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劃重點!教師資格證筆試科目三考情分析

教資筆試科目三考情分析

《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各個學科的考試內容大致分為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兩大部分。

學科知識主要考查本學科所需的專業知識,涵蓋範圍廣;

教學能力分為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與教學評價三部分,理論性、綜合性強。

初中科目三分為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思想品德、歷史、地理、音樂、體育與健康、美術、信息技術、歷史與社會、科學等15個科目。

普通高級中學和中等職業學校文化課科目三分為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思想政治、歷史、地理、音樂、體育與健康、美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14個科目。

題型:不同科目,題型和題量不太相同。出現頻率較高的題型有:單項選擇題、簡答題、診斷題、案例分析題、教學設計題。

初中科目三15學科考試內容及要求

(上下滑動查看內容)

語文

(一)學科知識

1.了解國內外文學發展概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風格特徵,運用文學理論引領學生品味、鑒賞文學作品。

2.能夠針對不同文本的特點,運用分析文本的相關知識和策略,幫助學生提高篩選信息、解釋推論、評價判斷的能力。

3.熟練掌握漢語言基本知識(如詞匯、語法、修辭),遵循初中學生語言學習規律,幫助學生理解語言難點,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4.具備較強的書面表達能力,熟悉寫作教學的過程,能指導學生根據寫作目的、內容及要求,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5.正確理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能夠在教學中體現其倡導的基本理念,落實其規定的課程目標。

6.熟悉現行通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結構方式、選文特點,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使用教材。

7.掌握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教學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能根據教學需要選擇使用。

(二)教學設計

1.能夠根據語文學科特點及初中學生的認知特徵,分析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個體差異。

2.能夠根據所選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水準,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

3.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已有知識水準,診斷並確定學生的學習起點。

4.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明確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的關係。

5.能夠把握所選教學內容及其特點,準確分析教學任務,確定教學內容的相互關係和呈現順序。

6.能夠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的課程目標,所選教學內容及學生語文學習特點,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7.能夠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突出與教學重點、難點相關的教學環節。

8.了解語文教學資源的多樣性,能根據所選教學內容合理開發、選擇和利用教學資源。

9.了解編制教學方案的基本規範與要求,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方案。

(三)教學實施

1.能夠根據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教學內容的特點創設教學情境,合理安排教學環節,組織學生參與語文學習活動。

2.能夠根據學生語文學習的個體差異,指導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後總結。

3.能夠選擇恰當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有效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

4.能夠根據初中語文的不同課型(如講讀課、自讀課、活動課),運用恰當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指導學生的學習。

5.能夠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的學習反饋轉化為新的教學資源。

6.能夠幫助學生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形成問題意識,指導學生根據問題制定計劃、搜集資料、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評價反思。

7.善於發現和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運用語文。

8.能夠恰當選用教學媒體,整合多種教學資源,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四)教學評價

1.能夠在教學中綜合運用形成性與終結性、定性與定量等不同類型的評價方式,恰當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

2.能夠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倡導的評價理念,發揮教學評價檢查、診斷、反饋、激勵、甄別等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3.能夠根據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內容,選擇和使用恰當的評價方法。

4.能夠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教師評價,幫助學生了解自身語文學習的狀況,調整學習策略。

5.能夠分析、評價自己的教學,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思路,完善教學方案,提升教學能力。

數學

1.學科知識

數學學科知識包括大學專科數學專業基礎課程、高中數學課程中的必修內容和部分選修內容以及初中數學課程中的內容知識。

大學專科數學專業基礎課程知識是指: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大學專科數學課程中與中學數學密切相關的內容。

其內容要求是:準確掌握基本概念,熟練進行運算,並能夠利用這些知識去解決中學數學的問題。

高中數學課程中的必修內容和部分選修內容以及初中數學課程知識是指高中數學課程中的必修內容、選修課中的系列1、2的內容以及選修3—1(數學史選講),選修4—1(幾何證明選講)、選修4—2(矩陣與變換)、選修4—4(坐標系與參數方程)、選修4—5(不等式選講)以及初中課程中的全部數學知識。

其內容要求是:理解中學數學中的重要概念,掌握中學數學中的重要公式、定理、法則等知識,掌握中學常見的數學思想方法,具有空間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等基本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能力。

2.課程知識

了解初中數學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和目標。

熟悉《課標》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的知識體系,掌握《課標》對教學內容的要求。

能運用《課標》指導自己的數學教學實踐。

3.教學知識

掌握講授法、討論法、自學輔導法、發現法等常見的數學教學方法。

掌握概念教學、命題教學等數學教學知識的基本內容。

了解包括備課、課堂教學、作業批改與考試、數學課外活動、數學教學評價等基本環節的教學過程。

掌握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等中學數學學習方式。

掌握數學教學評價的基本知識和方法。

4.教學技能

(1)教學設計

能夠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準和數學學習經驗,準確把握所教內容與學生已學知識的聯繫。

能夠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徵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

能正確把握數學教學內容,揭示數學概念、法則、結論的發展過程和本質,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體現應用與創新意識。

能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所選教學內容的教案設計。

(2)教學實施

能創設合理的數學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猜想和合作交流。

能依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地進行數學課堂教學。

能結合具體數學教學情境,正確處理數學教學中的各種問題。

(3)教學評價

能採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對學生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等方面進行恰當地評價。

能對教師數學教學過程進行評價。

能夠通過教學評價改進教學和促進學生的發展。

英語

(一)語言知識與能力

1.掌握英語語言的基礎知識,了解語言研究中與英語教學相關的基本概念和知識,並能在課堂教學中加以運用。

2.具有良好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包括用英語進行書面表達、獲取教學資源和信息、表達思想情感和與學生良好溝通的能力;能夠篩選並改編適合初中學生英語水準的語言材料。

3.能夠在語篇中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歷史和文學等相關的社會文化知識。

(二)語言教學知識與能力

1.了解外語教學基本理論,理解語言觀、語言學習觀、語言教學觀等對初中英語教學的指導作用。

2.理解《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目標內容(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以及課程標準的其他相關知識,並能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運用。

3.掌握英語語言知識(語音、詞匯、語法、語篇等)的教學基本原則、講解和練習方法。

4.掌握英語語言技能(聽、說、讀、寫)的教學原則和訓練方法。

5.能結合中外社會文化語境,設計並實施英語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與訓練。

(三)教學設計

1.了解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已有的英語知識、語言能力和學習需求,能夠說明教學內容與學生已學知識之間的聯繫。

2.理解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

3.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設定合理、明確與具體的教學目標。

4.能夠根據教學目標創設相關的教學情景,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安排合理的教學過程,篩選適當的輔助教學材料。

5.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設計有效的學習評估活動。

(四)教學實施與評價

1.掌握英語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與方法,能夠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參與語言學習活動。

2.掌握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據英語學科和學生的特點,根據教學實際情況,恰當地運用語言講解、練習、提問、反饋等方法,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3.掌握課堂管理的基本方法,熟悉課堂活動的常用組織形式,能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能在課堂教學的不同階段發揮教師的作用。

4.掌握課堂總結的方法,能適時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與評價,科學合理地布置作業。

5.掌握基本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夠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整合多種資源,選擇恰當的輔助教學手段進行有效教學。

6.了解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知識與方法,並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合理運用。

7.了解教學案例評析的基本方法,能夠對教學案例進行評價。

8.了解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夠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並提出改進思路。

物理

(一) 物理學科與教學知識

1. 物理專業知識

(1)掌握與初中物理密切相關的大學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礎知識。

(2)掌握初中物理的知識和技能,能運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

(3)掌握物理學研究方法和實驗手段;了解物理學發展的歷史和最新發展動態。

2. 物理教學知識

(1)理解初中物理課程的性質、目標和基本理念,熟悉《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

(2)了解物理教學原則,認識物理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及其規律,熟悉初中物理常用的教學方法。

(3)知道物理教學活動包括的主要環節,具備物理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教學評價的相關知識。

(二)教學設計

1. 分析物理教材

(1)能根據《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教材,分析教學內容,確定其在初中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結合初中生的認知水準、已有知識與技能基礎分析教材,確立教學重點與難點。

2. 確定物理教學目標

(1)理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含義。

(2)能根據《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基礎和發展需求,確定並準確表述具體的教學目標。

