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黃亞生:大學會被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技術顛覆嗎?

編者按

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見的方式改變著傳統高等教育的模式。隨著科技的發展,學習越來越變成一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事情。

當大學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我們是不是也應該重新定義大學所承擔的責任?

MIT斯隆管理學院教授黃亞生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解放人類,讓人們投身於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而大學則需要為學生們提供創新的氛圍和制度支持。

本文由“亞生看G2”首發,歡迎轉載,請注明出處。

全文共1795字,閱讀時長約3分鐘。

60多年前,兩位非常具有遠見的大學教授,預言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的出現,探討如何使用計算機來完成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

在AlphaGo戰勝世界圍棋冠軍的今天,人工智能已深入到人類工作現實的方方面面,是不是連大學本身也受到了挑戰?身在知識鏈頂端的大學,真的會被人工智能顛覆嗎?

在過去的兩年中,人工智能棋手Alpha gol連克世界冠軍李世石、柯潔,震驚了全球

圖片來源:BBC

人工智能撼動象牙塔

大學在教育領域中的意義非凡。我們可以看到,從大學誕生至今的幾百年裡,大學的地位一直在提高,這是因為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對大學培養的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大學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大學教育很難規模化,在教室裡,一名教授往往不能同時教太多的學生。

但現在,大學教育規模化的問題已經解決了,科技打破了空間、時間的界限。從2003年開始,MIT就開始把課程免費放上網。那時技術還相對簡單,僅是在線觀看課程。而現在,網絡教學已經可以深度互動,學生已經可以在網上提問、提交作業、參加考試等。我在美國大學裡授課,遠在中國、印度的學生都可以參與學習。

由哈佛和麻省理工發起的edx線上教育平台向全球提供數以千計免費在線課程

圖片來源:Knoweldge Enpowered

每個人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都不同,比如有人喜歡晚上學習,有人喜歡早上學習。但現在大學的設置強迫不同學習習慣的人在同一個時間接受教育,這本身是低效的。MIT做了一個實驗:學生可以在教室裡上課,也可以在網上聽課。實驗表明,兩種方法的學習效果差不多。究其原因,這不是因為老師教的不好,而是因為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最佳的學習方式。

另一方面來說,在線上學習中,老師會得到很快的反饋。而用人工智能技術識別表情、分析學生狀態、糾正語音、甚至批改卷子等,能把老師從大量繁瑣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提高教學水準、加強與學生的交流,這可以更好地提高教育的成效。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大膽預言,20年、30年以後,美國50%的大學很可能會被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線上教學的模式顛覆。那時的情形可能不像他那麽樂觀(從技術發展角度),也可能不像他那麽悲觀(從我自己工作的飯碗角度),但是Christensen的觀點值得我們去思考,我們對這個問題要細分。大學有兩個主要功能,一個是教學,一個是做研究。技術會顛覆大學的教學功能,但我不認為它會顛覆它的研究功能。

在美國,大學分為三類:一是以研究為主的綜合性的大學,如哈佛、MIT、史丹佛等;二是具有教育規模優勢的大學,如很多州立大學;三是所謂教育精致化的學院,如威廉姆斯學院等。

AI的快速發展,將為傳統教育帶來顛覆性的革命

圖片來源:Medium

我覺得最容易受衝擊的是規模型大學,很多規模型大學的教學和研究的質量都不夠突出,而美國很多的大學都屬於這一類型。我覺得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技術現在還很難衝擊研究性大學,因為研究性大學不僅教授他人知識,也激勵自己學校的教授創造知識,這個功能很難用技術替代。另外,那些一對一、一對二教學的教育精致化大學也比較難被技術衝擊。

思索這個問題是有實際意義的,因為你肯定不願意獲得一個將來會被顛覆的大學的學位。

被顛覆的大學供應鏈

實際上,現在大學的供應鏈——準備考試、考試、入學——已經開始被顛覆。

現在很多的研究表明,那些GRE標準考試得分很高的學生,不一定與他在課堂上的表現有很強的正相關關係,所以現在很多美國大學都只是把SAT、GRE這些傳統的入學考試成績作為參考分。

MIT最近推出了一個微型碩士學位,學生不需要去考GRE也能獲得入學資格,學生先在網上學習MIT的課程,再經過集中考試,我們根據他/她的考試成績決定是否錄取。錄取以後,學生還是要入學,當初在網上學的那些課也算作學分,這就節約了時間成本、精力成本和金錢成本。網上教育雖然沒有顛覆大學教育,但是至少顛覆了部分大學錄取的過程。

再比如誕生不久的密涅瓦大學,它完全不按傳統模式去錄取學生。現在美國大學的錄取工作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大工程,裡面有客觀的、主觀的各種標準。密涅瓦大學完全拋開這些東西,只看學生的考試成績,考試的設計則考慮考生是否有全面的才能等,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偉大的創舉。

現在,全球湧現了很多例如密涅瓦大學的創新性教育機構,它們旨在實驗高等教育的新方向

圖片來源:密涅瓦大學官網

聯繫到中國的高考制度,我在跟從事計算機工程研究的人談教育時,問他們在教育的環節中,哪些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他們回答的第一個就是高考。這就引申到一個更深遠的問題,如果讓16-18歲的學生,花兩三年時間準備高考,而這個高考又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話,那怎麽衡量所付出的成本?這其中包括實際成本,就是每天學習花費的時間、金錢,更重要的是機會成本,在這麽漫長的時間裡,為了準備高考,肯定就沒辦法學習和獲取其他知識,而那些放棄獲取的知識可能恰恰是最重要的東西。

我們過去談論應試教育的話題時總是說應試教育本身對人才培養不利,但是現在的話題更加緊迫了,因為應試教育本身就有可能被顛覆。

文:MIT斯隆管理學院教授 黃亞生

本文經“亞生看G2”首發,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檢索關鍵詞:高等教育,人工智能

聲明:本文不是學術論文,在表述和數據引用方面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誤差。歡迎讀者指正。

聯合出品:

戰略合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