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未來教育與未來學校的13種新圖景

智能時代的加速到來,使面向已知的教育模式加速顛覆,自適應學習和社會化智能型學習管理系統的普遍運用將加速後文憑社會的到來。促進學習內容、學習資源、教學模式、管理方式、評價體系、教師角色的加速迭代更新,形成更加開放化、多樣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學校 3.0 版。

上海市電化教育館館長、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創客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張治撰寫的《走進學校 3.0 時代》一書中,以哲學的視角、站在信息社會和智能時代的背景下剖析學校進化的演進規律,提出學校將進入 3.0 時代的科學論斷,並大膽預測未來教育和未來學校3.0時代的十三個新圖景。

1

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個數字畫像

數據驅動的學校進化和教學轉型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跟蹤記錄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感知和獲取學生數據,經過分析與處理,這些數據能生成學生數字畫像,這將極大地提高學習評價的準確性、科學性、可讀性和實用性,評價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分數。

每位學生都將有一個數字畫像,升學將基於對個人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的信任,而不是分數,教育進入後文憑時代。

因為,學習評估不僅要關注考試分數,更關注學生在哪裡學習、學了哪些課程,以及在學習中創造了什麽、分享了什麽、體驗了什麽、收獲了什麽……分數不足以描述學校 3.0 時代多樣化的學習軌跡。

未來的學生可以選擇在不同學校學習不同課程,在什麽地方修什麽課程可能變得更重要,因為不同的學習公司、不同的學校開設課程的含金量不同。一所學校的課程不可能都很棒,不同學校之間最優秀課程的組合將使一個人變得更卓越和更優秀。

目前,上海市已經啟動了關於學生數字畫像的一系列探索。利用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采集了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學生在線學習、實驗、閱讀、社會實踐等多維度、多來源的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數據。

將來,數據采集範圍將進一步擴大至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全方位,在合理的範圍內采集學生數據,經過分析後,每位學生都將有一個數字畫像,詳細地展示學生的學習進展、學習效果、學習特徵、能力傾向、興趣愛好等指數,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並開展生涯規劃,幫助教師進行分類培養、因材施教,幫助高校招生部門更好地了解學生、分類篩選、持續培養。群體學生數字畫像還可以幫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開展教學管理,輔助學校和政府改進辦學、開展教育治理。

2

每一位教師都有一個人工智能助手

面向每一位學生的因材施教成為可能

當前,教育形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已悄然發生了變化。在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技術的支持下,未來的每位教師都將有一個人工智能助手,教師角色將發生重大轉變。

有人認為:“人工智能將使中國教育優勢蕩然無存。”這不是聳人聽聞,教師角色轉型勢在必行。

人工智能進課堂將替代大量“講授型”教師。因為教師的本質不是傳承知識,現在的教師工作內容將會發生根本性轉變,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基本可以由人工智能取代。人和教師將重新分工,許多環節會完全“去人工化”,凡是機器能乾的,都要交給機器去做。

教學不再僅僅依靠教師,會出現很多人機協同的課堂。智能化算法可以精準計算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科傾向、思維特徵、情感偏好、能力潛質等,據此為學生科學地定製教育服務,開展面向每位學生的因材施教。教師真正成為學生靈魂的工程師,成為學習的陪伴者、動力的激發者和情感的呵護者。

目前,許多教育企業已經投入“ AI+ 教育”領域,研發各種教育技術裝備,幫助學校與教師更好地教學。

例如,基於人工智能技術衍生的智慧課堂系統、教學雲平台、雙師直播課堂等產品,對現有的教學手段進行創新。

以“智慧課堂系統”為例,這項技術運用表情識別技術,借助攝影頭捕捉學生上課時舉手、練習、聽課等課堂狀態和情緒數據,生成專屬於每位學生的學習報告,既可用於輔助教師掌握課堂動態、及時調整授課節奏和方式,又能給每位學生充分的關注。

雙師直播課堂則是結合線上線下同步的教學模式,依托可視化雲平台,實現優於線下體驗的學習效果。雙師課堂把教育過程拆分為“線上的名師負責傳道授業 + 教研”及“線下的助教負責答疑解惑 + 服務”,讓每位學生同時享受兩位教師的服務。