3. 選擇教學策略和方法

(1)能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初中生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2)能根據教學實際合理選擇、利用和開發教學資源。

4. 設計物理教學過程

(1)能根據物理教學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

(2)能創設物理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將學生引入學習活動。

(三)教學實施

1.課堂學習指導

(1)掌握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據物理學科特點和初中生的認知特徵,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2)能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優化教學。

2.課堂教學組織

(1)掌握初中物理教學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有效組織多樣化的教學,尤其是探究式教學與研究性學習。

(2)教學過程條理清楚、重點突出,能適時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合理布置作業。

(3)能恰當選用教學媒體,整合多種教學資源,提高物理教學效率。

(四) 教學評價

1. 物理學習評價

(1)能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正確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

(2)能運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了解物理學習狀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改進學習方法。

2. 物理教學評價

(1)能依據《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倡導的評價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恰當體現評價的診斷、反饋、激勵、甄別等功能。

(2)能運用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思路。

化學

(一)學科知識運用

1. 化學專業知識

(1)掌握與中學化學密切相關的大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高中化學知識與技能。

(2)掌握初中化學知識和技能,具備化學學科的實驗技能和方法,能夠運用化學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

(3)了解化學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化學研究的專門性方法,化學學科認識世界的視角及思維方法;了解化學發展史及化學發展動態。

2. 化學課程知識

(1)理解初中化學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和課程目標。

(2)熟悉《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所規定主題內容的標準和要求。

(3)理解初中化學教材的編寫理念、編排特點及知識呈現形式,能夠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使用教材。

3. 化學教學知識

(1)了解化學教學理念、教學原則、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等一般知識。

(2)認識化學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及其規律,掌握中學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等核心知識教學的基本要求及教學方法。

(3)知道化學教學活動包括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作業批改與考試、課外活動、教學評價等基本環節,能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組織化學教學活動。

(二)教學設計

1. 化學教材分析能力

(1)根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及教材的編寫思路和特點,理解初中化學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確定課時內容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化學教學內容與化學課程內容、化學教材內容和化學教學目標之間的關係,能對化學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選擇和組織。

(3)通過教材內容分析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分析確立教學重點與難點,並闡述相應的教學解決方案。

2. 確定化學教學目標

(1)領會“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含義。

(2)能夠根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材和學生的認知特徵,確定具體課程內容的教學目標並準確表述。

3. 選擇教學策略和方法

(1)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和初中學生認知特點,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確定學生的學習起點,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2)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明確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的關係,確定教學內容的相互關係和呈現順序。

(3)了解化學資源的多樣性,能根據所選教學內容合理開發、選擇和利用教學資源。

4. 設計化學教學程序

(1)理解化學教學內容組織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夠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

(2)通過研究典型的化學教學設計案例,掌握教學設計的方法,評價教學案例的合理性。

(3)能夠在規定時間內應用化學課時教學設計的一般步驟,完成所選教學內容的教案設計。

(三)教學實施

1. 課堂學習指導能力

(1)了解化學情境創設、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的方法,掌握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2)掌握初中學生化學學習的基本特點,能夠根據化學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特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2. 課堂組織調控能力

(1)掌握化學教學組織的形式和策略,具有初步解決化學教學過程中各種衝突的能力。

(2)了解對化學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教學活動因素進行調控的方法。

3. 實施有效教學能力

(1)能依據化學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地進行化學課堂教學。

(2)掌握化學實驗教學的功能、特點和方法,強化科學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能恰當選用教學媒體輔助化學教學,整合多種教學資源,提高化學教學效率。

(四)教學評價

1. 化學學習評價

(1)了解化學教學評價的知識和方法,具有正確的評價觀,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正確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能夠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教師評價,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化學學習的狀況,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

2. 化學教學評價

(1)能夠依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倡導的評價理念,發揮教學評價的檢查、診斷、反饋、激勵、甄別等功能。

(2)了解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能夠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和評價,提出改進的思路。

生物

(一)學科知識

1.掌握與初中生物學課程相關的植物學、動物學、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生態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生物進化等領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及相關的生物技術;了解生物學科發展的歷史和現狀,關注生物學科的最新進展。

2.掌握生物學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等,運用生物學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決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發展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

(二)教學知識

1.理解初中生物學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和課程目標;熟悉初中生物學課程10個主題的內容標準涉及的重要概念;知道課程資源的類型及其適用範圍。

2.了解初中生物學教材的編寫理念、編排特點及內容呈現形式。

3.了解生物學教學理念、教學策略、教學設計、教學技能、教學評價、教學研究等一般知識與技能。

4.了解生物學科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活動的基本要求和過程。

5.掌握初中生物學核心概念的一般教學策略。

(三)教學設計

1. 學習需求分析

(1)分析學習者

l 分析初中生學習生物學課程的一般特點,如年齡特點、整體知識水準、能力水準等。

l 分析初中生學習生物學課程的差異性,如個性差異、知識水準差異、不同的學習態度等。

(2)分析教材

l 根據《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2011年版)》及教材的編寫思路和特點,確定課時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選擇和組織,明確教學內容的相互關係和呈現順序。

l 通過分析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明確核心概念,確定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2. 確定教學目標

(1)領會初中生物學課程“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含義。

(2)根據三維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確定並準確表述教學目標。

3. 選擇教學策略和方法

(1)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2)合理選擇和利用課程資源。

4. 設計教學過程

(1)合理安排生物學教學過程的基本環節。

(2)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

(3)分析並評價教學案例。

5. 撰寫格式規範的教案

6. 了解生物學教學評價的基本類型和方法

思想品德

初級中學思想品德教師教學知識與能力考試內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學科知識與能力、課程理論知識與能力、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與能力和教育教學評價理論知識與能力。

(一)學科知識

1.掌握與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密切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科基礎知識,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青少年心理學、倫理學、法學等課程的主要內容。

2.運用學科知識和思想品德課程理念解讀、分析、評價思想品德教材,解決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相關問題。

3.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與方法以及有關學科知識觀察、分析和說明青少年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社會生活的相關熱點問題,具有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理論知識

1.了解思想政治課程理論的基本知識,明確思想品德課程的性質、特點和功能,掌握思想品德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及其建構思想。

2.掌握《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所規定的課程內容、課程形態、課程結構以及課程實施要求。

3.理解思想品德課程各部分內容的目標定位和教材的基本內容、體例結構及其呈現方式,能夠正確地解讀和處理教材。

4.運用思想品德課程理論知識和《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蘊涵的課程設計思想,科學合理地設計與實施課程。

(三)教育教學理論知識

1.認識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的特點和規律,領會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熟悉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組織形式和基本環節。

2.運用情境教學、活動教學、體驗式教學、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學導式教學、講授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活動體驗,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

3.根據《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教材內容,結合生活熱點和學情,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和思想教育點。

4.根據初中學生認知特點、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和教學實際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規劃教學過程,形成教學方案。

5.依據教學方案,合理利用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恰當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激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體驗,達成教學目標。

6.根據思想品德教學情境,正確分析和處理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問題。

(四)教育教學評價理論知識

1.理解思想品德教學評價的內涵、特點和理念;了解評價的基本程序、方式方法。

2.運用教學評價的激勵、診斷和引導等功能,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素養全面協調發展。

3.運用觀察、測驗、成長記錄等方法,採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客觀評價學生的思想品德學業狀況。

4.運用思想品德新課程教學評價的理念和方法,恰當分析和評價教學行為,不斷改進教學。

歷史

(一)學科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總體趨勢,掌握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以及人類文明的主要成果,掌握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徵。

2.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在教學中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能夠運用正確的觀點對歷史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和解釋。

3.了解多樣性的歷史呈現方式,熟悉主要歷史載體的特徵;能夠運用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並對所搜集的歷史信息進行辨析和闡釋,運用可靠的證據對歷史進行評析。

4.了解初中歷史課程的地位、性質與作用;熟悉《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所規定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及要求,能夠運用課程標準指導教學;了解現行初中歷史教材的編排體例和內容結構。

5.掌握歷史學科教學的理論知識,並能夠用以指導歷史教學及教研活動。

(二)教學設計

1.能夠恰當地確定並準確、具體地表述教學目標。

2.能夠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準和學習經驗,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

3.能夠恰當地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並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以突出重點和解決難點。

