

「人體正常的睡眠時間為5到10小時,成年人平均每晚睡7.5小時。但是,大多數人在多數時間裡,睡眠質量達不到自身的實際需要。」於奇告訴記者。關於睡眠過程,他介紹,正常成年人在睡眠開始先進入NREM(非快眼動睡眠,下同),由淺入深,大概經過60至90分鐘後,轉成REM(快眼動睡眠,下同),持續時間只有10至15分鐘左右,然後又轉成NREM,就這樣,周期性地交替出現NREM和REM,一夜出現4至6次,直到清醒為止。

古語雲:「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標準。於奇說,研究表明,人類處於睡眠剝奪狀態時,一些主要認知功能會減退,包括記憶、判斷、決策等。睡眠不足會導致毒素累積、大腦損傷。睡眠問題還與精神分裂、腎疾病、癌症等有關。

「很多年輕人總認為自己底子好,晚睡一會沒問題,長此以往下去,身體就會出現問題。因此,一定要自覺、自律,戒掉不良的生活習慣。」於奇建議,要養成每天按時起床和睡覺的生活規律。晚飯後不要喝咖啡、茶以及含酒精的飲料,不要吸煙。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臥室裡避免強光、噪音,溫度適宜,不放鬧鐘。入睡前可做些放鬆活動,如散步、聽音樂、喝一小杯牛奶等。有條件的,可以洗個熱水澡或用熱水泡腳,做瑜伽等。如果1至2小時還睡不著,可以在安靜的房間裡看會書,或聽音樂,等睏倦了再回到床上休息。一次不行,可重複2至3次,直到睡著為止。失眠的病人最好不午睡,否則可能會影響夜間睡眠。如果有午休的習慣,時間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最多半個小時。失眠後,千萬不要採用加長睡眠時間的方法來補救,如果第二天還是睡不著,可能會產生焦慮的情緒。正確的做法是按原來的作息休息。出現睡眠障礙後,如果基層醫院沒有專病門診,可以到神經內科就診。

(記者武香君 趙雪編輯王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