3

每一門課程都有知識圖譜

自適應學習得以實現

未來,每門課程都有知識圖譜,自適應學習得以實現。

知識圖譜不是資源庫,但比資源庫更強大。知識圖譜是顯示知識發展進程與結構關係的一系列不同的圖形,用可視化技術描述知識資源及其載體,挖掘、分析、構建、繪製和顯示知識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

人與機器的本質區別是認知能力,知識圖譜能幫助機器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使機器不斷學習,讓機器變得更有學識。知識圖譜還會嵌入學習系統,讓大規模的因材施教成為可能。

比如,上海市電化教育館研發的研究型課程自適應學習平台(MOORs),是上海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的組成部分,它的工作理念是在一個人最能學、最擅長的領域制定個性化課程方案,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由教育專家為他量身定製的研究型課程系統,並每時每刻都能得到專家指導。

4

每一項教學業務都可能外包

學習資源與服務供給更加多元

技術正在滲入教育,為其提供現代、高效的教育服務,學校的每一項業務都有可能被技術公司瓜分,課程外包呈常態化。

比如,各種英語培訓機構會承擔全國數以萬計的英語教學;全球範圍的課程連接、線上線下的混合學習,都逐漸成為學校之外的主流教育……

未來學校的管理者將會在購買服務、評估服務、遴選供應商和管理供應商的業務上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課程服務的專業化將讓課程外包常態化。

5

每一所學校都是虛擬學校的組成部分

虛實融合的校園無處不在

3.0 時代學校是一種虛實結合的複合體。學校的物理地點會模糊,時空概念淡化,學生可能不知道自己屬於哪所學校,歸屬感消失,跨校、無校學習成為常態,泛在的線上服務與就近的實體體驗學習結合。

虛擬學校將成為社會教育系統的大腦,擔當資源提供者、學習引導者、管理服務者,絕大部分講授內容將被虛擬學校承擔。實體學校與虛擬學校配合,主要是組織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開展實踐、體驗、創造、合作、溝通交流等。

實體學校將不是學生受教育的唯一場所,一個個學習中心將形成,在人工智能時代、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時代,傳統學校的這種形象正在被加速顛覆。未來,虛實結合的學校讓學習無處不在,學校將是去中心化、去邊界化、開放化和共享化的。

6

每一種學習都會被記載

屏讀成為常態

過去,讀的是紙質書或黑板上的文字。現在,電子產品日益普及,信息傳輸的方式日益多元,可以讀手機、電腦等各種螢幕,讀的不一定都是文字,可以是動畫、流媒體、3D 影片,也可以是虛擬現實、擴增實境。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在讀螢幕,螢幕也在讀人。螢幕背後的大數據采集是非乾預的,在自然狀態下采集。這樣采集的數據才更為真實,更容易暴露其真實的規律。

所以,屏讀絕對不是簡單的讀屏,而是技術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屏讀將成為常態,技術深度融合應用會極大提升認知效率,讓個性化學習服務成為可能。

7

每個人的作業都是不一樣的

個性化和智能化如影隨形

統一布置的傳統作業忽視學生的個性,作業的規模化和學生學習的個性化之間存在嚴重衝突。未來,每個人的作業都是不一樣的,基於大數據學習分析支持面向每個人的個性化學習。

每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路徑都會被記錄,形成分析結果並及時反饋給教師和學生,結合自適應引擎技術,通過自主選擇或系統智能驅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從而促進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

比如一些學校採用的在線作業系統,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采集學生有效的日常作業數據,再通過計算模型對采集的數據進行處理,生成學生作業整體的評估結論,並實時更新,不斷提升評估準確性與複雜性。

同時還將借助知識圖譜,推斷各知識、題目之間的深層關係,經過數據分析智能生成的學生個人和學生群體的學情分析報告可以為教師、家長、學生提供個性化幫助。

學生對各知識的掌握層次、目標層次及接下來學習的路徑規劃都更加明確。教師拿到一位及全部學生各個維度的精確分析,包括每門學科的每個知識點掌握程度與學習曲線、學科能力情況等,還能獲得對每位學生最佳學習路徑的建議,幫助教師布置下一次作業、規劃學生學習生涯。

在線作業系統還可以為家長提供一份簡潔、形象、不斷更新的報告,告知學生各方面的情況和家庭教育建議。

通過這一系列過程,使得教師能對學生進行定製化教學,學生能做更少的題目,達成更大程度的提升。家長能參與教學過程,並全方位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8