4.能夠對歷史教材的內容進行梳理和分析,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能夠設計出合理的教學過程及完整的教學環節。

5.能夠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開展教與學的活動。

6.能夠合理選用多種歷史教學資源。

(三)教學實施

1.能夠運用合理的組織形式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恰當地運用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完成教學任務。

2.能夠創設合理的歷史情境,促進學生對歷史的感悟和體驗,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3.能夠準確、清晰地表述歷史教學內容,對歷史概念進行正確的闡釋,合理地對歷史進行評析。

4.能夠有效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與能力,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5.能夠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以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

6.能夠合理整合多種教學資源,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歷史教學。

(四)教學評價

1.能夠對學生歷史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能力、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狀況。

2.理解教學評價的導向、診斷、反饋、激勵等功能,了解診斷性、過程性、終結性等評價類型和定性、定量等評價方式,並在歷史教學中綜合運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3.能夠全面、客觀地對教學進行反思和評價,提出改進的思路和措施。

地理

(一)地理科學知識與運用

1.理解地理科學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過程;掌握組成地理環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熟悉中國和世界的地理概況。

2.掌握運用地圖和其他地理圖像、繪製地理圖表等基本技能;熟悉地理實驗和野外觀察、社會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的過程和方法。

3.掌握地理科學的基本思想和學科特點;了解人地關係的發展歷程、現狀與趨勢;會運用地理科學一般方法解釋、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

(二)教學知識與運用

1.熟悉初中地理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特點;熟悉初中地理課程設置和設計思路;掌握初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和培養目標。

2.掌握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熟悉地理教材的結構和使用方法;掌握地理教學方法的特點和使用條件;掌握地理教學基本技能的作用和要求;掌握地球儀、地理圖冊、投影儀、多媒體、網絡等多種媒體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教學評價的基本方式和作用。

3.熟悉地理教學的基本理論;能夠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分析和解決教學目標設計、地理教材使用、地理教學方法優化、地理教學媒體選用、地理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實際問題。

4.熟悉《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

(三)教學設計

1.確定教學目標

(1)了解一般初中學生的地理學習基礎和需求。

(2)依據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標準。

(3)完整、規範、具體地表述課時目標。

2.分析教學內容

(1)確立適切的教學重點。

(2)恰當分析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

3.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

(1)關注優化教學方法。

(2)合理組合教學方法。

(3)恰當選擇教學媒體。

4.設計教學過程

(1)設計明確的教師活動。

(2)設計合理的學生活動。

(3)設計恰當的測評題目。

5.形成完整的教案

(1)掌握教案的基本形式。

(2)掌握教案必備的組成要素。

音樂

(一)學科知識與技能

1.掌握和運用與初中音樂教學密切相關的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基礎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等音樂基本知識與基礎理論。

2.具備音樂鑒賞能力、音樂表演能力(演唱、演奏、自彈自唱)、指揮能力(合唱或樂隊)與創編能力(歌曲創作或改編)。

3.熟悉中外音樂史發展脈絡和不同時期、不同流派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了解中外多民族音樂文化的不同特點。

4.了解音樂美學基礎知識,具備一定的音樂審美能力,關注與時代同步發展的音樂學科最新信息與動態。

(二)教學設計

1.熟知初中音樂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掌握《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所規定的內容和要求,了解世界著名音樂教育體系。

2.能夠依據音樂課程基本理念,針對初中生身心發展與學習需要,運用學科知識選擇與處理教學內容,把握重點難點,充分利用課程資源,進行音樂教學設計。

3.能夠依據音樂課程基本理念、音樂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況,進行課堂音樂教學目標設計,能夠關注學生主體,突出學科特徵,體現多維目標。

4.能夠依據音樂課程基本理念、教學內容、目標和學生狀況,進行教學過程設計,能夠選擇多種方法與教學手段,合理安排教學環節。

(三)教學實施

1.能夠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運用教學方法,採用多樣教學手段,積極完成教學任務。

2.能夠利用自身音樂特長,創設良好的音樂教學情境與教學氛圍,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3.能夠對課堂音樂教學進行有效地組織與調控,重視教學現場的生成意義與課堂環境、資源的客觀變化,強調教學過程的學生參與,鼓勵學生在互動、互助中達成學習目標。

4.能夠在課堂中體現一定的教學策略,強調情感體驗,關注合作探究,加強綜合實踐,注重目標達成,能夠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並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不斷提高音樂學習效率。

(四)教學評價

1.堅持發展性、自主性評價原則,以評價促進學生音樂能力的發展。

2.能夠對學生音樂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維目標貫穿評價始終。

3. 掌握自評、他評、互評等多元評價方法與手段,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學習狀況,培養音樂學習自信心。

4.能夠對音樂教學進行自我評價與反思,針對問題及時提出改進音樂教學的方案與措施。

體育與健康

(一)學科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中外體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趨勢,熟悉運動人體科學、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教育訓練學及民族傳統體育學等領域的相關知識和發展趨勢,掌握學校體育發展的基本特徵與規律。

2.了解人體結構的基本組成、人體主要器官和系統的結構特點與功能。掌握骨骼肌的收縮原理、收縮形式和特徵、肌纖維類型與運動的關係;熟悉氧運輸系統的功能、能量代謝等內容;掌握運動技能形成的過程及影響因素、運動過程中人體功能變化的規律,掌握身體素質的生理學基礎。了解體育衛生、醫務監督的基礎知識,掌握常見運動性損傷、運動性病症的預防和處理等內容。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與合理膳食,熟悉各種營養素的來源、功能和需要量,理解營養、環境和生活方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3.掌握體育的本質與功能、目的與手段,熟悉體育過程要素與結構。了解學校體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學校體育目標的結構與功能;了解運動興趣、動機、表現有關知識,掌握提高體育教學的心理知識和乾預手段;了解體育課程的性質與特點、資源開發與利用,掌握體育課程的學習指導與評價;熟悉學校課余體育活動、訓練與競賽的特點、組織與實施等內容;掌握體育教學的目標、特點、原則、過程與方法,掌握體育教學計劃的制定、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評價等內容,了解我國常見的體育教學模式;熟悉《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了解運動訓練的目的、任務、內容和基本特點,熟悉競技能力及其構成因素,掌握運動訓練的基本原則、訓練方法與手段,掌握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和靈敏素質的訓練方法和手段。

4.了解運動項目(田徑類、體操類、球類、健美操和武術等)的起源與發展,了解不同項目競賽活動的組織與裁判法,掌握發展身體素質的基本方法,掌握不同運動技術(教材)的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田徑類主要掌握跑、跳、投等項目的主要技術結構、動作要點和練習方法;體操類主要掌握隊列隊形、徒手體操、輕器械體操、技巧、單杠、雙杠、跳躍等項目的技術結構、動作要點和練習方法,並能正確運用保護與幫助方法;球類主要掌握籃球、排球和足球等項目的主要技術結構、動作要點及練習方法;健美操主要掌握基本動作要領與分類體系、組合與成套動作創編方法和練習方法;武術主要掌握徒手(如青年拳)、太極拳及持器械(如初級劍)動作的基本技術、技法和練習方法。

(二)教學設計

1.能夠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運動技能水準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初中“體育與健康”教材進行梳理和分析,選擇教學內容。

2.確定教學目標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合理設計教學策略。

3.掌握教案設計的要求、方法和技巧,能恰當地表述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過程。

4.能夠合理選擇多種體育與健康教學資源。

5.能夠對教學設計方案進行評價。

(三)教學實施

1.能夠按照教案設計的要求順利開展課堂教學,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2. 能夠創設合理的體育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體育的感悟和體驗。

3.恰當地運用教學策略,能夠有效地解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4. 能夠合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體育活動進行科學指導,掌控教學過程。

5.能夠適時地對教學活動與效果進行歸納和總結,合理布置課後練習。

6.能夠實施課堂教學安全措施,妥善處理課堂教學突發事件。

7.能夠合理利用多種體育教學資源。

(四)教學評價

1.能夠對學生學習“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考察學生在知識、技能、體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狀況;能夠對運動技能和體質進行評價。

2.理解教學評價的導向、診斷、反饋和激勵等功能,了解診斷性、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的類型,初步掌握定性和定量評價方式與方法,並能夠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綜合運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了解教學反思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能夠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提出改進的思路和措施。

美術

(一)學科知識

1.了解中外美術發展的基本脈絡、重要的美術人物、美術風格與流派及美術現象,知道美術的基本理論。

——了解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美術門類的主要成就。如:陶瓷藝術、青銅藝術、雕塑藝術、繪畫藝術、工藝美術、書法篆刻、民間美術、建築藝術等。

——了解西方從原始藝術到當代藝術的發展。如:洞穴壁畫、文藝複興時期美術、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後期印象派、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各時期的建築藝術以及現代設計藝術。

——知道美術的概念、性質和價值等基本理論。如:造型元素與形式原理、美術創作思想、美術的社會價值等。

2.知道美術主要類別和技法理論,了解美術創作和美術欣賞的基本過程與方法,並具有一定的創作能力和欣賞能力。

——了解美術的主要分類方法及其結果。

——知道相關技法理論。如:色彩、解剖、透視、材料等知識。

——了解美術創作(含設計)的基本過程和方法。

——掌握欣賞美術作品的方法。

3.掌握《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主要精神和內容。

——了解初中美術課程的性質、理念和價值。

——熟悉初中美術課程的學習領域,理解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及要求,運用課程標準指導教學。

——知道《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有關教學、評價、教材編寫、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等方面的建議。

4.了解美術學科教學的基本理論,並用以指導美術教學活動。

——理解美術課程的價值與目標。

——了解美術課程與教材的意義、結構和編寫方法。

——知道初中學生的身心特徵與美術能力發展的規律。

——了解合格美術教師的素質與能力的要求。

——熟悉美術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的方法,掌握現代教育技術。

——掌握基本的美術教學設計、實施與評價的方法。

(二)教學設計

1.恰當地設定並清晰地表述教學目標。

2.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並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以突出重點和解決難點。

3.根據美術教材的內容合理地組織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及環節。

4.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方法和手段,有效地開展教與學的活動。

5.合理選擇多種美術教學資源,尤其是當地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使教學更有效。

(三)教學實施

1.運用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開展初中美術教學。

2.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對美術的感悟和體驗,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或大膽創作。

3.準確、清晰地表述美術教學內容、闡釋美術概念、演示美術原理和技法。

4.有效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與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

5.合理整合多種教學資源,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美術教學。

(四)教學評價

1.運用現代教學評價理論對學生美術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狀況。

2.理解教學評價的導向、診斷、反饋、激勵等功能,了解診斷性、過程性、終結性等評價類型和定性、定量等評價方式,並在美術教學中綜合運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3.全面、客觀地對教學進行反思和評價,提出改進的思路和措施。

信息技術

(一)學科知識

1.信息技術專業知識

(1)了解信息技術發展史及國內外的發展動態,掌握與初中信息技術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

(2)掌握與信息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倫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術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並能用於分析和解決相關問題。

2.信息技術課程知識

(1)理解信息技術課程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和課程目標。

(2)熟悉《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所規定的模塊結構、內容標準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特點及呈現形式,能夠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使用教材。

3.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知識

(1)掌握信息技術教育理念、教學原則、教學策略等一般知識。

(2)理解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規律及一般過程,掌握信息技術教學的基本技能及教學方法。

(3)了解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知識。

(4)掌握信息技術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

(二)教學設計

1.學生學習需求分析

(1)了解學生認知特徵,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確定學生的學習起點。

(2)具有分析學生已有的信息技術學習經驗和個體差異的能力。

2.信息技術教材分析

(1)根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及教材編寫思路和特點,

了解信息技術教材內容和信息技術教學目標之間的關係,能結合學習需要對信息技術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選擇和組織。

(2)通過教材內容分析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與技能,確立教學重點與難點,並設計相應的教學解決方案。

3.確定信息技術教學目標

(1)領會“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含義。

(2)能夠根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教材和學生的認知特徵,確定具體課程內容的教學目標並準確表述。

4.選擇教學策略和方法

(1)能夠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和學生認知特徵,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2)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明確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和技能之間的關係,確定教學內容的相互關係和呈現順序。

(3)了解信息技術資源的多樣性,能根據所選教學內容合理開發、選擇和利用教學資源。

5.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的綜合應用

(1)理解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內容組織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夠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

(2)通過研究典型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設計的案例,掌握教學設計的方法,評析教學案例。

(3)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選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

(三)教學實施

1. 課堂學習指導

(1)了解信息技術教學情境的創設、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的方法,掌握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2)了解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基本特點,能夠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特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2. 課堂組織調控

(1)掌握信息技術教學組織的形式和策略,具有初步解決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偶發事件的能力。

(2)了解對信息技術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教學活動因素進行調控的方法。

3. 信息技術教學實施的綜合應用

(1)能依據信息技術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地進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2)掌握信息技術實踐教學的功能、特點和方法,強化科學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能恰當整合多種教學資源,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四) 教學評價

1. 信息技術學習評價

(1)了解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知識和方法,具有科學的評價觀,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能夠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教師評價,幫助學生了解自身信息技術學習的狀況,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

2. 信息技術教學評價

(1)能夠依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倡導的評價理念,發揮教學評價診斷、反饋、激勵等功能。

(2)了解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夠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和評價,提出改進的思路。

歷史與社會

(一)學科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中國與世界歷史進程的基本事實和基本脈絡,了解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發展的基本趨勢,了解中國與世界人文地理的概況。

2.了解社會生活的豐富內涵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多種方式和途徑,理解個體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關係。

3.了解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理解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4.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動態的眼光縱向了解人類社會的進程,橫向了解社會生活的內容。

5.運用多種方法和現代信息技術,收集、處理歷史、地理和社會信息。

6.了解歷史與社會課程的地位、性質與作用;熟悉《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及要求;能夠運用課程標準指導教學,了解歷史與社會教材的編排體例和內容結構。

(二)教學設計

1. 能夠綜合《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目標並正確敘寫教學目標。

2. 能夠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並明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能夠開發、利用多樣化教學資源。

3. 能夠根據教學目標、內容,結合教學實際,選用恰當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手段。

4. 設計教學時,能夠注重歷史、地理及相關人文社會學科之間的關聯性、整體性,能夠統籌相關學科知識、優化課程內容結構。強調歷史與現實、自然與社會之間的密切聯繫,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

(三)教學實施

1.能夠創設多種情境,以靈活多樣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各種組織形式的優勢,引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有效合作。

2.能夠綜合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教學環境以及自身素質等多種因素,合理選擇和使用教學方法,加強學法指導。

3.能夠充分運用傳統及現代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創造性地開展教學。

(四)教學評價

1.了解教學評價的相關知識,注意教學評價的診斷、激勵、調控作用。

2.能夠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正確評價,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能力、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狀況,注重綜合性、發展性評價。

3.能夠以課程標準作為評價的依據,有機整合和綜合運用各種評價方法。

4.能夠運用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思路。

科學

(一)科學學科與教學知識

1.科學專業知識

(1)掌握與初中科學課程密切相關的科學基礎知識,包括:大學物理中的力學、電磁學、熱學、光學和原子與原子核物理知識的基礎知識;大學化學中的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大學生物學中的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生態學、遺傳學、進化論的基礎知識;大學自然地理和天文學方面相關的基礎知識。

(2)能運用科學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相關科學現象。

(3)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和實驗手段;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與最新發展動態。

2.科學教學知識

(1)熟悉《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理解初中科學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

(2)了解科學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認識科學課程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及其規律,熟悉一些常用的教學方法。

(3)了解科學教育的基本思想,具備科學課程教學設計、教學實施以及教學評價相關知識。

(二)教學設計

1.前期分析

(1)能根據《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科學教材以及學習者特徵,分析、處理教材內容,確定科學教學內容在初中科學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結合初中生的認知水準和心理特徵、已有知識和能力,確立教學重點與難點。

2.確定教學目標

(1)理解“科學探究”、“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科學、技術、社會、環境”四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2)能根據《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基礎和發展需求,確定並準確表述具體的教學目標。

3.選擇教學策略

(1)能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初中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2)能根據教學實際合理選擇、利用和開發教學資源。

4.設計教學過程

(1)能根據科學課程教學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

(2)能創設教學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開展教學。

(三)教學實施

1.課堂學習指導

(1)掌握指導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據科學課程特點和初中學生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徵,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與手段,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2)能根據學生的反饋優化教學。