每個人的學程都是定製的

學習與工作、就業與創業的邊界將越來越模糊

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知識的儲存方式不是或不完全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大腦皮層中,而是存儲於人類的身心體驗中。因此,學生的學習不能僅僅依靠講解和背誦,需要在實踐中感知和內化。

現在已經不斷湧現出許多學習、研究與企業產品創新相結合的真實案例。在未來,學習與工作、就業、創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越來越多的企業可能會把學習、研究的任務交給學生,研究的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也是成長的過程,工作技能的養成和問題解決融合在一起,是一種更加高效的學習方式。

9

每一種學習方式都會被尊重

不再追求學更多的知識,而是學習方式要多樣化

技術的變革引發學習方式、學習體驗、學習路徑等一系列變革,未來學習場景將會發生各種變化。以慕課、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為代表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突破了時空局限性,讓學生進行個性化在線學習,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

虛擬現實、虛擬實驗、三維仿真、混合現實等新技術與學習融合,成為新型教學工具,使體驗式學習、沉浸式學習等新的學習形式不斷湧現,越來越常見。以聽講、操練、記憶為主的學習方式被與新技術相結合的多元學習方式取代,強調探究、體驗、參與、合作。

未來學校的學習既關注內隱思維的發展,更關注基於內隱思維的創造性成果。學習主題將來源於生活中的真實問題,通過多樣化學習方式和跨學科學習整合,實現知識活化,知識學習將向實踐創新遷移。

10

每一場教育都注重協作共生

學習將從競爭逐漸走向共生

未來學校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自組織學習共同體。學生之間不再是競爭關係,而是相互協作的學習夥伴關係。協作學習可以聯結人與人的大腦,凝聚多人智慧,共同解決同一類問題。

11

每一個家庭都形成獨特的教育場

家校共育將成為教育治理的主陣地

家庭教育是人類教育的根,不但影響孩子自身在家庭環境中的健康成長,更影響孩子在學校教育的學習、成長與進步。家庭的教育觀、價值觀、教育期望值、教育投入能力等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借助互聯網,家長可以參與學生在校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了解學生的成長狀態,家長的全方位參與有助於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這將成為未來教育與整個社會協同進化的重要支點。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間的邊界正在被消解。學習中心將實現小規模化,未來的教育治理將從學生個體轉向家庭,教育管理者通過影響家庭教育場從而更好地教育學生。未來的心理測評師、課程規劃師、生涯設計師將在與家庭和孩子充分對話的基礎上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

12

每一種教育裝備都趨向智能化

技術和資源將深度嵌入學習系統

數字化、智能化、集成化、人性化將成為教育裝備現代化的核心特徵,讓下一代學習者在新的裝備平台上習得技藝、掌握知識、經歷過程、培養智慧。

教育裝備不再僅僅是一件器物,而是會把教育的理念、技術、資源等深入嵌入,從而改變學習方式。裝備的智能進化將讓學習者受教師的人為影響因素降低,對邊遠地區的教育公平是一種極大的促進。

智慧產品嵌入學習系統,將優質教學資源進行異塵餘生,使優質教育資源利用率最大化,學生借助智慧產品及其背後的雲平台直接獲取任何所需的學習資源,實現自適應學習,使每位孩子都能接受高質量的教育成為可能,這是新一代國民素養全面提升的新起點、新契機。

13

每一所學校都被隱性課程環抱

學生將會有更多的展現與互動平台

2014 年,世界教育峰會(WISE)上 645 位世界各國教育專家針對“ 2030 年的學校”展開調查,近半數受訪者認為在線內容將成為最重要的知識來源,而社會和人際關係環境也是重要的知識來源,排在第三位。社會環境中蘊含豐富的教育資源,與社會環境的互動會對學生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

未來的學校會被越來越多的隱性課程所浸潤,類似於“中國學生好問題大賽”那樣的各種比賽、活動會彌漫在學校的上空,它們發揮著獨特的育人功能,也可能對學校教育發揮負面影響,對隱性課程的治理要充分發揮教育政策導向,引導學生參與對身心發展有益的活動。對隱性課程的設計和治理,將成為未來學校治理的一個核心問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