2.課堂教學組織

(1)掌握初中科學課程教學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有效組織多樣化的教學,尤其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

(2)理解科學實驗的教學功能、特點與方法,能在教學過程中有效運用科學實驗開展教學。

(3)教學過程條理清楚、重點突出,能適時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合理布置作業。

(4)合理選用教學媒體,整合多種教學資源,提高科學課程教學效率。

(四)教學評價

1.能依據《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倡導的基本評價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恰當體現評價的診斷、反饋、激勵、甄別等功能。

2.能運用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思路。

3.能編制、選擇符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作業,能運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正確評價,以促進學生的發展。

高中科目三14學科考試內容及要求

語文

(一)學科知識

1.了解國內外文學發展概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風格特徵,運用文學理論引領學生個性化地解讀文學作品,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2.能夠針對不同文本的特點,運用分析文本的相關知識和策略,幫助學生提高篩選信息、解釋推論、評價判斷的能力。

3.熟練掌握漢語言文字應用的基本知識,遵循高中學生語言學習規律,幫助學生理解語言難點,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4.具備較強的書面表達能力,熟悉寫作教學的過程,能夠指導學生分析寫作目的、內容及要求,自主、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

5.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能夠根據學生需求,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

6.正確理解《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能夠在教學中體現其倡導的基本理念,落實其規定的課程目標。

7.熟悉現行通用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結構方式、選文特點,能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使用教材。

8.掌握閱讀與寫作教學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能根據教學需要選擇使用。

9.了解高中語文選修課的基本理念和模塊設置,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流程。

(二)教學設計

1.能夠根據語文學科特點及高中學生的認知特徵,分析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個體差異。

2.能夠根據所選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水準,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

3.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已有知識水準,診斷並確定學生的學習起點。

4.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明確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的關係。

5.能夠把握所選教學內容及其特點,準確分析教學任務,確定教學內容的相互關係和呈現順序。

6.能夠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規定的課程目標,所選教學內容及學生語文學習特點,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7.能夠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突出與教學重點、難點相關的教學環節。

8.了解語文教學資源的多樣性,能根據所選教學內容合理開發、選擇和利用教學資源。

9.能夠設計多樣化的課外活動(如讀書報告會、書評交流會),引導學生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

10.了解編制教學方案的基本規範與要求,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方案。

(三)教學實施

1.能夠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等教學內容的特點創設教學情境,合理安排教學環節,組織學生參與語文學習活動。

2.能夠根據學生語文學習的個體差異,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後總結。

3.能夠選擇恰當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有效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

4.能夠根據高中語文的不同課型(如講讀課、自讀課、活動課),運用恰當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指導學生的學習。

5.能夠在閱讀、寫作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的學習反饋轉化為新的教學資源。

6.能夠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指導學生根據問題制定計劃、搜集資料、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評價反思。

7.善於發現和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運用語文。

8.能夠恰當選用教學媒體,整合多種教學資源,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四)教學評價

1.能夠在教學中綜合運用形成性與終結性、定性與定量等不同類型的評價方式,恰當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

2.能夠依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倡導的評價理念,發揮教學評價檢查、診斷、反饋、激勵、甄別等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3.能夠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教學內容,選擇和使用恰當的評價策略。

4.能夠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教師評價,幫助學生了解自身語文學習的狀況,形成個性化的學習策略。

5.能夠分析、評價自己的教學,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思路,完善教學方案,提升教學能力。

數學

1.學科知識

數學學科知識包括大學本科數學專業基礎課程和高中課程中的數學知識。

大學本科數學專業基礎課程的知識是指: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大學課程中與中學數學密切相關的內容,包括數列極限、函數極限、連續函數、一元函數微積分、向量及其運算、矩陣與變換等內容及概率與數理統計的基礎知識。

其內容要求是:準確掌握基本概念,熟練進行運算,並能夠利用這些知識去解決中學數學的問題。

高中數學知識是指《課標》中所規定的必修課全部內容、選修課中的系列1、2的內容以及選修3—1(數學史選講),選修4—1(幾何證明選講)、選修4—2(矩陣與變換)、選修4—4(坐標系與參數方程)、選修4—5(不等式選講)。

其內容要求是:理解高中數學中的重要概念,掌握高中數學中的重要公式、定理、法則等知識,掌握中學數學中常見的思想方法,具有空間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等基本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能力。

2.課程知識

了解高中數學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和目標。

熟悉《課標》所規定教學內容的知識體系,掌握《課標》對教學內容的要求。

了解《課標》各模塊知識編排的特點。

能運用《課標》指導自己的數學教學實踐。

3.教學知識

了解包括備課、課堂教學、作業批改與考試、數學課外活動、數學教學評價等基本環節的教學過程。

掌握講授法、討論法、自學輔導法、發現法等常見的數學教學方法。

掌握概念教學、命題教學等數學教學知識的基本內容。

掌握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等中學數學學習方式。

掌握數學教學評價的基本知識和方法。

4.教學技能

(1)教學設計

能夠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準和數學學習經驗,準確把握所教內容與學生已學知識的聯繫。

能夠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徵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

能正確把握數學教學內容,揭示數學概念、法則、結論的發展過程和本質,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體現應用與創新意識。

能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所選教學內容的教案設計。

(2)教學實施

能創設合理的數學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猜想和合作交流。

能依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地進行數學課堂教學。

能結合具體數學教學情境,正確處理數學教學中的各種問題。

(3)教學評價

能採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進行恰當地評價。

能對教師數學教學過程進行評價。

能夠通過教學評價改進教學和促進學生的發展。

英語

(一)語言知識與能力

1.掌握英語語言的基礎知識,了解語言學研究中與語言教學相關的基本概念和知識,並能在課堂教學中加以運用。

2.具有良好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包括用英語進行書面表達、獲取教學資源和信息、表達思想情感和與學生良好溝通的能力;能夠篩選並改編適合高中學生英語水準的語言材料。

3.能在語篇中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歷史和文學等相關的社會文化知識。

(二)語言教學知識與能力

1.了解外語教學基本理論,理解語言觀、語言學習觀、語言教學觀等對高中英語教學的指導作用。

2.理解國家頒布的英語學科課程標準的目標內容(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以及課程標準的其他相關知識,並能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運用。

3.掌握英語語言知識(語音、詞匯、語法、語篇等)的教學基本原則、講解和練習方法。

4.掌握英語語言技能(聽、說、讀、寫)教學的基本原則和訓練方法。

5.能結合中外社會文化語境,設計並實施英語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與訓練。

(三)教學設計

1.了解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已有的英語知識、語言能力和學習需求,能夠說明教學內容與學生已學知識之間的聯繫。

2.理解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

3.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設定合理、明確與具體的教學目標。

4.能夠根據教學目標創設相應的教學情景,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安排合理的教學過程,篩選適當的輔助教學材料。

5.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設計有效的學習評估活動。

(四)教學實施與評價

1.掌握英語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與方法,能夠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參與語言學習活動。

2.掌握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據英語學科和學生的特點,根據教學實際情況,恰當地運用語言講解、練習、提問、反饋等方法,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3.掌握課堂管理的基本方法,熟悉課堂活動的常用組織形式,能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能在課堂教學的不同階段發揮教師的作用。

4.掌握課堂總結的方法,能適時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與評價,科學合理地布置作業。

5.掌握基本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夠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整合多種資源,選擇恰當的輔助教學手段進行有效教學。

6.了解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知識與方法,並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合理運用。

7.了解教學案例評析的基本方法,能夠對教學案例進行評價。

8.了解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夠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並提出改進思路。

物理

(一) 物理學科與教學知識

1.物理專業知識

(1)掌握與高中物理密切相關的大學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礎知識。

(2)掌握中學物理知識和技能,能運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

(3)掌握物理學思想、研究方法和實驗手段;了解物理學發展的歷史和最新發展動態。

2.物理教學知識

(1)理解高中物理課程的性質、目標和基本理念,熟悉《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

(2)了解物理教學原則和方法,認識物理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及其規律,掌握高中物理概念、規律和實驗等內容的教學基本要求。

(3)熟悉物理教學活動的主要環節,具備物理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教學評價的相關知識。

(二)教學設計

1.分析物理教材

(1)能根據《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和教材,分析教學內容,確定其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結合高中生認知水準、已有知識與技能基礎分析教材,確立教學重點與難點。

2.確定物理教學目標

(1)理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含義。

(2)能根據《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已有基礎和發展需求,確定並準確表述具體的教學目標。

3.選擇教學策略和方法

(1)能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高中生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2)能根據教學實際,合理選擇、利用和開發教學資源。

4.設計物理教學過程

(1)能根據物理教學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

(2)能創設物理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地將學生引入學習活動。

(三)教學實施

1.課堂學習指導

(1)掌握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據物理學科特點和高中生的認知特徵,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2)能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優化教學。

2.課堂教學組織

(1)掌握物理理論與實驗教學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有效組織多樣化的教學,尤其是探究式教學與研究性學習。

(2)能適時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3)能恰當選用教學媒體,整合多種教學資源,提高物理教學效率。

(四) 教學評價

1.物理學習評價

(1)能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正確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

(2)能運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物理學習狀況,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

2.物理教學評價

(1)能依據《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倡導的評價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恰當體現評價的診斷、反饋、激勵、甄別等功能。

(2)能運用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方案。

化學

(一)學科知識運用

1.化學專業知識

(1)掌握與中學化學密切相關的大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結構化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2)掌握中學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化學學科實驗技能和方法,能夠運用化學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

(3)了解化學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化學研究的專門性方法、化學學科認識世界的視角及思維方法;了解化學發展史及化學發展動態。

2.化學課程知識

(1)理解高中化學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和課程目標。

(2)熟悉《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所規定的模塊結構、內容標準和要求。

(3)理解高中化學教材的編寫理念、編排特點及知識呈現形式,能夠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使用教材。

3.化學教學知識

(1)了解化學教學理念、教學原則、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等一般知識。

(2)認識化學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及其規律,掌握中學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等核心知識教學的基本要求及教學方法。

(3)知道化學教學活動包括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作業批改與考試、課外活動、教學評價等基本環節,能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組織化學教學活動。

(二)教學設計

1. 化學教材分析能力

(1)根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及教材的編寫思路和特點,掌握高中教材編寫指導思想,確定課時內容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化學教學內容與化學課程內容、化學教材內容和化學教學目標之間的關係,能對化學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選擇和組織。

(3)通過教材內容分析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分析確立教學重點與難點,並闡述相應的教學解決方案。

2. 確定化學教學目標

(1)領會“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含義。

(2)能夠根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和學生的認知特徵確定具體課程內容的教學目標並準確表述。

3. 選擇教學策略和方法

(1)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和高中學生認知特點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確定學生的學習起點,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2)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明確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的關係,確定教學內容的相互關係和呈現順序。

(3)了解化學資源的多樣性,能根據所選教學內容合理開發、選擇和利用教學資源。

4. 設計化學教學程序

(1)理解化學教學內容組織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夠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

(2)通過研究典型的化學教學設計的案例,掌握教學設計的方法,評價教學案例的合理性。

(3)能夠在規定時間內按照化學課時教學設計的一般步驟完成所選教學內容的教案設計。

(三)教學實施

1. 課堂學習指導能力

(1)了解化學情境創設、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的方法,掌握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2)知道中學生化學學習的基本特點,能夠根據化學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特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2. 課堂組織調控能力

(1)掌握化學教學組織的形式和策略,具有初步解決化學教學過程中各種衝突的能力。

(2)了解對化學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教學活動因素進行調控的方法。

3. 實施有效教學能力

(1)能依據化學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地進行化學課堂教學。

(2)掌握化學實驗教學的功能、特點和方法,強化科學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能恰當選用教學媒體輔助化學教學,整合多種教學資源,提高化學教學效率。

(四)教學評價

1. 化學學習評價

(1)了解化學教學評價的知識和方法,具有正確的評價觀,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正確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能夠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教師評價,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化學學習的狀況,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

2. 化學教學評價

(1)能夠依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倡導的評價理念,發揮教學評價檢查、診斷、反饋、激勵、甄別等功能。

(2)了解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夠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和評價,提出改進的思路。

生物

(一)學科知識

1.掌握與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相關的植物學、動物學、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生態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生物進化等領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及相關的生物技術;了解生物學科發展的歷史和現狀,關注生物學科的最新進展。

2.掌握生物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等,運用生物學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發展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

(二)教學知識

1. 理解高中生物學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和課程目標;熟悉高中生物學課程3個必修模塊的內容標準;知道課程資源的類型及其適用範圍。

2. 了解高中生物學教材的編寫理念、編排特點及內容呈現形式。

3. 了解生物學教學理念、教學策略、教學設計、教學技能、教學評價、教學研究等一般知識與技能。

4. 了解生物學科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活動的基本要求和過程。

5. 掌握高中生物學核心概念的一般教學策略。

(三)教學設計

1.學習需求分析

(1)分析學習者

l 分析高中生學習生物學課程的一般特徵,如年齡特徵、整體知識水準、能力水準等。

l 分析高中生學習生物學課程的差異性,如個性差異、知識水準差異、不同的學習態度等。

(2)分析教材

l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編寫特點,確定課時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對生物學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選擇和組織,明確教學內容的相互關係和呈現順序。

l 通過分析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明確核心概念,確定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2.確定教學目標

(1)領會高中生物學課程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含義。

(2)根據三維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確定並準確表述教學目標。

3.選擇教學策略和方法

(1)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2)合理選擇和利用課程資源。

4. 設計教學過程

(1)合理安排生物學教學的基本環節。

(2)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

(3)分析並評價教學案例。

5. 撰寫格式規範的教案

6. 了解生物學教學中常用的評價類型及其特點

思想品德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教學知識與能力考試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學科知識與能力、課程理論知識與能力、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與能力和教育教學評價理論知識與能力。

(一)學科知識

1.掌握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課程密切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科基礎知識,包括經濟學、政治學、哲學、文化學、法學、倫理學等課程的主要內容。

2.運用學科知識和思想政治課程理念解讀、分析、評價思想政治教材,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相關問題。

3.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與方法以及有關學科知識觀察、分析和說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現象和社會生活的相關熱點問題,具有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理論知識

1.了解思想政治課程理論的基本知識,明確思想政治課程的性質、特點和功能,掌握思想政治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及其課程設計思想。

2.掌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所規定的課程內容、課程形態、課程結構以及課程實施要求。

3.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各模塊目標定位和教材的基本內容、體例結構及其呈現方式,能夠正確地解讀和處理教材。

4.運用思想政治課程理論知識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蘊涵的課程設計思想,科學合理地設計與實施課程。

(三)教育教學理論知識

1.認識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的特點和規律,領會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熟悉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組織形式和基本環節。

2.運用情境教學、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學導式教學、活動教學、講授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活動體驗,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3.根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教材內容,結合生活熱點和學情,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和思想教育點。

4.根據高中學生認知特點、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和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規劃教學過程,形成教學方案。

5.依據教學方案,合理利用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恰當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激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達成教學目標。

6.根據思想政治教學情境,正確分析和處理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問題。

(四)教育教學評價理論知識

1.理解思想政治教學評價的內涵、特點和理念,掌握評價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2.運用教學評價的激勵、診斷和引導等功能,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協調發展。

3.運用觀察、測驗、成長記錄等方法,採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等方式,客觀評價學生的思想政治學業狀況。

4.運用思想政治新課程教學評價的理念和方法,恰當分析和評價教學行為,不斷改進教學。

歷史

(一)學科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總體趨勢,掌握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基本史實,掌握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徵,掌握人類歷史上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 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能夠運用正確的觀點對歷史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和解釋。

3.了解多樣性的歷史呈現方式,熟悉主要歷史載體的特徵;能夠運用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並對所搜集的歷史信息進行辨析和闡釋,運用可靠的證據對歷史進行評析;了解歷史學科前沿和發展動態。

4.了解高中歷史課程的地位、性質與作用;熟悉高中歷史課程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理解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及要求,能夠運用課程標準指導教學;了解現行高中歷史教材的編排體例和內容結構,了解多種類型的歷史教學材料。

5.掌握歷史學科教學的理論知識,並能夠用以指導歷史教學及教研活動。

(二)教學設計

1.能夠恰當地確定並準確、具體地表述教學目標。

2.能夠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準和學習經驗,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

3.能夠準確地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並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以突出重點和解決難點。

4.能夠對歷史教材的內容進行梳理和分析,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能夠設計出合理的教學過程及完整的教學環節。

5.能夠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開展教與學的活動。

6.能夠合理選用多種歷史教學資源。

(三)教學實施

1.能夠運用合理的組織形式開展高中歷史教學,恰當地運用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完成教學任務。

2.能夠創設合理的歷史情境,促進學生對歷史的感悟和體驗,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3.能夠準確、清晰地表述歷史教學內容,對歷史概念進行正確的闡釋,客觀分析歷史事物的性質、特點、作用及意義,合理地對歷史進行評析。

4.能夠有效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5.能夠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6.能夠合理整合多種教學資源,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歷史教學。

(四)教學評價

1.能夠對學生歷史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能力、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狀況。

2.理解教學評價的導向、診斷、反饋、激勵等功能,了解診斷性、生成性、終結性等評價類型和定性、定量等評價方式,並在歷史教學中綜合運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3.能夠全面、客觀地對教學進行反思和評價,提出改進的思路和措施。

地理

(一)地理科學知識與運用

1.理解地理科學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過程;掌握組成地理環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熟悉中國和世界的地理概況。

2.掌握運用地圖和其他地理圖像、繪製地理圖表等基本技能;熟悉地理實驗和野外觀察、社會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的過程和方法。

3.掌握地理科學的基本思想和學科特點;了解人地關係的發展歷程、現狀與趨勢;會運用地理科學一般方法解釋、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

(二)教學知識與運用

1.熟悉高中地理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特點;熟悉高中地理課程設置和設計思路;掌握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和培養目標;了解高中地理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基本方法。

2.掌握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熟悉地理教材的結構和使用方法;掌握地理教學方法的特點和使用條件;掌握地理教學基本技能的作用和要求;掌握地球儀、地理圖冊、投影儀、多媒體、網絡等多種媒體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教學評價的基本方式和作用。

3.熟悉地理教學的基本理論;能夠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分析和解決教學目標設計、地理教材使用、地理教學方法優化、地理教學媒體選用、地理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實際問題。

(三)教學設計

1.確定教學目標

(1)了解一般高中學生的地理學習基礎和需求。

(2)依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

(3)完整、規範、具體地表述課時目標。

2.分析教學內容

(1)確立適切的教學重點。

(2)恰當分析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

3.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

(1)關注優化教學方法。

(2)合理組合教學方法。

(3)恰當選擇教學媒體。

4.設計教學過程

(1)設計明確的教師活動。

(2)設計合理的學生活動。

(3)設計恰當的測評題目。

5.形成完整的教案

(1)掌握教案的基本形式。

(2)掌握教案必備的組成要素。

音樂

(一)學科知識與技能

1.掌握和運用與高中音樂教學密切相關的樂理、視唱練耳、和聲、複調、曲式與作品分析、歌曲作法等音樂學科專業知識、理論與技能。

2.具備音樂鑒賞能力、音樂表演能力(演唱、演奏、自彈自唱)、指揮能力(合唱或樂隊)與創編能力(歌曲創作或改編、配器)。

3.掌握中外音樂史發展脈絡,熟知不同時期不同流派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具備與高中音樂教學密切相關的中外多元音樂文化及舞蹈、戲劇等姊妹藝術知識。

4.了解音樂美學基礎知識,具備一定的音樂審美能力,關注與時代同步發展的音樂學科最新信息與動態。

(二)教學設計

1. 熟知高中音樂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掌握《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所規定的內容與要求,了解世界著名音樂教育體系。

2.能依據高中音樂課程基本理念,針對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特徵、文化水準及成長需要,運用學科知識選擇與處理教學內容,把握重難點,充分利用課程資源,進行音樂教學設計。

3.能夠依據高中音樂課程基本理念、音樂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況,進行課堂音樂教學目標設計,能夠關注學生主體,突出學科特徵,體現多維目標。

4.能夠依據高中音樂課程基本理念、教學內容、目標和學生狀況,進行教學過程設計,能夠選擇多種方法與教學手段,合理安排教學環節與步驟。

(三)教學實施

1.能夠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運用教學方法,採用多樣教學手段,因材施教,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積極完成模塊教學任務。

2.能夠利用自身音樂特長,創設良好的音樂教學情境與教學氛圍,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音樂表現自信心。

3.能夠對課堂音樂教學進行有效地組織與調控,重視教學現場的生成意義與課堂環境、資源的客觀變化,強調教學過程的學生參與,鼓勵學生在互動、互助中達成學習目標。

4.能夠在課堂中體現一定的教學策略,強調情感體驗,重視比較鑒別,關注合作探究,注重目標達成,能夠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並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不斷提高音樂學習效率。

(四)教學評價

1.能夠堅持發展性、開放性、過程性、自主性評價原則,以評價促發展,

能夠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維目標貫穿評價始終。

2.能夠對學生音樂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多元評價,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3. 掌握自評、他評、互評等多元評價方法與手段,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學習狀況,培養音樂學習自信心。

4.能夠對音樂教學進行自我評價與反思,針對問題及時提出改進音樂教學的方案與措施。

體育與健康

(一)學科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中外體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總體趨勢,熟悉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文社會學、體育教育訓練學及民族傳統體育學等領域的相關知識和發展趨勢,掌握學校體育發展的基本特徵與規律。

2.了解人體結構的基本組成、人體主要器官和系統的結構特點與功能。掌握骨骼肌的收縮原理、收縮形式和特徵、肌纖維類型與運動的關係;熟悉氧運輸系統的功能、能量代謝、人體運動的神經、體液調控等內容;掌握運動技能形成的過程及影響因素、運動過程中人體功能變化的規律;掌握身體素質的生理學基礎和制定運動處方的基本方法。了解體育衛生、醫務監督、按摩和醫療體育的基礎知識,掌握常見運動損傷的種類、運動性疾病與運動損傷的預防、處理和康復等內容。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與合理膳食,熟悉各種營養素的來源、功能和需要量,理解營養、環境和生活方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了解人體的物質組成、競技體育中的違禁藥物等內容;掌握運動過程中糖、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特點。

3.掌握體育的本質與功能、目的與手段,熟悉體育過程要素與結構、體育文化屬性與含義及奧林匹克文化,了解中西方體育文化差異以及我國體育體制與體育發展趨勢等內容。了解學校體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學校體育目標的結構與功能;了解體育課程的性質與特點、編制與實施、資源開發與利用,掌握體育課程的學習、指導與評價;熟悉學校課余體育活動、訓練與競賽的特點、組織與實施等內容;掌握體育教學的目標、特點、原則、過程與方法等知識,掌握體育教學計劃的制定、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評價等內容,了解我國常見的體育教學模式;熟悉《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了解運動訓練的目的、任務、內容及基本特點,熟悉競技能力及其構成因素,掌握運動訓練的基本原則、訓練方法與手段,掌握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和靈敏素質的訓練方法和手段,熟悉運動訓練計劃的制定與組織實施等。

4.了解運動項目(田徑類、體操類、球類、健美操和武術等)的起源與發展,熟悉不同項目競賽活動的組織與裁判法,掌握發展身體素質的基本方法。掌握不同運動技術(教材)的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田徑類主要掌握跑、跳、投等項目的主要技術結構、動作要點和練習方法;體操類主要掌握隊列隊形、徒手體操、輕器械體操、技巧、單杠、雙杠、跳躍等項目的技術結構、動作要點、練習方法、保護與幫助方法;球類主要掌握籃球、排球、足球和乒乓球等項目的主要技術結構、動作要點、戰術類型及練習方法;健美操主要掌握基本動作要領與分類體系、組合與成套動作創編方法和練習方法;武術主要掌握徒手(如青年拳)、太極拳及持器械(如初級劍)動作的基本技術、技法和練習方法。

(二)教學設計

1.能夠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準和運動專長,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引導學生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

2.能夠對高中“體育與健康”教材進行梳理和分析,確定教學目標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策略。

3.掌握教案設計的要求、方法和技巧,能恰當地表述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過程。

4.能夠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5.能夠合理選擇、開發和利用多種《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資源。

6.能夠對教學設計方案進行評價。

(三)教學實施

1.能夠按照教學設計的要求順利開展課堂教學,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2.恰當地運用教學策略,有效解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3. 能夠創設合理的體育教學情境,能在教學活動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體育的感悟和體驗。

4.掌握指導學生運動技術、技能學習的方法,能依據專項特點和學生身體素質特徵,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5. 有效掌控課堂教學環節,對教學活動進行歸納和總結,合理布置課後練習。

6.能夠合理開發與利用多種體育教學資源。

7.有效實施課堂教學安全措施,妥善處理課堂教學突發事件。

(四)教學評價

1.能夠對學生學習“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全面考察學生在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狀況;能夠對運動技能和體質進行評價。

2.理解教學評價的導向、診斷、反饋和激勵等功能,了解診斷性、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的類型,掌握定性和定量評價方式與方法,並能夠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綜合運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了解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夠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提出改進的思路和措施。

美術

(一)學科知識

1.了解中外美術發展的基本脈絡、重要的美術人物、美術風格與流派及美術現象,知道美術的基本理論。

——了解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美術門類的主要成就。如:陶瓷藝術、青銅藝術、雕塑藝術、繪畫藝術、工藝美術、書法篆刻、民間美術、建築藝術等。

——了解西方從原始藝術到當代藝術的發展。如:洞穴壁畫、文藝複興時期美術、巴洛克和羅可可藝術、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後印象派、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各時期的建築藝術以及現代設計藝術。

——知道美術的概念、性質和價值等基本理論。如:造型元素與形式原理、美術創作思想、美術的社會價值等。

2.知道美術主要類別和技法理論,了解美術創作和美術鑒賞的基本過程與方法,並具有一定的創作能力和鑒賞能力。

——了解美術的主要分類方法及其結果。

——知道相關技法理論。如:色彩、解剖、透視、材料等知識。

——了解美術創作(含設計)的基本過程和方法。

——掌握欣賞美術作品的方法。

3.掌握《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的主要精神和內容。

——了解高中美術課程的性質、理念和價值;

——熟悉高中美術課程的模塊和學時,理解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及要求,運用課程標準指導教學。

——知道《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有關教學、評價、教材編寫、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等方面的建議。

4.了解美術學科教學的基本理論,並用以指導美術教學活動。

——理解美術課程的價值與目標。

——了解美術課程與教材的意義、結構和編寫方法。

——知道高中學生的身心特徵與美術能力發展的規律。

——了解合格美術教師的素質與能力的要求。

——熟悉美術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的方法,掌握現代教育技術。

——掌握基本的美術教學設計、實施與評價的方法。

(二)教學設計

1. 恰當地設定並清晰地表述教學目標。

2. 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並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以突出重點和解決難點。

3. 根據美術教材的內容合理地組織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及環節。

4. 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方法和手段,有效地開展教與學的活動。

5. 合理選擇多種美術教學資源,尤其是當地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使教學更有效。

(三)教學實施

1.運用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開展高中美術教學。

2.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對美術的感悟和體驗,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或大膽創作。

3.準確、清晰地表述美術教學內容,闡釋美術概念,演示美術原理和技法。

4.有效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與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

5.合理整合多種教學資源,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美術教學。

(四)教學評價

1.運用現代教學評價理論對學生美術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全面考察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狀況。

2.理解教學評價的導向、診斷、反饋、激勵等功能,了解診斷性、過程性、終結性等評價類型和定性、定量等評價方式,並在美術教學中綜合運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3.能夠全面、客觀地對教學進行反思和評價,提出改進的思路和措施。

信息技術

(一)學科知識

1. 信息技術學科專業知識

(1)了解信息技術發展史及國內外發展動態,掌握與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

(2)掌握與信息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倫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術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並能用於分析和解決相關問題。

2.信息技術課程知識

(1)理解信息技術課程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和課程目標。

(2)熟悉《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信息技術)所規定的模塊結構、內容標準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特點及呈現形式,能夠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使用教材。

3.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知識

(1)掌握信息技術教育理念、教學原則、教學策略等一般知識。

(2)理解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規律及一般過程,掌握信息技術教學的基本方法。

(3)了解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的基本知識。

(4)掌握信息技術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

(二)教學設計

1.學生學習需求分析

(1)了解學生認知特徵,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確定學生的學習起點。

(2)具有分析學生已有的信息技術學習經驗和個體差異的能力。

2. 信息技術教材分析

(1)根據《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信息技術)及教材編寫思路和特點,了解信息技術教材內容和信息技術教學目標之間的關係,能結合學習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選擇和組織。

(2)通過教材內容分析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與技能,確立教學重點與難點,並設計相應的教學解決方案。

3. 確定信息技術教學目標

(1)領會“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含義。

(2)根據《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信息技術)、教材和學生的認知特徵,確定具體課程內容的教學目標並準確表述。

4. 選擇教學策略和方法

(1)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和學生認知特徵,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2)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明確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和技能之間的關係,確定教學內容的相互關係和呈現順序。

(3)了解信息技術資源的多樣性,能根據所選教學內容合理開發、選擇和利用教學資源。

5.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的綜合應用

(1)理解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內容組織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夠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

(2)通過研究典型的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的案例,掌握教學設計的方法,評析教學案例。

(3)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選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

(三)教學實施

1. 課堂學習指導

(1)了解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情境的創設、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的方法,掌握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2)了解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基本特點,能夠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特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2. 課堂組織調控

(1)掌握信息技術教學組織的形式和策略,具有初步解決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偶發事件的能力。

(2)了解對信息技術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教學活動因素進行調控的方法。

3. 信息技術教學實施的綜合應用

(1)能依據信息技術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地進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2)掌握信息技術實踐教學的功能、特點和方法,強化科學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能恰當整合多種教學資源,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四)教學評價

1. 信息技術學習評價

(1)了解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知識和方法,具有科學的評價觀,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能夠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教師評價,幫助學生了解自身信息技術學習的狀況,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

2. 信息技術教學評價

(1)能夠依據《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信息技術)倡導的評價理念,發揮教學評價的診斷、反饋、激勵等功能。

(2)了解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夠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和評價,提出改進的思路。

通用技術

(一)通用技術學科知識

1.理解通用技術課程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

2.熟悉《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所規定的通用技術模塊結構和相應的內容標準。

3.掌握技術設計的一般過程,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能對設計方案、設計過程和成果做出比較全面的評價。

4.能從技術設計的角度理解結構、系統、流程、控制等一般概念,掌握結構設計、系統設計、流程設計、控制設計的基本知識和思想方法,以及這些知識與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聯繫和應用。

5.具備識讀和繪製簡單技術圖樣的能力;能使用常用的規範的技術語言進行交流;掌握常用工具的技術特性並能熟練使用與維護;熟悉一些常見材料的屬性及加工方法,並能根據具體設計方案進行選擇;掌握技術試驗的思想方法和操作技能,掌握技術測試的一般方法。

(二)教學設計

1.深刻理解通用技術課程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含義。

2.分析高中生學習通用技術課程的一般特徵,結合高中生認知水準、已有知識與技能基礎來明確核心概念,確定教學重點與難點,並能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3.能根據教學目標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和實踐活動。

4.善於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技術設計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各學科知識綜合應用能力。

5.能合理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具備資源收集、分析、評價、創造等能力。

(三)教學實施

1.課堂學習指導

(1)掌握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重視技術思想和方法的學習指導,能依據通用技術學科特點和高中生的認知特徵,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2)能根據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

2.課堂教學組織

(1)掌握通用技術教學實施的基本步驟,善於引導學生親歷實踐的過程。

(2)具備項目引領的能力,包括項目的開發能力和預設計能力。

(3)能有效組織管理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4)具備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5)能恰當選用教學媒體,整合多種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教學評價

1.通用技術學習評價

(1)掌握通用技術評價的知識、方法和內容,能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正確評價,有效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2)能針對通用技術學科的特點運用多樣性的評價方式,能合理設置各種評價方式的權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了解自身學習狀況,進而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

2.通用技術教學評價

(1)能依據《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通用技術學科倡導的評價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恰當體現評價的激勵、診斷和發展等功能。

(2)能運用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並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和評價,提出進一步改進方案。

現在你知道各學科科目三重點考察什麽了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